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23 04:50
【摘要】:由于光纤传感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防腐蚀和长距离传输等诸多优点,在国防、军事、工业、交通、医药、教育、家庭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实验室基于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原理研发了光纤传感系统,该系统能够同时测量温度和应变等物理信息,但在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在各个领域进行数据采集监控传输时,需要相应的软件系统来实现交互控制。本文以Python(x,y)为主要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了一个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人机交互软件平台来服务于实验室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本文设计的人机交互软件主要用来实现对光纤传感系统采集参数的设置及数据采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后获取光纤上的温度和应变信息,并将采集和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原始数据、温度变化、应变变化)通过交互界面进行显示。本文设计了功能菜单模块来实现对采集参数的设置和数据采集的控制,数据处理模块来实现对采集到的数据的计算处理,数据库模块来实现对采集到的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图像处理模块来实现对界面显示的图像的保存、放大、缩小、设置坐标轴范围和三维图像观察角度等图形处理操作,网管模块来实现对系统中的参数信息的设置和查询。基于自发布里渊散射的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BOTDR)技术既可以检测温度也能实现应变传感,但因为受光纤固有衰减的影响限制了传感距离。为克服这一缺点,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布里渊时域分析技术(BOTDA)通过引入反向传输的连续探测光,可与正向传输的脉冲进行受激布里渊作用,从而可增强布里渊散射效率,实现长距离传输。为了提升传感距离可以采用提升入射光功率的方法,但是由于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其功率上限一般不超过5 dBm,采用FSK调制技术可以提高探测光功率,尽可能地提高布里渊阈值,但FSK信号和阈值的关系还未有人研究。所以,本文推导出了基于n-FSK调制的自发布里渊散射阈值估算模型,并深入研究n-FSK调制信号的周期、n值、扫频范围和自发布里渊散射阈值的关系。根据阈值估算公式可计算出不同n-FSK调制信号下的布里渊阈值,本文计算了当调制信号分别为2-FSK、10-FSK和40-FSK时,自发布里渊散射阈值可分别达到10 dBm,17 dBm和20 dBm。最后论文通过实验验证了当调制信号为2-FSK时,实际阂值与用阂值估算模型计算出的阈值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从而验证了阂值估算模型的正确性。这一研究为后续采用FSK调制技术的布里渊光时域分析系统中确定探测光功率和设计n-FSK调制信号的周期、n值和扫频范围提供了一种依据。
【图文】:

原理结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逦北京邮电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光纤传感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传输信号和感知信号,与传统的点式光纤传相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测量。分布式光纤传感可以对光纤上成千上测量点的温度和应变信息进行测量,这是其它传感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基于瑞利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布里渊时域分析传感技术[4,5]和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感技术[6]。其中,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传感点数己经一百万「1,在长距离传感方面更具优势。逡逑(1)基于瑞利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逡逑探测脉冲逡逑

结构图,结构图,布里渊散射,反斯托克斯光


为拉曼频移。逡逑基于拉曼散射原理的拉曼光纤传感技术(Raman邋Optical邋Time邋Domain逡逑Reflectometry,邋ROTDRfl的结构图如图1-2所示,根据反斯托克斯光和斯托克斯逡逑光比值可获得光纤中各个位置上的温度。逡逑探测脉冲逡逑__,邋JL逦定向耦合器逦传感光纤逡逑激光器邋 ̄逦(^i)邋__逦逦逦逡逑逦逦逦逦丨丨邋■邋?一逡逑/逡逑i逡逑波分复用器逡逑斯托克斯光逦^反斯托克斯光逡逑信号处理逡逑图1-2R0TDR结构图。逡逑(3)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逡逑探测脉冲逡逑__JX邋定向耦合器逦传感光纤逡逑激光器邋 ̄逦(r^)逦1逦逡逑/逡逑i逡逑滤波器逡逑斯托克斯光/逡逑反斯托克斯光逡逑信号处理逡逑图1-3B0TDR结构图。逡逑布里渊散射是入射到光纤中的光波与光纤中介质中的声波相互作用,,光纤中逡逑的光学声子和光学光子发生非弹性碰撞而产生的。我们定义发生布里渊散射时的逡逑散射光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差值为布里渊频移。利用布里渊散射性质的布里渊散逡逑射分布式光纤传感(Brillouin邋optical邋time邋domain邋reflectometry,BOTDR)技术[10]逡逑的结构图如图1-3所示。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光纤传感技术是在传统的光时域反射逡逑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12;TP31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牟平;微波电光调制的布里渊散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J];光学学报;2004年08期

