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多联机的上下料机械手结构与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12:17
【摘要】:近年来,随着空调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相关零配件市场的繁荣。气缸、法兰等作为空调压缩机的关键零部件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而当前我国用于空调压缩机中的气缸、法兰生产线大多依赖人工进行上下料,限制了空调压缩机生产企业的发展。而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与上下料工艺的日益结合,机械手在自动化领域中承担上下料的工作任务日趋普遍,与加工设备连线组成自动生产线,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本课题研究设计适用于多联机(气缸、法兰生产线)的可进行高效、稳定上下料作业的机械手,实现气缸、法兰等盘类零件的自动化生产加工。本课题首先进行上下料机械手的总体结构设计,其中包括机构类型选择、工作流程确定、本体结构设计以及驱动系统设计等,并在SolidWorks平台中建立上下料机械手的三维模型。随后利用RecurDyn-SolidWorks平台搭建了机械手多刚体模型,通过Hertz理论计算接触刚度以此保证参数的准确性,通过两种不同柔性化方法对横梁模态柔性体(RFlex)和滑台节点柔性体(FFlex)进行建模,再基于RecurDyn-ANSYS联合仿真平台建立上下料机械手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刚柔耦合模型着重考虑了关键部件弹性变形与整体系统运动间的耦合作用,更接近大型、轻质、高速、高精度的机械系统实际模型,并通过模拟实际运行流程对上下料机械手进行动态特性仿真分析,分别获得驱动力矩幅值和运动速度等仿真结果图,结果表明经理论计算选用的减速器额定转矩均满足所需力矩要求;整机运行速度满足60m/min的技术要求,且速度波动较小。通过测量刚柔耦合模型中的实际运行轨迹与多刚体模型中的理想运行轨迹的偏差值来评定机械手运动精度,X、Z方向运动轨迹偏差较小,可忽略;而Y方向运动轨迹偏差为-0.72~+0.39mm,以此评定机械手的运动精度为±0.72mm,超出±0.2mm的技术要求;且当机械手在横梁末端运行时的偏差幅值0.4mm大于其在横梁前端的0.2mm,符合悬臂梁主要由于上下摆动变形而导致机械手产生运动偏差的工程现象,同时表明横梁刚度不足。为进一步诊断整体结构的关键薄弱环节,对机械手结构系统进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低阶频率中主要以横梁振动为主,进而说明横梁是对整体系统低阶振型影响最大的关键部件。为了增强横梁刚度,提高整机性能,本文采用多目标优化分析方法对上下料机械手的关键部件横梁进行结构尺寸优化,对横梁截面尺寸、质量、静态最大变形量等进行参数化处理,建立含有以截面尺寸为主的约束条件及以静态最大变形量和质量为主的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分析模型,获取各截面参数对于横梁质量、静态最大变形量的灵敏度分析图和最优分析方案。结合工程应用实际对横梁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采用整高155mm、整宽150mm、上壁厚20mm和右壁厚15mm的横梁结构形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构优化后的横梁在静力学分析中最大变形量相比优化前降低74.9%,表明横梁刚度得到有效增强。再次对改进后的机械手系统进行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末端执行器在Y方向的运动偏差为-0.17~+0.08mm,运动偏差幅度相比优化前降低77.5%,最终评定其优化后的运动精度为±0.17mm,满足了±0.2mm的设计要求,有效说明结构优化后机械手动态特性和运行性能显著提高,根据改进后的模型进行物理样机搭建。最后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以汇川H3U-3232MR小型PLC为核心控制器,配置汇川IT60707触摸屏作为上位机,搭建“PLC+HMI”的整体控制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机械手的整体电气设计,并完成控制电柜的接线与安装;根据上下料流程编写机械手PLC程序,设计机械手的多轴、多方式运行模式;并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含有操控、监视、诊断等功能的人机界面。结合外围设备(料仓、多联机等)进行工业现场运行调试,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联机的上下料机械手速度、定位精度分别达到60m/min、±0.2mm的技术要求,能满足高速、高精度、稳定可靠的工业应用要求。
【图文】:

