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芳烯比色-荧光双通道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657.3;TP212
【图文】:
光谱设置的方案:(a)反射;(b)折射;(c)吸收;(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识别机理传感器的识别机理目前比较常见的有配体-金属电荷转移(ICT)。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识别机理目前比PET)、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荧光共振能量转这些识别机理为我们在设计比色和荧光化学传感下就是这几种响应机理的详细介绍。金属电荷转移(LMCT)电荷转移机理描述的是电子从配体(ligand)向金于金属离子被配体还原。在配体有能量较高的孤对空轨道时发生,使电荷迁移,光谱出现在可见光区的颜色变化。例如,2017 年 Liu 等人报道了一种于比色识别 Hg2+[57]。 如图 1-2 所示,传感分子
图 1-2 展示了加入不同当量的 Hg2+对传感分子 1 紫外吸收的影响子内电荷转移(ICT)CT 机理的比色和荧光传感器的典型特征是具有“电子推动和电D-A”型分子。当分子的给电子基团(例如氨基)与吸电子基团价键连接,形成大的共轭体系[58,59]。作用原理如图 1-3 所示,子基团(阳离子)时,吸电子基部分作为识别基团与分析物向原始共轭体系吸收电荷的能力将增强,会导致紫外吸收或。而当给电子基作为响应基团与分析物络合时,给电子体向电荷的能力将降低,紫外吸收或荧光光谱将发生蓝移。另一富电子基团(阴离子)时,情况则正好相反。
了加入不同当量的 Hg2+对传感分子 1 紫外吸收转移(ICT)比色和荧光传感器的典型特征是具有“电。当分子的给电子基团(例如氨基)与,形成大的共轭体系[58,59]。作用原理如图阳离子)时,吸电子基部分作为识别基轭体系吸收电荷的能力将增强,会导致电子基作为响应基团与分析物络合时,力将降低,紫外吸收或荧光光谱将发生蓝团(阴离子)时,情况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宾宾;傅正生;陈洁;;光致变色材料在军事领域的应用[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黄丽萍;周捷;;基于光致变色材料的运动文胸设计与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2018年07期
3 彭雪峰;侯洁苹;于海斌;张景成;;光致变色材料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5年23期
4 孙楠;陈鹏;;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5 姚振国;;紫精类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4年12期
6 张国锋;;光致变色防伪材料及其应用[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0年08期
7 张忠模;;新型光致变色材料在美开发成功[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3期
8 ;新型光致变色材料[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年06期
9 蔡弘华;罗仲宽;;光致变色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建筑上的应用前景[J];广东建材;2007年07期
10 胡海强;邢孔强;陈航;;一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罗峰;李培欣;蔡丽珍;;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王明盛;郭国聪;;光致变色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3 贺涛;姚建年;;光致变色材料及其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7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林榕光;;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林榕光;罗峰;;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9 苏艺博;王明盛;郭国聪;;含有羧酸根的电子转移光致变色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10 王明盛;;光致变色材料的设计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孟继本;光致变色材料:高新技术也亲民[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陆慕寒;光致变色材料让纺织品神奇新颖[N];中国纺织报;2004年
3 陆慕寒;我国光致变色材料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N];中国纺织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亚洪;锰、铬、铕离子掺杂几种无机发光材料的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莉;席夫碱类二芳烯分子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年
2 郭书丽;基于二芳烯比色-荧光双通道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传龙;铕离子掺杂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发光性能及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4 董舜尧;利用光致变色材料对有机颜料进行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9年
5 王琪;光致变色材料噻吩并[3,2-b]磷杂环氧化物电荷转移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6 孙雅楠;基于紫精配体晶态材料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能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7 李霞;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碘银酸盐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8 张娴;氮杂环芳香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7年
9 李卓娟;杂多酸基无机—有机复合膜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0 郑陶;新型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62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76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