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面阵电容传感器的波纹板焊枪姿态识别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18:00
【摘要】:电容传感器是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高精测量传感器,因为其制造成本低、测量范围大、动态响应灵敏度高的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而且电容传感器可以在高温、低温和强磁场环境等恶劣环境下长期工作。随着国家智能制造2025计划的不断推进,以集装箱波纹板为代表的海工装备存在着焊接自动化程度低和焊接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波纹板焊接质量和自动化水平,解决因焊接变形、空间狭小等带来的困难,满足波纹板焊接实时焊缝跟踪、焊接起始点自动定位以及焊枪姿态自动调整的要求,达到波纹板焊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目的,是海工装备制造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针对波纹板焊缝起始点自动定位和焊枪姿态识别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面阵电容传感器的设计思路,研究了波纹板焊缝起始点自动定位和焊枪姿态识别方法。首先,在分析了传统阵列电容传感器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面阵电极检测原理,并基于电容敏感机理,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建模,设计了新型面阵电容传感器,研究了电极结构参数对测试的影响,对面阵电容传感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其次,本文采用了基于CAV444的电容数据转换电路和阿尔泰USB3100数据采集卡,并针对数据采集及处理模块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开发了NI LabVIEW的电容波形数据可视化上位机,搭建了波纹板焊缝焊接起始点自动定位和焊枪姿态识别试验平台。再次,针对波纹板结构特点,在5种不同的极板激励模式中,采用预测模型方法,解耦了波纹板焊缝偏差角度训练样本和焊枪姿态角度训练样本与电容值训练样本的函数关系,分别建立了5种激励模式下的波纹板焊缝起始点自动定位预测模型和焊枪姿态识别预测模型。最后,在波纹板角度变化的偏差范围内确定波纹板焊缝偏差角度及焊枪姿态角度测试样本,并将采集的对应的电容值代入预测模型,得到响应角度,将测试样本与响应角度进行稳定性误差计算,得到适合波纹板焊缝起始点自动定位和焊枪姿态识别的预测模型,试验结果精度可以满足波纹板焊缝自动定位和焊枪姿态识别精度要求,进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G409;TP212
【图文】:

示意图,波纹板,示意图


板焊接自动化研究现状年来我国工业的极速发展,国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地道对钢材的需求越来越多,异形板及波纹板的用途越来越 10 年轨道交通行业、重工行业和建筑行业对大件制造有接作为钢材成型、组装的重要加工手段,同样发挥着不可国内高校对波纹板的焊接自动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学田松亚、史如森[8]等采用了超声波传感器对如图 1-1 所交接处的折弯位置进行了传感信号采样,主要采用了轨道搭载 Banner 公司生产的传感器,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采用TI 试验板,通过分析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最终采用快速数字滤波器进行数据处理,并最终得到了能够反映跟踪对,但是由于波纹板的折弯处一般是冲压而成,造成在折弯超声波信号由于遵循反射定律,在检测斜边时容易出现检过度位置的信号不是很明显。

坡口焊缝,焊丝,坐标系,端部


态识别技术研究现状[13]院士首次提出利用空心轴电机驱动的旋转电弧传的方法实现电弧焊等熔焊焊枪位置识别;焦向东[14]等器,并建立了电弧传感焊枪跟踪控制系统;王加友[1焊接,完成了一种窄间隙焊枪识别和跟踪的电弧传工程学院毛志伟,陈斌[16]等人采用旋转电弧传感技术间进行焊接并进行了关于焊炬空间姿态的信息分析内容是通过建立焊炬高度数学模型,其坐标系如图要包含了固定坐标系、熔池坐标系、焊炬跟踪角坐标工作角坐标系等,通过在 matlab 中建立焊炬高度模作角、焊炬行走角、焊缝左右横向偏差等对焊炬高度精度的影响,但是该数学模型很容易受到焊炬高度变且工件的安装结构和不同的接头类型会影响焊炬工作难保证结构和接头类型保持不变。

