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体生物传感器的碱性磷酸酯酶化学发光检测腺苷
【图文】:
第4期严喜鸾等:基于适体生物传感器的碱性磷酸酯酶化学发光检测腺苷567也为进一步优化适体用量以及报告序列用量研究奠定了基矗随后详细考察了反应所用羧基磁性微球、氨基修饰的适体、报告序列以及抗地高辛-ALP的量对CL信号的影响。图1腺苷的化学发光检测示意图Fig.1Schematicpresentationofadenosinechemiluminescentanalyticalprotocol2.1.1羧基磁性微球的用量考察了羧基磁性微球用量(20,30,40,50,60,80μg)对CL信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羧基磁性微球用量为40μg时,CL信号值最大,之后信号随其用量的增加反而下降,这是由于过量的磁性微球虽然为氨基适体增加了连接位点,但磁性微球量的增多对发光信号有吸收,反而使CL信号值降低,故实验选择40μg为羧基磁性微球的最佳用量。图2氨基修饰的腺苷适体量的优化选择(n=3)Fig.2Optimalselectionofamountofaminomodifiedadenosineaptamer(n=3)2.1.2腺苷适体的用量考察了不同的氨基修饰腺苷适体用量(1.0,1.5,3.0,8.0,10pmol)对CL信号值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当腺苷适体用量为1.5pmol时,CL信号值最大,之后随其用量增加反而下降,这是由于随着氨基适体量的增加,羧基磁性微球上连接的适体也增多,增大了空间位阻,导致结合的报告序列量减少,降低了CL信号值,故实验选择1.5pmol为腺苷适体的最佳用量。2.1.3报告序列的用量考察了报告序列用量(20,30,40,60,80fmol)对CL信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60fmol时,CL信号随报告序列用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60fmol时CL信号值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报告序列用量的增加,CL信号反而下降。这是由于适体量是固定的,当报告序列的用量达到与适体结合的饱和点后,过多的报告序列反而会影响适体与报告序列的结合,导致CL信号值下降,故实验
颉?氨基修饰的适体、报告序列以及抗地高辛-ALP的量对CL信号的影响。图1腺苷的化学发光检测示意图Fig.1Schematicpresentationofadenosinechemiluminescentanalyticalprotocol2.1.1羧基磁性微球的用量考察了羧基磁性微球用量(20,30,40,50,60,,80μg)对CL信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羧基磁性微球用量为40μg时,CL信号值最大,之后信号随其用量的增加反而下降,这是由于过量的磁性微球虽然为氨基适体增加了连接位点,但磁性微球量的增多对发光信号有吸收,反而使CL信号值降低,故实验选择40μg为羧基磁性微球的最佳用量。图2氨基修饰的腺苷适体量的优化选择(n=3)Fig.2Optimalselectionofamountofaminomodifiedadenosineaptamer(n=3)2.1.2腺苷适体的用量考察了不同的氨基修饰腺苷适体用量(1.0,1.5,3.0,8.0,10pmol)对CL信号值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当腺苷适体用量为1.5pmol时,CL信号值最大,之后随其用量增加反而下降,这是由于随着氨基适体量的增加,羧基磁性微球上连接的适体也增多,增大了空间位阻,导致结合的报告序列量减少,降低了CL信号值,故实验选择1.5pmol为腺苷适体的最佳用量。2.1.3报告序列的用量考察了报告序列用量(20,30,40,60,80fmol)对CL信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60fmol时,CL信号随报告序列用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60fmol时CL信号值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报告序列用量的增加,CL信号反而下降。这是由于适体量是固定的,当报告序列的用量达到与适体结合的饱和点后,过多的报告序列反而会影响适体与报告序列的结合,导致CL信号值下降,故实验选择60fmol为报告序列的最佳用量。2.1.4抗地高辛-ALP酶的稀释倍数考察了不同稀释倍数的抗地高辛-ALP酶的用量(1∶3000~1∶12000)对CL信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十届世界生物传感器大会Biosensors'2008暨纳米生物传感器国际专题研讨会 转发第一轮通知及论文征稿[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7年09期
2 Gronow M;张荫碧;;生物传感器[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5年06期
3 方苏华;工业设备生物传感器的研制[J];生物工程进展;1987年01期
4 戴毅;;测量血液和人尿中物质的生物传感器[J];世界研究与开发报导;1987年10期
5 李向明;彭志英;;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前景[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8年02期
6 J.H.T.Luong;孙雷心;;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1989年12期
7 郭丽华;日本研制生物传感器的最新动向[J];生物工程进展;1989年04期
8 霍立浦;;国外生物传感器发展动向[J];国际科技交流;1989年10期
9 甘平;生物传感器在医学上的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10 杨源;;开发测儿茶酚胺的生物传感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宇先;石庆兰;;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2 温珍海;次素琴;李景虹;;基于阵列铂-碳纳米管复合物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曾红娟;庞晓峰;蒋亚东;于军胜;;电子聚合物固定化的胆碱氧化酶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董之海;刘威;刘娟;刘雁勇;李艳军;;基因工程乙酰胆碱酯酶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周健;;蛋白质界面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舒劲松;尹文庆;;生物传感器在农业生物信息测量中的应用[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7 李杜娟;王剑平;;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电化学阻抗免疫生物传感器[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汪庆祥;高凤;李文琦;焦奎;;壳聚糖镉配合物对单双链DNA的识别作用及其作为杂交指示剂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苏延磊;李津如;江龙;;糖酯、磷脂和聚联乙炔混合囊泡检测大肠杆菌[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刘扬;范红;陈超;顾海鹰;;基于“血红蛋白/金胶-乙二胺修饰电极”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何屹;新生物传感器可观测细菌生长[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何永晋;乌生物传感器研究硕果累累[N];科技日报;2003年
3 张佳星;“火眼金睛”窥测基因调控[N];科技日报;2008年
4 阴慧娟;检测用新型生物传感器[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段煦;中科院理化所纳米增强酶生物传感器原理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迪;几种生物传感器表面修饰技术研究及微型化制备初探[D];南开大学;2014年
2 赵紫霞;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氧化还原酶蛋白固定化技术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孟宪伟;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D];四川大学;2001年
4 张莹;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生物传感技术检测生物分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默;microRNA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明华蜜;SPR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两种禽类病毒和转基因蛋白Cry1Ab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明伟;诱导大肠杆菌产甲醛脱氢酶用于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4 路勇;可控纳米间隙生物传感器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电化学灵敏检测[D];皖南医学院;2015年
5 顾万通;城市河流底泥污染物指示性微生物研究及生物传感器的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6 赵倩;基于生物传感器的MERS冠状病毒蛋白酶检测模型及其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7 章溪;几种DNA生物传感器用于微小RNA和真菌毒素的检测[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8 梁强;人工构建一组可激活的启动子以用于在酿酒酵母细胞中设计生物传感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邓永春;基于电解质门控有机晶体管结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6年
10 杨锋;检测汞的全细胞生物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76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57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