2 史金荣,秦自楷,钟维烈,张沛霖,赵明洲,郑浩平,孟宪林;钽铌酸锂晶体的布里渊散射研究[J];光学学报;1988年08期

3 刘燕,廖理几,陈纲;PbMoO_4晶体的布里渊散射谱[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4 朱丹,张鹏翔,周仲璧,杨经国;混合溶液的布里渊散射和喇曼散射研究[J];物理学报;1989年04期

5 朱丹;张鹏翔;周仲壁;;水及其混合溶液的布里渊散射和喇曼散射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1989年02期

6 史金荣;徐永晨;周佩珍;;布里渊散射的新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测量折射率的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7 赵丽娟;李永倩;徐志钮;;多模光纤布里渊散射谱及阈值理论计算[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年S1期

8 张欣;姚森敬;陈泰;仝芳轩;;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技术的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5年01期

9 王荣平,刘玉龙,景强华,曾令祉;布里渊散射模式的确定[J];光散射学报;1997年Z1期

10 邓怀勇;;利用边缘技术探测进行激光布里渊散射雷达频移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蕴琦;;基于光学相干检测技术的高压布里渊散射测量研究[A];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2 李敏;崔启良;周强;;高温高压下液态氮的布里渊散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张鹏翔;刘玉龙;蒋最敏;;晶体弹性的布里渊散射测量及计算[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4 李滨耀;王进贤;;液体聚合物的布里渊散射和松弛[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5 李志超;;科大物理系新实验——布里渊散射[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6 管奰民;;布里渊散射系统的微波定标[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7 何兴道;史久林;陈学岗;刘娟;李淑静;;流体中的激光布里渊散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张鹏翔;;布里渊散射的最近进展[A];第二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83年

9 徐永晨;王卫国;赵明州;;关于布里渊散射的装置[A];第二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83年

10 李志超;陈慧余;付绍军;何正明;;四通布里渊散射测试系统[A];第二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8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迪仁;长距离分布式布里渊散射光纤传感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周强;激光加热原位高温高压拉曼、布里渊散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芳菲;含氢分子体系的高温高压物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赵丽娟;光纤布里渊散射特性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5 林宏;海洋悬浮粒子的米氏散射特性及布里渊散射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旨遥;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可调光纤延迟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贾茹;氩的高温高压布里渊散射研究及快速增压制备大块非晶硫[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胡君辉;基于瑞利和布里渊散射效应的光纤传感系统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9 任秀云;基于激光散射的海水温度遥感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王如刚;光纤中布里渊散射的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晶晶;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人机交互软件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2 康佳乐;气体瑞利-布里渊散射包络谱线解耦方法及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3 李圆;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8年

4 孟钏楠;BOTDA光纤传感系统信号处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赖奕;强度相近的多峰布里渊散射谱光纤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6 杨建东;基于扩频技术的光纤布里渊散射分布式传感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7 黄梦云;基于参量谱估计的光纤布里渊散射谱分析[D];暨南大学;2018年

8 王大鹏;基于布里渊散射谱的动态应变监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郑娇;大气瑞利—布里渊散射标定箱的设计与优化[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10 张心怡;气体瑞利—布里渊散射激光雷达系统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96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596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2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