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柔性驱动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04:54
【摘要】:股骨是人体内最长、最大的负重骨,股骨干骨折是下肢常见的高能量损伤,其功能恢复时间长,如果治疗不当,将引起下肢畸形及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近年来,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股骨骨折的有效疗法,其对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该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骨折断端间接复位。由于肌体闭合复位时骨折部位不可见,复位难度大、效率低、保持复位状态困难;反复操作时易导致额外的软组织损伤。为保证复位准确性,手术过程须在C臂X光机全程透视监控下进行,持续的放射暴露和沉重的铅防护服对医护人员造成累积职业伤害。本文根据上述相关研究背景,针对典型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的关键问题,提出基于软体-刚体结合的机器人技术,开展骨折复位机器人技术研究,以期为机器人辅助复位找到可行方案。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分析股骨骨折的原因、分类及骨折后骨折断端移位特点,根据骨折类型探讨骨折的治疗过程,讨论了骨折复位力计算模型的建立,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个体骨折复位时所需复位力的大小,并自主设计一种长干骨骨折闭合复位力测量装置,在体临床监测股骨骨折闭合复位过程中的复位力学参数,为合理设计相关执行机构提供参考,最大限度降低骨折复位时对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简单股骨干骨折后骨折断端可以简化为两条异面直线,骨折复位就是调整异面直线姿态使股骨干解剖学或功能性复位,恢复其身体力线及功能。从机械学角度来讲,骨折复位需要六个自由度方向的运动(三个方向沿轴移动和三个方向绕轴转动),而人体下肢关节本身也具有运动自由度。因此,从人体下肢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特征出发,讨论了髋、膝、踝关节能实现的运动及范围,并对骨折复位机器人的整体结构提出设计要求。详细介绍了典型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的整体结构设计,包括牵引执行机构、旋转执行机构以及套筒式复位单元,并介绍了骨折复位机器人的电机和软体驱动器驱动控制系统。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能实现6个自由度方向的运动,包括牵引执行机构的3个电机驱动直线平移运动(也称三坐标直角坐标系机器人系统),旋转执行机构的1个带轮驱动和1对软体驱动器驱动的旋转运动,以及另1对软体驱动器驱动的旋转(膝关节)运动,实现骨折断端独立移动控制,并维持复位状态以便进行后续髓内钉置入及绞锁等操作。根据设计的骨折复位机器人机械结构,建立机器人的关节坐标系,并进行运动学分析等。利用蒙特卡洛法分析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和可操作度,并采用矢量积法求解机器人雅可比矩阵,给出骨折复位机器人逆运动学的闭式解。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运动过程中的轨迹规划问题很重要,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操作要求的重要因素,也是机器人运动控制和结构优化的基础。本课题所研制的典型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采用软体驱动器和电机相结合的驱动方式,将骨折断端复位时所需的运动自由度结合人体下肢结构特点分别由相应驱动器驱动,做到微创环境下的骨折复位治疗。软体驱动器属于柔性驱动,具有非线性特性,而人体肌肉组织又是非线性的,属于“软碰软”问题。讨论了骨折复位过程中的路径规划问题,对软体驱动器的特性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利用软体驱动器和电机分别驱动旋转关节和移动关节进行轨迹跟踪控制。股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骨折断端,恢复肢体力线及长度,无旋转错位,且尽可能微创操作以保护骨折部位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并在一定术后功能锻炼下,最大限度保存肢体功能。气动技术具有清洁安全、柔顺性、易维护等优点,已被应用于医疗康复领域,也是微创治疗的重要选择。本课题旨在设计一种临床上和技术上可行的微创典型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提供持续足够的复位力辅助外科医生完成骨折复位并保持。考虑到股骨周围肌肉本身对骨折复位的影响,利用硅胶及橡皮管特性,自主设计一种带仿真肌肉的下肢骨折模型从形状及功能上模拟肌肉对骨折复位的影响。以横形骨折为例,在同一肌肉收缩力及四种不同肌肉收缩力状态下对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整个复位工作过程进行了相关参数反馈及力学信息采集,通过上位机提供的直观视觉监视,模拟骨折临床复位工作。实验结果证实了本课题提出的典型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的有效性。
【图文】:

