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多源遥感的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15:40
【摘要】:土壤水是生态系统维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有的二元三维空间结构系统,使得地表土壤水尤其珍贵,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水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所属的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entinel-1A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利用“水云模型”剔除地表植被层对土壤水遥感监测的影响,结合野外实测数据,构建土壤水遥感反演模型。并运用多源遥感中不同极化方式与不同指数参数的结合,对比不同组合下的反演结果;其中通过对比不同覆盖度下的不同组合方式,得到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中最佳组合方式,使反演结果更具全面性,最终进行精度验证。反演得到研究区内整体土壤含水量的分布情况,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石漠化等级,分析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水云模型”能够较好去除植被层对土壤水反演的影响,基于Sentinel-1不同极化反演的土壤后向散射系数分别和Landsat 8 OLI数据计算得到的三种指数进行反演,即六种组合下的反演模型。结果发现,六种组合均有显著性,对比之下VV极化反演效果要优于VH极化。其中VV+NDVI、VV+NDWI、VV+NDWI2整体反演程度非常相近,VV+NDWI2反演得到的相关性系数相对较高,R=0.59;VV+NDVI反演结果次之,相关性系数R=0.58。而VH+NDVI、VH+NDWI、VH+NDWI2反演后R值都偏低。(2)结合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将研究区根据不同覆盖类型分为:低覆盖度(裸地、复垦地)、中覆盖(园地、草地、低灌木林等)、高覆盖度(有林地、高密度灌木等)三大区域。采集样点按不同覆盖度及不同植被类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覆盖度下VV+NDVI最为稳定,进行精度评价R值为0.66。(3)将研究区内土壤表层中含水量占比情况分为7层: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区内土壤表层中含水量大部分区域土壤表层含水量处于30~40%,土壤水较高的区域(除水体外)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而山顶处的土壤含水量处于20%以下;除受海拔影响之外,区内沟谷周围的土壤水分较高,呈垂直于海拔梯度分布,空间格局上具有随海拔的梯度变化以及不同微地貌类型分布的双重影响。对比不同季节发现,9月份土壤含水量整体数值较高。(4)根据不同石漠化等级分析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发现其存在明显的变化特征。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的土壤含水在20~50%之间,部分地区土壤含水量在50~60%之间;重度石漠化、极强石漠化,相对含水量比较分散;非喀斯特区域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且较为稳定,主要分布在30~50%之间。(5)探究不同石漠化治理工程与不同季节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发现,在生态环境极脆弱易破坏难修复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为干预的治理工程石漠化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防护林、坡改梯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相对稳定;人工草地、水保林、经果林土壤含水量随季节性变化明显、人为干扰程度较大;封山育林区受季节影响程度显著,在一定时间内仍需加强保护。
【图文】:

行政区划图,关岭,贞丰,示范区


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研究区概况1 地理范围花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105°36′30″-46′30″E、25°39′13″-41′00″N)省关岭县和贞丰县交界处的北盘江流域花江峡谷两侧,以高原峡谷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单元,2016),山高坡陡,喀斯特发育典型,河流溶蚀冲刷明显,基岩裸露率高,植被覆盖度瘠薄,生境干旱,生态脆弱,地表土壤侵蚀和地下漏失突出,石漠化严重,光热资源丰富的喀斯特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面积为 5161.65hm2(图 2-1)。

关岭,示范区,贞丰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DEM图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79;S1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黄桂烨;黄宏智;;基于多线程并发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处理平台[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9年04期

2 许桂玲;罗强鑫;王晓珂;彭金凤;冯跃华;;控制水稻盆栽土壤水分的新方法[J];农业科技通讯;2019年12期

3 韩家琪;毛克彪;葛非凡;郭晶鹏;黎玲萍;;分类回归树算法在土壤水分估算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2018年03期

4 陈宇承;余锐颖;朱艳怡;李业谦;;太阳能无线地面土壤水分检测系统[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8年24期

5 王吴娟;;浅谈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维护与维修[J];科技展望;2016年34期

6 解智涵;;农作物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7 范生晔;范婷婷;李艳明;;农作物高产适宜土壤水分指标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年09期

8 郭旭;龙柯吉;赵旋;黄晓龙;宋雯雯;;四川地区自动土壤水分站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7年02期

9 徐朝霞;高艳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J];黑龙江气象;2015年04期

10 袁学所;葛庆云;周礼清;王刚;;凤阳一次强降雨过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梅;侯琼;;降雨对典型草原土壤水分的影响[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4 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及其影响与对策[C];2016年

2 王一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在土壤水分测试领域的科研成果及产业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3 姚付启;蔡焕杰;张振华;;烟台苹果园表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转换关系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4 石庆兰;王一鸣;冯磊;;土壤水分测量中相位差检测算法的实验与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5 巫丽君;潘建梅;魏爱明;王秀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浅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巫丽君;潘建梅;魏爱明;王秀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浅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刘英超;郑毅;汤利;;间套作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许小燕;汪志农;张智韬;;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研究进展与趋势[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瑞余;吕梁峰;薛鸣方;;土壤水分自动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良骥;;煤矸石基质温度场影响下充填复垦重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A];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班胜林;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王建忠;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记者 王兵;安徽建成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通讯员 林泽磊;青岛增建自动土壤水分站[N];中国气象报;2011年

5 通讯员 薛龙琴;土壤水分观测能力建设研讨会召开[N];中国气象报;2011年

6 特约记者 白杰;首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成[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7 王一;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3年

8 辜良昌;首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落户石渠[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9 本报记者 周映 本报通讯员 曾涛;我区建成首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广西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陈瑜;我市建成两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宁波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盼盼;微波遥感土壤水分时空扩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年

2 姜红涛;全球长时序9km土壤水分遥感估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3 任爱霞;山西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土壤水分积耗规律与水肥高效利用机理比较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4 陈玮婧;状态—参数同步估计框架下的土壤水分同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5 索立柱;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与随机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6 李祥东;西北干旱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年

7 靳梦杰;林下土壤水分微波遥感反演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8 李虹辰;黄土丘陵区鱼鳞坑覆盖组合措施枣树水分耗散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9 马春芽;基于遥感和模型耦合的人民胜利渠灌区冬小麦土壤墒情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10 陈智芳;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灌溉决策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红侠;典型高寒山区八宝河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与降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2 陈娟;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D];宁夏大学;2019年

3 赵亚楠;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水分、碳氮空间演变及水分阈值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4 每杭;不同平茬方式对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及水量平衡的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5 高科;黄河源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异规律与影响因子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6 贾诗超;ENVISAT/ASAR双极化数据地表土壤水分反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7 张晓萌;安徽淮北平原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8 崔凤茜;春播期土壤水分对气象要素的响应规律及预测模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9 赵明阳;陕北黄土区坡沟系统土壤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10 侯玉婷;基于多源遥感的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反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596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596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7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