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MIL-53型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无酶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

发布时间:2020-05-26 10:29
【摘要】: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时刻把控血糖浓度变化对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为止,商用的血糖仪都是酶基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并且此类葡萄糖传感器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维持酶活性导致制备工艺复杂。所以,科研工作者们尝试使用稳定、廉价的纳米材料制作无酶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电极。例如:贵金属、过渡金属与过渡金属氧化物、碳材料以及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等。MOF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孔道尺寸可调节以及易于功能化等优点。因此,本文合成MIL-53型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应用于电化学无酶葡萄传感器中。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利用水热法合成MIL-53(Fe)材料,并用导电粘结剂粘附于金属钛片基底表面制作出电极。该电极对葡萄糖检测灵敏度为0.15302 mA·mM~(-1) cm~( 2)(mol·L~(-1)简记为M);线性范围是10μM~0.8 mM;检出限为0.67μM(S/N=3);单支电极五次重现性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RSD)RSD=3.57%;多支电极五次重现性RSD=3.83%。利用水热法合成MIL-53(Ni)材料,原位生长于泡沫镍基底表面,直接用于葡萄糖检测。灵敏度达到26.03 mA·mM~(-1) cm~( 2);线性范围为5 mΜ~1.4 mM;检出限为0.33μM(S/N=3)。单支电极五次重现性RSD=4.16%,多支电极五次重现性RSD=3.77%。由于自支撑MIL-53(Ni)电极与MIL-53(Fe)电极同属于一种MIL-53型MOF所以都具有优异的抗干扰性、抗毒化性、重现性、稳定性。自支撑MIL-53(Ni)电极由于具有自支撑结构获得更高的灵敏度、更低的检出限、更宽的线性范围。并且将自支撑MIL-53(Ni)电极检测实际血清样品取得良好效果,加标回收率趋近100%。由于双金属材料具有协同效应,可以提高对葡萄糖的催化效果,本实验探索使用水热法合成自支撑MIL-53(NiFe)双金属MOF。双金属MOF直接生长于泡沫镍表面,直接应用于葡萄糖检测。该电极检出限为0.13μM(S/N=3);灵敏度为41.95mA·mM~(-1)·cm~( 2);线性范围为2μM~0.4 mM;单支电极五次重现性RSD=3.67%;多支电极五次重现性RSD=3.11%。并且具有优异的选择性、抗毒化能力与长期稳定性。为了除去MOF孔道中的残留的对苯二甲酸分子,提高电极的线性范围,对电极进行热处理,将线性范围扩大到2μM~1.6 mM,同时保持着原电极优异的选择性、长期稳定性与抗毒化性。将两种双金属电极材料应用于实际血浆检测得到结果与实际血糖浓度相似,证明电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图文】:

对比图,电化学传感器,葡萄糖,对比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构,氧化还原中心处于生物大分子的中心位置,外层被蛋白质分以会减弱电子传质过程,进而影响最后催化性质。根据目前人们还原状态下的葡萄糖氧化酶被氧化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第系当中的溶解氧氧化;第二种是经过中间体过程把多余电子传工作电极上直接被氧化。根据处于还原状态的氧化酶,,被氧化的基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大致分成三代。三代酶基葡萄糖传感器所示。

电化学传感器,葡萄糖,工作原理图,葡萄糖传感器


1.3.3 第三代酶基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第二代电子酶基葡萄糖传感器使用了电子中介体,在整个催化过程当中引入新反应,必定会使催化反应机理变得更加复杂增加系统误差。因此,第三代酶基葡萄糖传感器应运而生。第三代酶基葡萄糖传感器成功实现催化活性中心与电极基底的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中介物质对电子进行传递[19]。从活性中心传递出的电子直接传递给电极基底进行测试。因此,在整个反应过程没有氧的参与,更不存在干扰物质对于电子媒介体竞争问题。第三代酶基葡萄糖传感器工作原理如图 1-2 所示。由于此类酶基葡萄糖传感器的葡萄糖氧化酶活性中心与电极直接接触,增加电子传输效率使催化反应在电势较低的情况下就能发生。当催化电势较低时,血液中干扰成分则不会被氧化而降低系统误差,使此类传感器选择性、灵敏度线性范围都有一个显著提高。从葡萄糖氧化酶结构上可以看出,氧化酶催化活性中心处于蛋白质深层,因此电子在传递过程当中,要跨越较大空间距离。为了使葡萄糖氧化酶电极活性中心与电极表面接触,拉近两者之间距离加快电子传输速率。通常会使氧化酶结构发生轻微改变,但是结构改变又会显著影响氧化酶活性。因此,在制作此类电极过程中,需要平衡好酶活性的影响与电化学活性的影响[20]。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657.1;TP2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延光;;石墨烯在电化学传感器方面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6年24期

