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物介导等温酶放大的新型光学生物传感器研究
【图文】:
码、调控和表达中发挥着多种重要作用。因此,核酸常要标志物。核酸除了具有生物学功能外,,还可作为离子的高亲和力识别分子[40-42]。核酸也可以与有机或无机材[43, 44]。DNA 扩增技术依据反应条件可以分为非等温扩扩增技术(如滚环扩增技术、催化发夹自组装反应等)术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最早应用的是当今实用的扩增技术,可用于目的核酸的扩增和痕量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但其技术常需要热循环设备作为支CR 技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和在即时检测中的应用[46]
交的短 DNA 链(引物链),这一过程被称为滚环扩增技术[49, 50]。如图 1的 RCA 过程中,DNA 聚合酶会进行基于环状模板的滚动实现数百次至大。因此,RCA 产物是与环状 DNA 模板互补并带有重复序列的非常子(长度大约是数百个纳米至微米)[51]。在此之后,RCA 作为一种新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诊断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用于超蛋白质的重要技术手段[52-54]。特别是,基于挂锁探针的 RCA 技术已广析[55, 56]。该方法利用线性挂锁探针,两端通过与目标 DNA(或 RNA杂交并置。挂锁探针的两端由 DNA 连接酶链接,所得到的 DNA 环在合适(如 phi29 DNA 聚合酶等)和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s)的作用下可进CA 产物与荧光基团标记的互补 DNA 探针杂交,可通过共聚焦显微镜A 过程可以通过分子信标、荧光探针或荧光染料实现实时监控。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晟豪;杜再慧;张秀杰;黄昆仑;刘清亮;许文涛;;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年06期
2 粟元;李舒婷;许文涛;;气体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年06期
3 许文涛;;刊首语[J];生物技术进展;2019年06期
4 霍修楠;;几种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通信;2018年02期
5 冷雪;;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8年01期
6 吴婷婷;;整合性STEM教育在初中生物传感器选修课中的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7年02期
7 徐恩海;生物传感器简介[J];中学生物教学;2004年03期
8 钱敏;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其发展[J];生物学教学;1993年05期
9 王精明;生物传感器[J];生物学教学;1999年06期
10 马征远;苏琴;杨露;陈大明;;全球生物传感器研发与应用态势分析[J];生物产业技术;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鲁敏;谢江宁;黄珊;肖琦;;基于荧光碳点的血红蛋白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2 聂舟;黄燕;雷春阳;王珍;唐石云;赵]荔;姚守拙;;基于表面重构荧光蛋白的新型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C];2016年
3 张先恩;;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与前沿[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冯德荣;朱思荣;周万里;冯东;黄加栋;毕春元;;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综述)[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孟庆军;冯文红;付刚;杨艳;史建国;;葡萄糖与乳酸生物传感器在玉米浸泡工艺中的应用[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任湘菱;唐芳琼;;光电化学体系构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易长青;杨梦u&;;基于硅纳米线的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马芬;张成孝;;多标记型汞离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薛瑞;康天放;;基于丝素蛋白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展海军;马超越;白静;朱国森;;聚亚甲基蓝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生物传感器[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鹏 动脉网;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市场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19年
2 记者 刘海英;生物传感器可表征不同类型干细胞[N];科技日报;2019年
3 记者 马维维;新型生物传感器使急性心梗确诊率更高[N];科技日报;2018年
4 新华社记者 刘曲;新型生物传感器有助提高诊断效率[N];健康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王延斌;生物传感器多学科“舰队”启航[N];科技日报;2018年
6 记者 杨德林 邓静 通讯员 崔茜;我市攻克石墨烯生物传感器世界难题[N];德州日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孙明河 通讯员 李良;生物传感器:协同创新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15年
8 张巍巍;美制成新型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9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记者 白毅;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生物传感器开发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毅;基于纳米材料与核酸信号放大策略构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2 吕鹏飞;纳米碳修饰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3 杨真;基于软磁材料巨磁阻抗效应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4 王炜;巨磁阻(GM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蛋白与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5 刘鹏;基于免疫脂质体的生物传感器在体外诊断中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6 方碧云;基于新型荧光材料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7 吴婷婷;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核酸现场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8 包增涛;硅纳米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9 孙学成;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10 薛诗凡;基于稀土/核酸化学作用的荧光生物传感新方法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明会;新型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研究应用[D];西南大学;2019年
2 黄廖静;基于傒系物和信号放大的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3 张玉娟;弓形虫重组蛋白SAG1纳米金生物传感器诊断弓形虫病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4 高瑞;基于掺杂型介孔二氧化钛光致电生物传感器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5 杨高霞;新型光电化学生物传感体系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9年
6 袁洋;血红蛋白类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7 郭丽平;基于信号放大的酚类化合物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8 文艺霖;铜钯铂纳米线网状复合物的合成、验证及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9 贾宏亮;金属丝负载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在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9年
10 胡涛;基于新型光电活性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87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68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