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共振天线的结构颜色和分子传感器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0 10:35
【摘要】:长期以来,对光频段电磁波的操作主要依赖于透镜、棱镜、光纤以及各种衍射元件等等。这些传统光学器件具有体积大和集成性差的性能限制。天线具有亚波长尺寸,能实现电磁波从无界自由空间到远小于波长的局域空间的能量耦合和转换,同时对光波的振幅、相位和偏振等参数具有灵活的调控效应。目前天线理论和技术在微波频段已发展较为成熟,在微波的调控和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发展光学波段的亚波长天线对于探究光与人工结构材料的相互作用以及研发新器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法布里-珀罗介质天线和金属微带天线结构,本论文设计并制备了结构颜色器件和分子传感器件。这些新型光学器件均基于天线共振的基本原理,丰富了光学天线的器件功能,并揭示了相关器件机理。论文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法布里-珀罗介质天线中的选择性模式吸收原理,实现了无图形化薄膜结构的高纯度结构颜色器件。基于物理结构的着色方法避免了传统化学着色对材料本身的依赖,有望实现无污染的着色技术,同时具有耐高温和抗刮擦的性能优势。本论文通过在法布里-珀罗共振模式的波腹处放置超薄吸收材料,提出了波长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光谱裁剪方法。以结构红色为例,论文设计了SU-8/Ge/SU-8/Al三层膜结构,其中吸收材料Ge位于波长为454 nm的驻波模式的波腹位置,同时能够与该波长临近的法布里-珀罗共振模式的波腹重合。测试结果表明该法布里-珀罗介质天线在400 nm至600 nm波长之间具有宽带近完美吸收,呈现出鲜艳红色,其纯度高达76%,比文献报道的薄膜结构提高了16%,这一结果与结构复杂、制造成本昂贵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天线的结构红色的纯度相当。2.基于法布里-珀罗介质天线的场增强效应,研制了无图形化、薄膜结构的分子指纹传感器件。大多数有机分子在红外波段具有基于分子振动和转动模式的特征吸收。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技术(SEIRA)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光学分子指纹检测方法,其探测原理是基于纳米金属颗粒或者金属天线的局域等离子体共振模式,因此具有制备工艺复杂的限制。本论文提出一种无图形化、薄膜结构的分子指纹传感器件,其结构由金属衬底上的单层硒化锌(ZnSe)薄膜组成,ZnSe薄膜厚度设计为分子特征吸收波长的四分之一。论文揭示了该薄膜介质腔在不同偏振和不同角度条件下的共振模式特点和表面电场特性。结果表明s偏振共振模式在大角度时具有约两倍的表面电场增强因子,同时具有高品质因子,适合于分子指纹探测。本论文以自组装的十八硫醇(ODT)单层分子为例,实现了其CH_2和CH_3伸缩振动模式检测,在s偏振和75°入射角时,测得的特征峰响应信号高达8.54%,与金属纳米结构中报道的信号强度相当,这一高探测灵敏度源于介质天线光学共振模式与分子化学键共振之间的能量耦合和转换机制。3.基于金属微带天线中的局域和传播表面等离子体模式,实现了单层分子的中红外折射率传感。基于波长的依赖特性,金属表面等离子体一般被认为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具有较好的场束缚性质,而在波长较长的中红外波段,光场的束缚性变差,因此很少应用于中红外分子传感。论文探究了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在中红外的分子折射率传感特性,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中红外表面等离子体具有单层分子的探测灵敏度。论文设计的金属微带天线由金属/硒化锌/金属微带阵列三层结构组成,该金属微带天线在3μm-9μm波长范围内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模式和传播表面等离子体模式;当通过分子自组装过程在该天线器件上附着单层十八硫醇(ODT)分子时,局域和传播表面等离子体模式都发生波长红移,其中局域表面等离子体由于具有较好的场局限性和表面电场增强特性,比传播表面等离子体模式表现出更大的波长红移。论文提出的金属微带天线分子传感器工作在红外分子指纹区之外的光谱范围,不需要分子指纹和等离子体模式之间的频率匹配,因此对等离子体模式的共振频率微小变化不敏感,在一定范围内能兼容微纳加工的尺寸误差。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12;TN822
【图文】:

电流分布,偶极子天线


现对光波的传输和性能控制。这些传统光学元件体积大,一般在光路系统中作为分离元件使用,在小型化和集成化应用方面具有局限性。随着微纳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亚波长光学天线的出现为新型光学器件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光学天线具有纳米尺度的场局域特点,能够实现光从无边界自由空间到纳米局域空间的能量耦合和转换,同时为光波的振幅、相位和偏振等性能参数的调控提供了有效方法,有望实现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新功能光学器件。1.1.1 光学天线概述天线理论和技术在射频和微波波段发展较为成熟,相继出现了振子天线、引向天线、螺旋天线、喇叭天线和八木天线等,已广泛应用于电磁波的辐射、传输、控制和接收。最典型、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是半波长偶极子天线(DipoleAntenna),其结构如图 1-1 所示,由一对对称放置的金属导体构成,导体相互靠近的两端分别与馈电线相连,整个导体的长度大致为共振波长的一半,电流分布具有驻波的形式。将类似的微波天线概念引入到光学波段,对于探索光与人工结构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新效应以及发展新功能光学器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特性图,电导率,频段,特性


