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折叠式串联簧片的可调刚度致动器设计
【图文】:
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方案的可行性。1变结构式调节机理分析与设计变结构式VSA多以螺旋弹簧[21]或簧片[22]为柔性单元,其中簧片型柔性单元精度更高且更易集成在旋转关节中,是当前的研究热点。1.1常见簧片型刚度调节机构分析刚度调节机构由簧片与滑块组成,滑块可沿簧片长度方向移动且约束了簧片的横向位移,以此调节其有效长度。根据簧片有效作用区段的不同,常见的刚度调节机构主要有两种。(1)负载作用于簧片自由端,滑块与负载作用点之间为簧片的有效作用区域。根据关节转轴相对簧片的位置不同,有图1~3所示三种安装形式。图1关节转轴在簧片固定端(kR1)el为簧片有效作用长度,sl为簧片无效段长度,F为簧片自由端横向载荷,y为簧片变形后负载作用点的横向位移,R为负载作用点与关节转轴的距离。图2关节转轴在簧片中间(kR2)图3关节转轴在簧片自由端(kR3)簧片的有效作用区段可以简化为悬臂梁模型,因此小变形条件下的负载作用点横向位移为33ee343FlFlyEIEbh(1)式中,E为簧片材料的弹性模量,I为簧片截面惯性矩,b为簧片宽度,,h为簧片厚度。负载F所产生的关节力矩与簧片变形带来的关节转角分别为/TFRyR(2)因此三种安装形式的关节转动刚度为321233e/4RRRTFREbhRkkkyRl(3)上述三种安装形式所导出的关节刚度解析公式区别仅在于不同的关节力臂R。后两种形式可在簧片与关节整体尺寸一定的条件下获得更小的R。(2)负载作用于滑块,滑块与固定端之间为簧片的有效作用区域。根据关节转轴相对簧片的位置区别,同样有图4~6所示的三种安装形式。图4关节转轴在簧片固定端(kR4)图5关节转轴在簧片中间(kR5)
见簧片型刚度调节机构分析刚度调节机构由簧片与滑块组成,滑块可沿簧片长度方向移动且约束了簧片的横向位移,以此调节其有效长度。根据簧片有效作用区段的不同,常见的刚度调节机构主要有两种。(1)负载作用于簧片自由端,滑块与负载作用点之间为簧片的有效作用区域。根据关节转轴相对簧片的位置不同,有图1~3所示三种安装形式。图1关节转轴在簧片固定端(kR1)el为簧片有效作用长度,sl为簧片无效段长度,F为簧片自由端横向载荷,y为簧片变形后负载作用点的横向位移,R为负载作用点与关节转轴的距离。图2关节转轴在簧片中间(kR2)图3关节转轴在簧片自由端(kR3)簧片的有效作用区段可以简化为悬臂梁模型,因此小变形条件下的负载作用点横向位移为33ee343FlFlyEIEbh(1)式中,E为簧片材料的弹性模量,I为簧片截面惯性矩,b为簧片宽度,h为簧片厚度。负载F所产生的关节力矩与簧片变形带来的关节转角分别为/TFRyR(2)因此三种安装形式的关节转动刚度为321233e/4RRRTFREbhRkkkyRl(3)上述三种安装形式所导出的关节刚度解析公式区别仅在于不同的关节力臂R。后两种形式可在簧片与关节整体尺寸一定的条件下获得更小的R。(2)负载作用于滑块,滑块与固定端之间为簧片的有效作用区域。根据关节转轴相对簧片的位置区别,同样有图4~6所示的三种安装形式。图4关节转轴在簧片固定端(kR4)图5关节转轴在簧片中间(kR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岳,周兆英,叶雄英;微型热致动器研究[J];半导体技术;2000年01期
2 杜设亮,张伟根,傅建中,陈子辰;热压电仿生热鲁棒结构的致动器最优配置[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S1期
3 景素芳;庞宣明;陈晓南;;电致动聚合物致动器的动态响应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4 王大春;陶瓷致动器及其应用[J];压电与声光;1989年03期
5 大舟;微型流体致动器的技术水平[J];光机电信息;1997年02期
6 ;高速永磁马达型智能致动器[J];光机电信息;1999年10期
7 齐涤非;新颖的高精度致动器[J];光机电信息;1999年12期
8 杜设亮,傅建中,陈子辰;可控度/有限元法在热压电仿生热鲁棒结构致动器放置优化中的应用[J];动力工程;2002年03期
9 王光庆,郭吉丰;压电叠层传感/致动器的特性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5年04期
10 大舟;新致动器在实践中的应用[J];光机电世界;199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周浩淼;周又和;郑晓静;;超磁致伸缩致动器非线性振动的主动控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简林柯;李新忠;何钺;;重复控制及其在多致动器同步运动控制中的应用[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3 刘娜;杨庆生;;含压电致动器复合材料的细观应力分析[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智能与功能复合材料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李勇;吴宏鑫;;采用压电敏感器和致动器的挠性结构振动控制方法研究[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程瑜;位自英;郭东杰;方少明;;二氧化硅/全氟磺酸杂化膜基离子交换电致动器[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鲍诗杰;徐志科;金龙;;叠层型压电致动器的驱动电源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海南;张俊虎;杨柏;;仿生智能聚苯胺/聚乙烯醇纳米复合致动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杨应奎;彭仁贵;王媛珍;董晓利;;光致动器用碳纳米管/弹性体复合材料[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复合体系[C];2013年
9 彭仁贵;王媛珍;唐伟;杨应奎;;碳纳米管/聚硅氧烷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光致机械响应[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复合体系[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杨金瑞;美国“特保” 瞄准中国[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2 肖习;中国产轴承致动器在美受调查[N];国际经贸消息报;2002年
3 孝文;打针不再痛[N];大众卫生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详宇;低刚度梁连接组合式超声致动器及其驱动点运动形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王文博;新型声表面波传感器及微流体致动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沈雪瑾;硅微单侧直脚谐振器与复合V型梁热致动器的机械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4 曹淑瑛;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磁滞非线性动态模型与控制技术[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5 栗大超;硅微机械扭转镜光致动器及其动态测试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颜刚毅;用于高速扫描探针显微镜的高速致动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李永;超磁致伸缩致动器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孙英;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神经网络控制与动态模型及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周严;Fe-Ga-Al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在致动器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10 杜设亮;精密机械仿生热稳定构件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飞;外差干涉纳米定位系统中PZT的迟滞特性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2 韦旌坤;超声激励冲击太空取样钻动力学仿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王启龙;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及微动平台设计[D];东北大学;2014年
4 李松;快速倾斜镜压电陶瓷致动器迟滞特性建模及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邹君;轨迹可控式磁致伸缩精密微位移致动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郝礼书;合成射流致动器的设计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丁胜华;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参数设计及其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8 翁玲;磁致伸缩致动器控制系统的研制[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9 胡爱娣;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输出特性模型与虚拟测试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杨士斌;基于致动器阵列的飞行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75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575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