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场地反射率直接法观测系统的研制与测试

发布时间:2020-07-25 13:55
【摘要】:传统的场地反射率观测主要依靠人工方式,采用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分别对地表和漫反射参考板进行测量,从而获得地表反射率。该方法存在时间匹配、参考板和人工操作等误差。随着卫星遥感器的数量和种类的日益增加,当前的辐射校正场定标方法己逐渐不能满足遥感器在轨辐射定标的实际需求。为发展场地反射率测量的新方法,提高场地反射率测量的效率,从而实现对卫星遥感器的高频次场地替代定标,本文研究了一种不同于人工测量反射率方法的直接辐射测量方法,通过同时获取地表反射辐亮度和天空总辐照度,采用直接法得到地表反射率。该方法依托于一套自动化观测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该观测系统的研制与测试,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辐射定标的意义和三种类型,并阐述了反射率基法定标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反射率观测设备和测量方法目前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反射率观测设备和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直接法测量反射率的技术路线,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根据调研情况和新方法的原理对观测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并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研制了观测系统的主要自动化观测设备:光谱辐照度仪和光谱辐亮度仪,分别用于大气和地表辐射特性的观测,其光谱范围均为400 nm-1700 nm。介绍了光谱辐照度仪和光谱辐亮度仪的工作原理、总体设计、光机系统设计、电子学系统设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其中光机系统设计作为仪器的主要设计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观测系统的特点分别制定了光谱定标和辐射定标方案。光谱定标结果表明VNIR光谱模块和SWIR光谱模块的光谱分辨率分别优于4 nm和15 nm。将观测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系统级辐射定标,辐射定标结果显示,观测系统的不确定度优于2.18%。该辐射定标方案消除了由标准灯带来的不确定度,提高了观测系统的辐射定标精度。为验证观测系统的功能完整性和测量数据准确性,对观测系统分别在合肥和敦煌开展了外场测试。设计了不同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合肥室外开展了观测系统与SVC光谱仪反射率测量比对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实验室定标系数计算出的反射率与基于参考板的人工测量反射率的相对偏差普遍小于2.5%,最大不超过4%;采用自校准定标系数计算出的反射率与基于参考板的人工测量反射率的相对偏差普遍小于1.3%,最大不超过2%。在敦煌辐射校正场也开展了观测系统与SVC光谱仪反射率测量比对实验。结果显示,基于直接法的观测系统采用实时的自校准定标系数,计算得到的地表反射率相比较基于参考板的人工测量得到的反射率,其相对偏差普遍低于1%,最大不超过3%。合肥、敦煌两地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观测系统具备与以往人工测量反射率方法相当的测量精度,具备有效的定标系数自校准功能。由于还具有在野外环境中长期自动测量的优势,因此观测系统在对卫星遥感器开展全自动、高频次的场地替代定标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73
【图文】:

反射率基法,定标,流程


DC0/.邋=邋DCj邋 ̄逦?邋cij逡逑多点法则需要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计算对应的增益fl,.和偏移量DCW。逡逑如下图1.1为反射率基法定标流程示意图[4145]。逡逑I光学佭、臭I逦|探空和常规气象参逡逑I益等」里反器射光车谱和匹星:仅I数^量」逡逑逦邋I邋逦逡逑逦j逦邋逦邋逦逡逑大气辐射传输模型逦卫星图像DN值逡逑逦邋逦:逦逡逑逦i逦逡逑辐射定标系数逡逑p*=aDN+b逡逑图1.1反射率基法定标流程不意图逡逑5逡逑

实物,光谱仪,海洋学研究,遥感测量


nm-1700nm。由于这些地物光谱仪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现已在遥感测量、农逡逑作物监测、矿物分析、海洋学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SVC和ASD逡逑地物光谱仪,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司等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图1.2逡逑为四种地物光谱仪的实物图,表1.2列出了四种地物光谱仪的各项性能参数。逡逑r逡逑廔?逡逑evoiuhon逡逑[爹丨丨1逡逑图1.2国外便携式光谱仪实物图(左上:SVC;右上:ASD;左下:PSR;右下:逡逑AvaField)逡逑7逡逑