图 1-2Au 在不同频段的电导率特性[3]了典型金属金(Au)在不同频段的电导率[3]。在微率保持为常数 107S/m,表现为理想金属导电性能红外和可见光波段时,其电导率实部开始减小,同013Hz 以上甚至超过了实部,表现出非理想导电特质,天线与光波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如图 1-3 所示的的尺寸通常比按波长等比例缩放的尺寸更小,同时图 1-3 金属棒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化示意图[4]

示意图,表面等离子体,金属棒,示意图


图 1-2Au 在不同频段的电导率特性[3]了典型金属金(Au)在不同频段的电导率[3]。在率保持为常数 107S/m,表现为理想金属导电性红外和可见光波段时,其电导率实部开始减小,013Hz 以上甚至超过了实部,表现出非理想导电质,天线与光波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如图 1-3 所示的尺寸通常比按波长等比例缩放的尺寸更小,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现代表面等离子体光学专辑——导读[J];光电工程;2017年02期

2 陈元安;李芳;;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的发展与应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3 赵华君;程正富;石东平;张东;;局域表面等离子体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董娜;;基于类表面等离子体的一种新型低通滤波器[J];中国新通信;2017年15期

5 钟任斌;周俊;刘维浩;刘盛纲;;渐变结构仿表面等离子体太赫兹传输线研究[J];电子学报;2012年09期

6 陈聪;王沛;苑光辉;王小蕾;闵长俊;邓燕;鲁拥华;明海;;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光开关研究现状和进展[J];物理;2008年11期

7 蔡浩原;;高分辨率表面等离子体显微镜综述[J];中国光学;2014年05期

8 张兵心;陈淑芬;付雷;邹正峰;孟彦彬;;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发的光学操控技术[J];中国激光;2012年06期

9 顾本源;;表面等离子体亚波长光学原理和新颖效应[J];物理;2007年04期

10 从恒斌;利用表面等离子体的激光共振增强传感器的敏感特性[J];机械设计与制造;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杨;金崇君;;银纳米嘴阵列中的可调谐表面等离子体谐振[A];第九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朱薇;陆卫兵;詹琪;;基于石墨烯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波可变传输宽度波导设计[A];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曹烁晖;蔡伟鹏;谢堂堂;刘倩;刘晓庆;李耀群;;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的生物传感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张小明;王胜磊;肖君军;;表面等离子体微纳颗粒光学微操控与散射特性研究[A];“广东省光学学会2013年学术交流大会”暨“粤港台光学界产学研合作交流大会”会议手册论文集[C];2013年

5 明海;王沛;鲁拥华;;金属复合微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全光调控和传感的研究[A];2008介观光学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同标;刘念华;于天宝;廖清华;;表面等离子体在侧向耦合波导中的传输特性[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7 李耀群;;带成像功能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荧光定向发射系统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3分会:分析可视化及交叉学科新方法[C];2014年

8 梅霆;;表面等离子体的电泵有源操控[A];第九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金崇君;;金蘑菇阵列局域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及其应用[A];“广东省光学学会2013年学术交流大会”暨“粤港台光学界产学研合作交流大会”会议手册论文集[C];2013年

10 陈敏;刘倩;曹烁晖;霍斯欣;潘晓会;翟艳云;李耀群;;具备轴向分辨的多角度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发射荧光显微成像技术[A];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比利时鲁汶大学化学系博士生 苏亮;表面等离子体助力太阳能电池提效[N];中国能源报;2012年

2 记者 李秋怡;到2015年 攻克300项核心技术[N];四川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德;基于共振天线的结构颜色和分子传感器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姬兰婷;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聚合物光波导器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孟力俊;纳米尺度上若干光学谐振现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4 陈志红;表面等离子体波导光传播调控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郑凯;混合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6 程桂青;聚合物诱导和调控金纳米棒的表面等离子体手性自组装[D];吉林大学;2019年

7 黄雨;表面等离子体近场成像的有限元法模拟与分析[D];清华大学;2016年

8 施学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新型光子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邸岳淼;水体痕量污染物表面等离子体检测技术研究与实验[D];浙江大学;2006年

10 任希锋;高维纠缠和表面等离子体辅助光传送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晔;人工表面等离子体结构的散射和传输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郭云峰;金属—电介质—金属型表面等离子体光栅耦合模式优化仿真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王迪;表面等离子体动态全息成像的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年

4 马宏博;基于空间光调制的表面等离子体动态全息设计与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年

5 伊兴春;MDM表面等离子体光波导的Fano传输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6 龚海彬;太赫兹金属阵列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气体传感技术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7 黎晓明亮;基于阿基米德螺旋结构的光捕获和光操控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8 邵泓焰;超表面等离子体成像系统设计及其光学效应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9 陈子男;组分可控的AZO薄膜生长及光学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年

10 蔡昕e

本文编号:2748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748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d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