示意图,角焊缝,位姿,示意图


第 1 章 绪论机械工程学院尹力、洪波[19]等人,采用了激光位移传装夹过程中产生的位移和角度偏差进行了检测,并建弧长模型,工件在拼装和装夹过程中会产生位移和角,该焊缝位姿弧长模型主要是利用线阵激光位移传感立板的平面法向量以及坡口角度,并通过傅里叶变换域信号进行变换域,在正交线性空间中进行了焊缝的而利用线阵激光位移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容易受到焊缝期望达到理想的位姿检测效果,则要提高工件的装配在箱梁的生产过程中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争;黄云志;李柯;;平面电容传感器参数优化设计及实验[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年12期

2 代守强;陈棣湘;田武刚;潘孟春;任远;周卫红;;平面电容传感器热障涂层缺陷检测系统[J];中国测试;2017年01期

3 海静;卢文科;;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差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非线性拟合[J];仪表技术;2014年02期

4 李楠;韩颖;;几何参数设计对相邻电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5 杨道业;权义萍;张印强;;尺式电容传感器特性分析及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0年02期

6 Jimmy Lin;Albert Lee;;面向手持设备的电容传感器应用技巧[J];集成电路应用;2010年09期

7 叶佳敏;张涛;周力普;;内外环电容传感器空间灵敏度特性[J];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8 李欣欣,李均;一种新型的电容传感器──基于边缘效应原理的传感器[J];光学精密工程;1994年01期

9 房毅卓,祁永唐,董丽萍;常规电容传感器的改进及在盐湖卤水中的应用[J];盐湖研究;1995年03期

10 俞振奎;;新型电容传感器[J];自动化仪表;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双英;刘崧;;变极距式电容传感器的特性研究及应用[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肖继军;张一鸣;;粮食水分电容传感器振荡电路的改进[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马琪;徐霁淼;张路;徐志强;;基于电容传感器的顶尖顶持力测量系统[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田玉冬;;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电容传感器非线性辨识和拟合分析[A];全国炼钢连铸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小伟;赵海发;;电容传感器的原理及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楠;韩颖;朱海业;宋国荣;;绝缘表面液膜检测传感器主设计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胡岳敏;蔡洪;李安梁;白锡斌;;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浮球平台姿态测量方法研究[A];2015中国电磁兼容大会论文集[C];2015年

8 陈至坤;劳纯杰;李晓颖;;电容层析成像系统新型传感器设计[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9 姚振东;刘继海;;微量电容法测量湿度的研究[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Ⅱ)[C];2008年

10 边崇颖;陈志;王洪波;;基于电容传感器的PC涂层厚度在线测量技术[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罗冰 实习生 王超 通讯员 谢燕敏;硅电容传感器将实现国产化[N];科技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赵建国;专利演绎创新奇迹[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葛伟庆;生物组织介电信息在体实时检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2 宁德亮;新型电容传感器测量流动湿蒸汽湿度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叶佳敏;基于内外环电容传感器的湿气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李楠;相邻电容传感器设计及ECT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国萃;检测木材含水率的电容传感器数学模型及其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6 李健;气固两相流动参数静电与电容融合测量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牛康;马铃薯整薯精密播种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8 王振亚;垂直上升油水及油气水多相流流动参数测量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俊昕;生物医学电容传感器接口电路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解庆春;电机振动监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3 张贤锌;基于面阵电容传感器的波纹板焊枪姿态识别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4 孙婉;间隔织物压力电容传感器设计与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5 孟玉乾;具有介电常数补偿功能的高炉煤粉质量流量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15年

6 计斌;电容传感器的结构优化设计及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7 刘凯;基于电容传感器的轴径向误差检测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8 代守强;基于平面电容传感器的热障涂层缺陷检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李文强;基于多极阵列电容传感器的波纹板焊缝跟踪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10 钟旭燕;压敏型柔性电容传感器介电层的微结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1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01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5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