欠约束多机协调吊运系统工作空间和运动稳定性分析
【图文】:
优解,紧接着根据克拉索夫斯基法给出了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同时给出了系统稳定程度评价指标,最后根据实例参数,分别对3类系统的工作空间进行了数值仿真,由于欠约束吊运系统的复杂性,无法用解析法判定系统的运动稳定性以及稳定程度,因此,应用方阵特征值分解法对工作空间内所有点的稳定性进行数值计算,结果为系统轨迹规划奠定了基矗1系统构型及分类柔索式多机器人协调吊运系统是由模块化的串联机器人、柔索和被吊运物组成的并联机器人系统,对欠约束吊运系统而言,三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力学耦合性。系统空间构型如图1所示。被吊运物通过柔索悬挂在各机器人下方,其中:{O}为全局坐标系;{p}为被吊运物体坐标系;bi为柔索与机器人末端的连接结点;Ai和Bi分别为各机器人第一、第二关节运动副;aij为第i台机器人的第j根连杆的有效长度;θij为各机器人的关节角位移;pi为柔索与被吊运物之间的连接结点;Li为柔索位置矢量,(φ1,φ2,φ3)为被吊运物的姿态;p(x,y,z)为被吊运物的位置。被吊运物空间位姿的变化可通过调节机器人末端位置和柔索长度来调整。柔索长度可由机器人末端的绕线轮来调节,机器人的数量和类型可根据实际任务的需求来确定。图1吊运系统空间构型Fig.1Spacialconfigurationoftowingsystem根据系统驱动配置情况将系统分为3类:①定柔索长度,柔索长度确定,仅通过调节机器人末端位置来调整被吊运物的位姿;②变柔索长度,固定机器人末端位置,通过调节柔索长度来调整被吊运物的位姿;③变柔索长度,变机器人末端位置,实现被吊运物位姿的变化。本文主要研究吊运系统的相关特性,单台机器人不在详细说明。2系统动力学建模假设系统由m台机器人组成,实现被吊运物的n个自由度
值矩阵;矩阵V的列向量vi为矩阵F(x)的对应特征值λi的特征向量,由于F(x)是一个对称矩阵,所以其特征值都是实数。如果λi<0,则矩阵F(x)负定,系统运动稳定;否则,则矩阵F(x)非负定,系统运动不稳定。为评价吊运系统在工作空间内运动的稳定程度,提出用工作空间内特征值λi的最大值S来衡量运动的稳定程度,即S=max{λ1,λ2,…,λm}(26)若S≥0,则系统不稳定或临界稳定;若S<0,则系统稳定,且S的值越小,系统运动稳定程度越高。5数值仿真分析以3台机器人协调吊运同一重物为例,如图2所示为吊运系统中各机器人末端工作空间在XOY平面上的投影,,在Z方向上各机器人末端可达位置范围为(1m,1.4m),假设被吊运物与柔索之间的连接结点成正三角形,且结点pi之间的距离l=0.1m,被吊运物质量M=10kg,转动惯量分别为Jx=0.54,Jy=0.26,Jz=0.28,ax=ay=az=0.0001m/s2,被吊运物姿态范围(-1rad,1rad),柔索安全情况下的最大拉力Tfmax=500N,依据上面分析可知,被吊运物位置应在以机器人末端位置最大值及其投影所组成的三棱柱内。循环60000次,对3类系统的工作空间进行数值仿真,进而对工作空间内运动稳定性进行计算。图2机器人末端工作空间在XOY平面上的投影Fig.2Projectionofrobot-endsworkspaceontotheXOYplane5.1工作空间5.1.1定柔索长度定柔索长度是指仅通过调整各机器人末端位置来调节被吊运物的位姿,假设柔索长度Li=1.2m,此时系统的工作空间如图3(a)所示,图3(b)、图3(c)及图3(d)分别给出了系统工作空间在XOY平面、XOZ平面和YOZ平面的投影。图3定柔索长度系统工作空间及投影Fig.3Workspaceandprojectionforfixedcablelength综合图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晓兰;唐孝威;;意识全局工作空间的扩展理论[J];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2 黄宇中,张宗明,何奇伟;机器人灵活工作空间的边界分析[J];机器人;1991年02期
3 朱海飞;管贻生;吴文强;蔡传武;周雪峰;张宏;;基于二分逼近原理的定姿态工作空间快速搜索方法[J];机器人;2013年06期
4 陈在礼,陈学生,谢涛;用遗传算法解具有给定工作空间的并联机构综合问题[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03期
5 赵学满;李永刚;;新型三坐标并联动力头工作空间分析[J];机械设计;2010年11期
6 黄庆森;转动副机器人的工作空间[J];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7 黄宇中,张宗明,何奇伟;机器人服务角的分析[J];机器人;1989年02期
8 秦伟;郭为忠;高峰;;3-2-1构型丝线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3年03期
9 王德伦;崔磊;戴建生;;变胞多指灵巧手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08期
10 田海波;马宏伟;;井下排爆机器人机械臂运动学及工作空间的分析[J];矿山机械;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瑞琴;赵耀虹;肖登红;梁晶晶;;一种平面n构件串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方法[A];第9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CCAMMS 2011)暨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桑建;陈志平;张巨勇;;一种欠约束六自由度丝牵引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求解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辛军;汪劲松;米浦波;王立平;;DELTA并联机器人最大内切工作空间的几何求解[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4 蓝兆辉;苏民伟;;平面并联机械手灵活工作空间及其空洞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黄诚;刘华平;左小五;朱记全;胡才红;孙富春;;基于Kinect的人机协作[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曹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与综合[D];天津大学;2004年
2 韩方元;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新算法及工作空间本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薛子云;一种三自由度混联机构运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伞红军;新型五轴并串联机床的运动学分析与结构参数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加森;面向食品材料的高仿真咀嚼平台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郑超;一种新型拟人髋关节的研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3 张雄杰;基于Xsens MVN惯性运动捕捉系统装备的人体运动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姜云;注射用药物自动配置装置的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5 菅奕颖;6-DOF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空间与灵巧性分析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高飞翔;一种新颖的机器人系统实体布局阶段工作空间最大化方法[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7 梁春辉;拟人灵巧手的设计及其工作空间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金京哲;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分析与模拟[D];燕山大学;2009年
9 章华;全驱动机械灵巧手的设计与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10 辛昌杰;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74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574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