机器人,外科医生,机器人系统,股骨骨折


如图 1-1 所示为由德国雷根斯堡临床大学(University Clinic of Regensburg)的 BerndFüchtmeier 等人研制的‘RepoRobo’股骨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11]。它是由史陶比尔工业机器人(St ubli robot-model RX130)改进而来,,属于典型的串联机器人系统,由六个转动关节加杆件组成,能够实现 6 个自由度方向的移动。此机器人系统能够承受 240N 的力并保持稳定,以方便后续髓内钉插入、绞锁等步骤;由于机械系统应用的场所是手术室,整体结构应尽可能小、轻,并方便移动;控制程序语言简单,方便外科医生学习掌握;为了安全起见,机器人系统工作速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在紧急情况下能急速回转。‘RepoRobo’股骨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装有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可以辅助外科医生在安全范围内进行骨折复位操作。机械臂末端装有两个指状手抓,同 AO 外固定支架固定连接,而外固定支架又同骨折远端固定连接,机械臂的移动带动骨折远端的移动,从而完成骨折复位工作,整个系统控制通过一个控制板实现。手术时,外科医生通过控制板输入关节运动值,从而实现骨折断端对齐复位并保持。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全程采集复位过程中的力学信息以指导外科医生操作,防止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医疗事故。当然,整个手术过程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且整个机械系统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

遥操作,机器人系统


遥操作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P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骨折复位中的作用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年06期

2 桑名昌;闵光大;徐心信;;戒指夹板的研制与临床[J];医疗装备;1987年00期

3 卢梅生;骨折复位撕裂皮肤1例[J];四川中医;1988年08期

4 王以进;夏沪生;翁盛隆;苏建良;;肢端骨折复位仪[J];医疗卫生装备;1989年02期

5 徐栋华;骨折复位何为佳[J];家庭医学;1995年03期

6 李义;;浅谈骨折复位后的护理[J];中医函授通讯;1984年05期

7 张国俊,贾利民,冯培德,吴连根,张慧君;骨折复位牵引机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2年04期

8 张耿明,黄仁辉;介绍一种改良的Colle’s骨折复位法[J];河北医药;2001年12期

9 李锋,魏计珠,冉丽华,刘平;力学研究在四肢骨折复位床整复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10 许红日,李玉华;鼻骨骨折复位35例临床体会[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东辉;汪海波;吴文云;;钛网在颌骨粉碎性骨折复位中应用[A];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谢水生;;分骨折顶手法在桡尺骨远端骨折复位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东耀峻;张清彬;李祖兵;魏民宪;赵吉宏;程波;;颧骨骨折复位径路与固定部位的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黄伟流;;腕背伸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附300例报告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朱世端;;中医正骨新疗法[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徐宝山;夏群;胡永成;吉宁;闫广辉;张继东;苗军;周静;;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佳的原因分析[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东耀峻;李祖兵;赵吉宏;;颧骨骨折复位和固定方法的探讨[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张志桐;申素方;胡长青;王顺义;马战备;穆维娜;杜欣帅;;术中超声监测在长骨骨折复位髓内针固定术中的可行性初探[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陈一平;姚一民;于学军;张聪;;介绍一种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手术切口[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周丹亚;魏鹏;陈宏;王欣;章伟文;滕晓峰;;腕舟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手术治疗[A];2009年浙江省显微外科、手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景;骨折复位后在家中如何调护[N];家庭医生报;2006年

2 杜长明;骨折复位不需百分之百精确[N];医药经济报;2002年

3 陈锦屏 李静;骨折复位一定要“严丝合缝”吗?[N];健康时报;2005年

4 董丽;骨折复位后何时复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顾泳 见习记者 黄杨子;骨折复位难见小夹板?[N];解放日报;2015年

6 记者 王华锋;国内首例微创椎体骨折复位成型术在皖完成[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赵津邋任勇 见习记者 姜凝;25名伤员康复明日返川[N];天津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庆;柔性驱动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2 杜海龙;智能骨科辅助手术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示范[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3 张寿涛;3D打印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宝田;桡骨远端骨折诊疗中掌倾角的观察[D];郑州大学;2007年

2 杜海龙;基于Stewart平台的并联骨折智能复位系统的研发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孙小刚;股骨干骨折复位辅助机器人系统研制[D];东南大学;2016年

4 牛国旗;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压缩骨折复位作用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王波仑;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6 郭伟锋;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解正康;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测力装置及智能固定护具的研制[D];东南大学;2017年

8 李世平;影响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D];南昌大学;2009年

9 田东兴;骨折复位内固定器结构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金日;TAD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延边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23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623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