操作方法,辐射计,场地,太阳能供电


分钟可以测量一次数据,采用太阳能供电,数据无线传输,从而实现了对RRV定逡逑标场地表反射率数据的长时间监测[5?57]。但该仪器尚不具备宽波段连续谱观测和逡逑自校准功能。图1.4为RSG设计的LED型自动观测辐射计。逡逑图1.4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场地自动辐射计逡逑9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虎;尹成;魏福吉;杨晶;徐维秀;李忠;;观测系统综合质量因子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年06期

2 唐汉平;;特殊观测系统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设计及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34期

3 杨大军;;探究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远程监控警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年07期

4 王菁;董君鹏;;三维观测系统中纵横向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11期

5 史军超;顾春桥;郑华杰;白海超;张东科;;南襄盆地区域大剖面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1期

6 罗yN;董理;;防水雷观测系统效果评估模型[J];水雷战与舰船防护;2008年01期

7 林胜法,邱国荣,项建权;单台数字观测系统的维护和地震分析[J];地震学刊;2002年03期

8 周景林,王卫丹;美国热带气旋综合观测系统[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1998年03期

9 赵士洞;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开始实施[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10 鄂秀满;;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系统的现状与前景[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迪;蔡锡伟;胡永贵;李逢春;张坤;;一种基于网格剖分的观测系统快速分析方法[A];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王秀东;王怀洪;陈清静;;三维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3 王秀东;刘涛;陈清静;王淑霞;;复合排列三维观测系统及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崔燕丽;白宜诚;罗维斌;;伪随机多频多功能观测系统的数据处理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秀东;王怀洪;陈清静;;三维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庞新明;李振春;张敏;;联合照明方法设计观测系统[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9:地震波传播与成像论文集[C];2014年

7 靳洪晓;赵永贵;王超凡;宋富喜;陈燕民;;地震弧形观测系统在溶洞探测中的应用[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前言[A];农业生态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杨鼎鸿;;地下水“恒流式”单井综合观测系统优缺点简介[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6年

10 滕吉文;赖明惠;伍明储;金东敏;樊叙邦;苏泽民;王力生;佘仁富;;研究我国地壳-上地幔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观测系统和野外工作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4)[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路涛;我自主研发的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布放北极[N];中国海洋报;2018年

2 记者 王孙;揭开南海身世之谜[N];中国船舶报;2017年

3 记者 李一鹏 叶芳璐;统筹谋划 提升人影科研水平 推进观测系统建设[N];中国气象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刘彩华;陈朝晖:让海洋变得更“透明”[N];光明日报;2017年

5 通讯员 虞俊;中国观测系统发展理念引起积极反响[N];中国气象报;2012年

6 记者 宋喜群;首套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建成[N];光明日报;2011年

7 田学科;以 推出轻型航空观测系统[N];科技日报;2004年

8 记者栾海;俄部署新型太空观测系统[N];人民日报;2002年

9 记者 宛霞;平流层气象探空观测系统试验取得进展[N];中国气象报;2018年

10 记者 李峰;我国首套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建成[N];甘肃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权;场地反射率直接法观测系统的研制与测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王兰炜;SLF/ELF观测系统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3 李鹏;海上全方位观测系统的采集设计方法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吕晓春;面向目标照明与成像的海上多方位及宽方位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任枭;中国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特性分析与资料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6 寇小明;红外成像观测系统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丁锦锋;中国AMDAR观测评估与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8 冯许魁;山前复杂高陡构造地震成像关键技术[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刘伟;波动方程地震照明模拟与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10 杨占东;城市供水管泄漏的三维声波模拟与监测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泗海;基于波动理论的观测系统聚焦性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2 孔德政;面向高陡构造成像的观测系统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3 王博;基于地质模型的观测系统变观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4 原榕;探空观测系统配置对同化和预报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5 周逸成;微地震单井观测系统的震源逆时成像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6 曹杭;三维观测系统的炮密度与道密度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7 赵禄顺;不同地质模型的地震照明分析技术对观测系统的优化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8 李娟娟;联合观测系统虚拟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9 刘爱梅;分布式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网络通信应用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李寿生;交通观测系统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69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769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6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