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网络化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20:01
【摘要】:将实时通信网络插入到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的主闭环控制回路和副闭环控制回路,实现系统中的数据通过实时通信网络进行传输与交换,构成了网络化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Networked parallel cascade control systems,NPCCS)。NPCCS 可以实现远程实时在线控制,在节点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帮助诊断和维护系统,同时具有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Parallel cascade control systems,PCCS)克服干扰和提高主控制回路的控制性能质量的优点。但是,由于NPCCS是通过实时通信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与交换,网络的引入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网络时延,数据包丢失,系统稳定性等。其中,网络时延会降低系统性能质量,甚至导致系统丧失稳定性。传统的控制理论难以直接用于网络化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中,网络为NPCCS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NPCCS中存在网络时延,则系统的稳定性将降低,论文从NPCCS的系统结构入手进行研究,提出两种基于新型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l control,IMC)与新型Smith预估控制(Smith predictive control,SPC)相结合的网络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增强了系统对被控对象参数变化的鲁棒性,提高了 NPCCS的控制性能和服务质量。论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所述:(1)针对NPCCS结构中网络可能存在的不同位置状况,以及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独立或共用节点的情况,提出了 NPCCS的五种基本结构形式,并通过系统配置图、方框图、节点设备连接矩阵以及网络传输矩阵和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等方式,系统性地描述与分析了这五种NPCCS的不同结构形式及其特点。以最为复杂的Type V NPCCS结构为例,详细分析与研究了欲实现对其网络时延补偿与控制所需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及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针对Type V NPCCS的网络时延补偿与控制存在的技术难点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新型IMC与SPC方法(1)相结合的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副控制回路采用新型SPC方法(1),降低了副控制回路中网络时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副控制器,进一步减小了进入副控制回路的干扰对主控制回路的影响;主控制回路采用新型IMC,在实现系统对时变、随机与不确定性网络时延的动态补偿与控制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了系统对被控对象预估模型与其真实模型存在偏差情况下的鲁棒性。(3)针对Type V NPCCS的网络时延补偿与控制存在的技术难点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新型IMC与SPC方法(2)相结合的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副控制回路采用新型SPC方法(2),降低了副控制回路中网络时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副控制器,进一步减小了进入副控制回路的干扰对主控制回路的影响;主控制回路采用新型IMC,可实现对网络时延的动态补偿与控制在大于数个、乃至数十个采样周期。与此同时,由于本方法中的副控制回路采用新型SPC方法(2),免除了新型SPC方法(1)预估补偿条件中要求副被控对象预估模型等于其真实模型的条件,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拓展了其方法的适用范围。论文在提出上述两种网络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思路与系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在网络时延是时变、随机与不确定性,采样周期大于数个、乃至数十个,系统还存着一定量的网络数据丢包情况下的NPCCS,进行了系统性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论文所提两种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论文所提出的两种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以真实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代替其间网络时延预估补偿模型,从系统结构上实现网络时延预估补偿模型无条件的等于其真实网络数据传输过程。(2)免除了对时变、随机与不确定性网络时延的估计、测量或辨识,避免了时延估计误差,以及时延辨识耗费节点存储资源;降低了对节点时钟信号同步的要求;避免了时延造成的“空采样”或“多采样”带来的补偿误差。(3)所采用的方法是基于从系统结构入手,并实现对其网络时延的在线、实时与动态补偿的方法,其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同时,可与其它智能算法结合实现更复杂、鲁棒性更强的控制。(4)由于是从系统结构上实现网络时延的动态补偿,因而与其采用的具体网络通信协议的选择无关,可用于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甚至混杂网络。(5)由于针对副控制回路采用新型SPC,其方法的实施与副控制回路中副控制器的具体选择无关,副控制器既可采用常规控制策略,也可采用智能控制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73
【图文】:

