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用于自供能传感与低频能量收集的柔性驻极体换能器

发布时间:2020-04-27 19:17
【摘要】:随着物联网时代到来,作为智能互联终端的传感器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可穿戴式人体健康监测传感器由于其便携,使用方便,测量准确等特点,将成为人类健康生活的得力助手。然而,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均面临能量来源的限制,商用电池将降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便携性,并且在充电时期可穿戴电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因此,利用驻极体机电换能方法制作的柔性可穿戴式力电传感器与机电换能器件,并利用这些器件构建自供能系统,是一种可行的能量来源解决方案。本论文围绕基于静电感应的驻极体机电换能技术,在柔性机电换能器件,柔性可穿戴式传感器与开发驻极体材料的新应用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讨论了驻极体常见的电晕充电技术与驻极体贮存电荷流失的因素。构建了多孔压电驻极体的形变/输出近似公式以及受力/形变数学关系。详细地研究了驻极体机电换能器件参数与机电耦合性能的关系。2.通过压力膨化,电晕极化的方法将原生双向拉伸含孔洞聚丙烯(Polypropolene,PP)薄膜制备成多孔聚丙烯压电驻极体。研究了不同工艺下的多孔聚丙烯压电驻极体薄膜的压电系数d_(33),并寻找多孔聚丙烯压电驻极体薄膜的最优加工方法。通过最优加工方法的多孔聚丙烯压电驻极体薄膜具有良好的机电换能性质与可靠性,其静态压电系数d_(33)达到约210 pC/N,并且在超过9000次循环激励测试,60℃下保持压电性能稳定。利用多孔聚丙烯压电驻极体构建了柔性可穿戴式人体喉结振动,脉搏传感器,实现了多孔聚丙烯压电驻极体薄膜在可穿戴式人体健康实时监测方面的初步应用。3.通过模板热压的方法实现了结构/性能可调节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压电驻极体。详细分析了PFA压电驻极体开路电压与结构参数的影响,并构建了压电驻极体在不同应力下的非线性形变模型,实验证明这种模型与真实测量结果具有很高的吻合度。这种可通过设计内部阵列式支撑结构形貌进行优化的PFA压电驻极体在0-2.5 kPa低压力范围内达到约15 V/kPa的高灵敏度。将PFA压电驻极体应用于制作可穿戴式人体脉搏,呼吸,声音以及步频传感器,展示了PFA压电驻极体在人体健康监测方向的良好应用前景。4.设计了一种高性能的基于驻极体静电感应式机电换能结构。利用厚度为30μm的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负电荷驻极体薄膜,在4×4 cm~2的限定面积,总厚度不超过2 mm的条件下,在正向激励峰值为5 N,频率为5 Hz的条件下,峰值功率达到2.5μW/cm~2。该机电换能器件在超过27000次的循环测试中性能保持稳定。同时,利用FEP柔性机电换能器件在按压情况下脉冲式电流输出特性,制作了自供能的风扇遥控开关,拓展了驻极体静电感应式器件的应用领域。5.在限定空间体积内,通过正,负电荷驻极体混合插层的器件结构设计,提升了器件的机电换能特性,获得了更高的电流、功率输出特性。分析了这种机电换能器件的工作原理与输出特性,并对比了在研究中设计的三种器件结构所具有的电流,峰值功率输出特性。基于FEP与环烯烃类共聚物(COC)驻极体薄膜的混合插层机电换能器,在5 N微弱机械激励条件下电流峰值能达到约1μA,并随着外界激励增加,其输出能够进一步提升。该研究对于限定体积的驻极体机电换能器件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文】:

远程医疗,智能,人学,分布式传感器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1 绪论网作为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人学家预测物联网将会如同互联网一样迎来井喷式的爆发,但是到了传感器技术、兼容技术、安全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相连”的核心部件,大量分布式传感器的供能问题成为了物联。

实时监测,传感器,健康监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尽管微型传感器已经尽可能的实现了微型化,而制作相应的可穿戴健康监测传感器却是一项相当困难的挑战[9]。可穿感器应当方便与人体或衣服材质结合,并且具有自动,对人体无害等特应满足方便使用的特点,这同样要求健康监测传感器具有低功耗,,测量。为了满足商品化的需求,健康监测传感器还需要降低器件成本。综上有优异性能,并且方便使用的可穿戴人体健康传感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根据《2018 年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的研究表康监测设备在物联网(IOT)与 5G 的推动下扮演重要角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震;;非线性机电换能器混沌系统的无源化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1年07期

2 苏敏;雷腾飞;黄丽丽;付海燕;曹凤;;一类非线性机电换能器混沌系统的最优控制[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3 林劲;适用于标定机电换能器和地震仪的一种互易法[J];地震学报;1980年04期

4 王震;孙卫;惠小健;李永新;;非线性机电换能器混沌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J];制造业自动化;2014年19期

5 曹丽曼;;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振动测量应用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年07期

6 汪芳;压电发生器电源[J];现代引信;1985年04期

7 李翠;李效民;钟美芳;;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智能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玉宝;王磊;;基于振动过程的机电换能器研究[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楠;用于自供能传感与低频能量收集的柔性驻极体换能器[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永杰;开关磁阻四端口机电换能器及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2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642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0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