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大渡河流域植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07:58
【摘要】: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全球气候变化,山地植被正在经历较为显著的变化。大渡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地形切割剧烈,植被是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植被覆盖的变化对大渡河流域气候、水资源等环境要素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对该地区开展植被变化监测对大渡河流域的植被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渡河流域为研究区,集成基础与专题地理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植被覆盖度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开展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与分析工作。应用像元二分法提取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信息,分析植被覆盖度的分布格局以及16年间NDVI的变化趋势;采用地理加权模型(GWR)分析了气象、地形和社会经济等地理因子与植被变化的关系;针对流域植被变化提出应对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如下认识:(1)在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方面,2000-2015年大渡河流域植被覆盖程度处于较高水平,主要以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在对NDVI变化趋势研究中,NDVI增加的面积远远大于NDVI减小的面积,2000-201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并满足显著性检验。(2)在植被覆盖的季节变化方面,植被覆盖度的季节更替时变化明显。在春夏过渡期,中低等级植被覆盖度变化最大,此等级植被主要发生改善;夏秋转换中,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变化最大,主要发生退化;秋冬转换中,中等级植被覆盖度变化最大,主要发生退化;冬春转换中,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变化最大,主要发生改善。(3)区域植被覆盖度与高程、坡度、坡向关系紧密。海拔5000m以下的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坡度较缓的坡面上植被覆盖度较高,西北向斜坡的植被覆盖度最高。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规律与降水和温度正相关。(4)基于地理加权综合分析NDVI变化与地形因素、气象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发现降水因子的回归系数分布与气温呈现强烈的空间相似性,高程因子在4个地形因素中对NDVI变化的回归系数更高,GDP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的3个因子中对NDVI变化解释性最强。综合分析各个因子对NDVI变化的影响强度,按照从高到底依次为社会经济因素、气象因素、地形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48;TP79
【图文】:

技术路线图,大渡河流域,应对策略,植被变化


成都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3)NDVI 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阶段:选取地形因素、气象因素、中的 9 个因子为研究对象,基于 GWR 得到 9 个因子对 NDVI 变化异。4)结果分析阶段:基于 3 个阶段的研究基础,探讨 NDVI 变化与的空间差异的成因,提出大渡河流域植被变化应对策略。

示意图,大渡河流域,区位,示意图


第 2 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 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之一,大渡河从青海省处发现,后依次流川、泸定以及汉源、沙湾等,最后流到乐山 2(青衣江面积不计入)。其地理位置介于介于东经 99°42'到 103°48'范围内,纬度则是大渡河环山而行,其东面连接大相岭、鹧鸪巴颜喀拉山处于北面,大凉山则位于其南

地貌图,大渡河流域,高程图


内外力作用下的展现出各种形态,被称为地、气候因素、岩性条件、生物作用、人类活承载体,地貌环境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巨失稳不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还会对,2004)。貌类型为高山峡谷地貌,地表高程变化大的量化评估,按照《中国 1:100 0000 地貌应的海拔高度与地貌的标准规定进行划分100 0000 地貌图制图规范(试行)》的基形态划分为四级(图 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微;宋鑫;刘伟男;陈慧黠;;大连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1期

2 于惠;吴玉锋;金毅;牛莉婷;;河西干旱区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分析[J];草业科学;2019年03期

3 刘志军;莫荣海;孙喜娇;吕晓梅;;高分一号数据分辨率对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15期

4 陈亮;陈世俭;蔡晓斌;易祁;刘惠;;湖北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年04期

5 那日苏;王君芳;高鸿永;包玉海;玉山;;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呼和塔拉万亩草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J];草原与草业;2018年02期

6 吴刚哲;严金哲;任国玉;索南看卓;;朝鲜中西部地区春季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8年04期

7 蒋翼;周忠发;黄登红;;黔中水利枢纽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平坝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8年06期

8 王文辉;田超;刘青青;汤腾宇;郭福涛;;长汀县1982—2006年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象因子关系[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9 Seyed Omidreza Shobairi;荣媛;李明阳;杨笑笑;孙昕;;广东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10 王文辉;马祥庆;田超;靳全锋;郭福涛;;福建长汀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影响因子及影响力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超;;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研究[A];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9年

2 郑晓莹;王向荣;罗朕;谭立;;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通州区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相关性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陈效逑;王恒;;1982-2003年内蒙古植被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家兴;王卫;陈健飞;;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与气候变化的相关分析——以粤西北三连地区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刘占宇;黄敬峰;吴新宏;董永平;王福民;刘朋涛;;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祝必琴;辜晓青;;环鄱阳湖区1991-2005年植被变化动态分析[A];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10年会暨区域遥感发展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曹永翔;刘小丹;张克斌;陈明;;都兰县察汗乌苏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3年

8 肖晓;焦健;袁海锋;;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三十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9 孙宏义;;用植被覆盖度表示的反沙漠化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熵论证[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黄俊;亢庆;金平伟;李岚斌;姜学兵;李乐;;红壤区坡面产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5 水土保持与生态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骆倩雯;本市植被覆盖度达19年来最大值[N];北京日报;2019年

2 记者 常钦;我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5.7%[N];人民日报;2019年

3 通讯员 沙道兵 卓静;陕北中部植被覆盖度连年下降[N];中国气象报;2016年

4 通讯员马楠 何慧娟;今年陕北植被覆盖度增加[N];中国气象报;2013年

5 记者 汪曼莉;陕北植被覆盖度12年提升22%[N];陕西日报;2013年

6 记者 郭军 付万明;我省植被覆盖度已达到71.1%[N];陕西日报;2010年

7 通讯员 闫靖靖 李登科;陕西植被覆盖度逐年增长[N];中国气象报;2011年

8 通讯员 卓静;陕西植被覆盖度持续增加[N];中国气象报;2011年

9 记者 郭军 通讯员 卓静;植被覆盖度关中增加陕北中部持续下降[N];陕西日报;2016年

10 记者 廖云路;我区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N];西藏日报(汉);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花;风蚀水蚀交错区流域植被覆被变化对水沙过程的作用机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2 韩丁;草原放牧绵羊牧食行为检测识别方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3 高振东;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晓松;干旱地区稀疏植被覆盖度高光谱遥感定量反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5 倪忠云;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丁艳玲;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及其真实性检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7 边振;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监测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赵丽红;南昌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9 刁兆岩;呼伦贝尔草地防风固沙功能区优先生态用地识别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10 马倩;新疆艾比湖流域抛物线沙丘发育与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博;四川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陈昀琳;基于Landsat和MODIS NDVI时序数据的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提取及其变化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3 成文东;大渡河流域植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4 张海凤;中朝俄跨境区域LULCC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9年

5 崔云蕾;荒漠化区域植被覆盖度遥感反演[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年

6 李媛;陕西省安康市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D];长安大学;2019年

7 梁明月;基于GF-1卫星的水蚀荒漠化遥感信息自动提取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8 张斯琦;2000-2015年柴达木盆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9 张梦瑶;兰州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估[D];兰州财经大学;2019年

10 陈财;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1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01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6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