典型结构,闭环传递函数,闭环特征方程,闭环


4逦0逦0逦0逦0逦1逡逑5逦[0邋0逦0逦0邋0邋_逡逑由图2-10可得,从i?(s)到G,⑷的输出K邋(s)和到G2(s)的输出F2(s)之间的闭环传逡逑递函数分别为:逡逑R(s)邋 ̄邋l邋+邋C^e^C^e^'G^e^邋+C2(s)e-T'xG2(s)e ̄v逦K逦J逡逑明)逦C^r^e-^is)逦邋3逡逑R(s)邋 ̄邋l邋+邋C^e-^C^e^'G^e-^邋+C2(s)e-^G2(s)e-v逦^逦’逡逑从邋<邋⑷和邋<邋⑷到G,⑴的输出}之间的闭环传递函数分别为:逡逑W=逦G,W[1邋+邋C2邋⑷,、G2(珈,]逦逡逑d,(s)邋 ̄邋l邋+邋C^e^C^e^G^e^邋+C2(s)e^G2(s)e-v逦1邋"逦}逡逑Y{(s)邋逦逦-G^e^'C^e-^is)逦逡逑<邋⑴邋_邋1邋+邋C,(.以,C2邋⑴广.%邋⑶e—^邋+邋C2邋G)e’G2邋(s)e_v逦1逦J逡逑从名⑷和名⑴至iJG20s)的输出}之间的闭环传递函数分别为:逡逑训—1邋+邋C丨⑴邋e,C2邋(*,'柳逦+邋C2邋⑷邋e-r3,G2逦1邋'邋}逡逑y2(s)逦g,(5)[i+cl(^c2(.y)g-r?'G,(.y)g-rn逡逑c/2(s)邋 ̄邋l+Cl(s)e'TlSC2(s)e-T',G1(s)e ̄v邋+C2(s)e ̄vG2(s)e ̄v逦(";逡逑其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逡逑1邋+邋C

网络化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研究


图3-1邋SPC系统逡逑.-recvnroem逡逑

方法,闭环特征方程,预估模型,被控对象


和GPC结合利用的控制策略,避免需要在线测量或者预估相关时延。逡逑假设包含纯滞后的被控对象为己知,其预估模型为G,?Q)e-v,基于新型逡逑SPC方法(1)的NCS如图3-2所示:逡逑逦邋「逦丨逡逑G(s)e^邋|逦逡逑-|邋网络邋?G?,(>s)crv逡逑I逦I逡逑I逦逦逡逑L逦J逡逑图3-2基于新型SPC方法(1)的NCS逡逑Fig.3-2邋Networked邋control邋systems邋based邋on邋the邋new邋Smith邋predictive邋control邋niethod(l)逡逑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逡逑Y(s)邋逦逦C(s)e-T-sG(s)e ̄TS逦逡逑R(s)邋 ̄邋1邋+邋C(s)Gm(s)邋+邋C{s)e ̄T-s[G(s)e-Tx邋-Gm(s)e ̄v(3_5)逡逑闭环特征方程为:逡逑1邋+邋C⑷G?,⑴邋+邋Q? v邋[G⑴-邋G,,,邋(‘y>—v邋>—v邋=邋0逦(3-6)逡逑当t,?二r,G??G0y)时,被控对象预估模型等于其真实模型,式(3-5)可写为:逡逑m=£(s)e^G(s)e^逡逑R(s)邋 ̄逦\+C(s)G(s)逡逑其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逡逑\+C(s)G(s)^0逦(3-8)逡逑由式(3-8)可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文廷;张井岗;赵志诚;秦娜娜;;并联式串级时滞过程的二自由度Smith预估控制[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2 唐银清;杜锋;张霄羽;;基于内模控制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年06期

3 袁士丞;方建安;;基于结构改进Smith预估单神经元PSD的长时延NCS研究[J];机电工程;2013年12期

4 李乐;刘卫东;李娟丽;;网络化无人水下航行器CAN总线调度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年02期

5 温阳东;陈小飞;;基于内模控制的网络控制系统[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黄从智;白焰;邱忠昌;;基于期望闭环系统响应的网络化串级控制系统PID整定[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年03期

7 杜锋;钱清泉;杜文才;;基于新型Smith预估器的网络控制系统[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黄从智;白焰;李新利;;网络控制系统与网络化串级控制系统的结构分析[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9年02期

9 黄从智;白焰;;一类网络化串级控制系统的分析与建模[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06期

10 陆会明;李硕;董艳;;基于网络化控制的电站典型控制策略的TrueTime仿真和性能分析[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8年S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锋;基于新型Smith预估器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淇茜;时滞复杂对象的内模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2 徐星星;基于改进广义预测控制及双Smith预估时延补偿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3 胡小飞;改进型内模控制在网络控制系统中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唐银清;基于改进内模控制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5 李永超;一类短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内模PID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黎锦钰;基于内模控制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7 陈雪;网络化串级控制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D];东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6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746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c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