2 孙佰顺;李洪亮;李德禄;;等势点温度补偿法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年01期

3 庄贞静;肖丹;李毅;;无酶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年11期

4 朱建中;张国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微型化集成化[J];化学传感器;1994年03期

5 赵长文;;电化学传感器及其临床应用的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3年01期

6 莫健伟;周性尧;;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研制及应用的进展[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7 俞汝勤;;从IUPAC30届学术大会看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J];化学传感器;1987年02期

8 杨国忠;;一种用于临床和免疫分析的简易且廉价的一次性电化学传感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8年06期

9 吴辉煌;;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设计 Ⅰ.基本原理[J];化学通报;1988年10期

10 吴辉煌;;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设计——Ⅱ.新近进展[J];化学通报;198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绍俊;;自供能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及分析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C];2016年

2 朱洪;朱志伟;;离子液对非酶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构建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3)[C];2011年

3 鲜跃仲;;基于链接化学策略的电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2)[C];2011年

4 姚碧霞;郑婷婷;傅金英;李雪林;汪庆祥;翁文;;蛋白质修饰手性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田斌;万小山;李华;宋诗哲;;一种金属腐蚀监/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王康丽;严河清;白延利;王鄂凤;;氮氧化物电化学传感器[A];第八届全国气湿敏传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朱俊杰;;纳米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8 吴坚;王酉;李光;;微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雅文;刘艳玲;徐加泉;度欢欢;黄卫华;;基于金纳米管和二氧化钛纳米线复合纳米材料的柔性光致自清洁电化学传感器构建[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10 刘艳玲;秦羽;刘蓉;黄卫华;;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细胞机械转导信号分子监测[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一分会:纳米材料与器件[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科学导报记者 范琛;“电化学传感器”让农残瞬间现形[N];科学导报;2017年

2 成都 新兴 编;电化学传感器[N];电子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王奇 通讯员 远德亮;“变检之量”QC小组攻克世界难题[N];淄博日报;2012年

4 黄绍敏 王清燕;科力恒的崛起[N];中国企业报;2001年

5 记者 彭溢;我省首个外籍院士工作站揭牌[N];黑龙江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玲;高性能电化学传感器实时监测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释放[D];武汉大学;2016年

2 陈瑾;两种稀土离子的新型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D];云南大学;2018年

3 周嘉婉;DNA甲基化转移酶及多巴胺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刘双燕;功能导向碳基传感器的构筑及其在生物与环境中的分析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5 马亚;新型高灵敏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改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6 丁艾玲;高性能碳基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8年

7 张艳;三维碳基柔性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8 宋丹丹;基于新型二维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及有机磷农药检测[D];燕山大学;2018年

9 杨娟;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衍生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7年

10 辛艳梅;基于n-型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龙琪;基于N-乙烯基己内酰胺聚合物的温敏电化学传感器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周志度;基于环糊精衍生物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组装及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3 温芳芳;基于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水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4 龚美叶;基于MEO_2MA聚合物修饰的温敏电化学传感器对酚类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5 郑姗;基于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6 梁红波;基于MIL-53型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无酶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7 陈瀚;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衍生碳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王慧;基于碳纳米材料的抗生素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D];沈阳化工大学;2019年

9 孙国瀚;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中药有害物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9年

10 刘泰霖;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在药物与疾病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广东药科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81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681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e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