企业,盘类零件,复合加工,车铣


摆脱劳动力的依赖,从而实现降本、提效、保质的企业目标目的缸和法兰等盘类零件作为空调压缩机的关键部件需求量较大行加工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且人工成本较高。因此,针困境,实习企业自主研发适合盘类零件批量加工的复合加工 1-1 所示。该设备主要将多台车铣复合加工机床柔和在一起左右移动,而工作台固定不动,各车铣复合加工通道之间可得工件可在加工通道中轮换。一台多联机就是一条内部连线道,每个通道上均有工件主轴,再将工业机械手集成到多联成自动化生产线。因此在多联机的基础上研制稳定可靠的自个盘类零件的加工制造行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自动化生产线,机械手,上下料,主轴


第二章 上下料机械手总体结构设计本课题研究的上下料机械手主要应用于盘类金属零件的上下料过程,与实习自主研发的多联机组线,以此代替人工实现工件的自动上下料流程,形成完整动化生产线,整线节拍为 65s。实习企业自主研发的多联机由多台车铣复合加心柔和在一起,各车铣复合加工通道能实现工件主轴自主对接功能,一台多联成一条内部连线的生产线,如图 2-1 所示。多联机的有限对接空间为 450mm00mm×300mm,,机械手手抓与工件主轴的对接方式为水平同轴,由于主轴工件的张开度有限,因此需限制手抓与主轴的同轴度,即需设定机械手的定位精度0.2mm。机械手不仅要满足与主轴的对接要求,还需进行与料仓对接操作,因抓需为活动关节,可实现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位姿切换;而水平行程需横跨两个对接点,才能满足机械手从与料仓对接上料再到与主轴对接下料的工序操作要求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41;TB6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维乾;工序间上下料与运输作业的机械化[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1989年08期

2 许红丹;;上下料系统在数控车床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23期

3 杨尹;顾寄南;;上下料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群无线通信系统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2年18期

4 袁平;袁钢;杜勇奕;莫小栋;;经济型上下料系统在数控车床上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年54期

5 周斌;颜景震;苗明浩;;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实训系统设计[J];电子世界;2017年09期

6 张振环;;无心磨自动上下料系统在细纱机主轴加工中的应用[J];纺织器材;2015年03期

7 吴坚;度国旭;唐运周;;基于视觉的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系统设计[J];现代信息科技;2019年19期

8 孔德生;潘峰;广明安;;LED键合机上下料机构设计[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8年08期

9 王善永;两种实用的管具上下料机构[J];机械工程师;2003年11期

10 刘艳华;何高清;祖fE;;柔性车削中心上下料机构设计和控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彭军;任志高;;浅析焊接炉全自动上下料设备[A];第三十二届中国(天津)2018’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2 杨贺明;;自动上下料机械手总体方案和技术参数分析[A];2015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3 叶继新;梁建和;;冲压生产上下料工序用机械手的研制[A];2017年第七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7年

4 李伦兴;辛丽;;机械手在数控车床上的应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毕丽娟;丛玉金;高伟博;;机械手式自动化多工位模具的设计[A];华北六省区锻压技术文集(2012)[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郭彤彤;打破行业最大掣肘 安徽欢颜走向“中国智造”[N];江苏经济报;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健洪;基于多联机的上下料机械手结构与控制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2 李佳;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郭文鑫;油桶翻新生产线上下料机械手系统研发[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9年

4 唐野;四轴冲压上下料机械手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欧斯文;一类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的研究与开发[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6 李朋;喷嘴环叶片磨床及其上下料机械手设计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7 李国强;空心杯线圈自动生产线上下料机械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8 叶锋;AGV小车上下料系统视觉定位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杨子阳;机床上下料视觉作业引导方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7年

10 徐腾肖;纺织鞋面自动内外斩生产线上下料系统设计[D];东华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93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693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5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