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球大气和目标光谱辐射散射特性研究
【学位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J765.33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天空背景辐射散射特性研究进展
1.2.2 地物背景辐射散射特性研究进展
1.2.3 海洋背景辐射散射特性研究进展
1.2.4 BRDF测量及优化统计建模研究进展
1.2.5 目标对背景辐射的散射特性研究进展
1.2.6 并行计算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球大气系统及目标散射特性基础
2.1 红外辐射基本概念及定律
2.1.1 常用辐射物理量
2.1.2 红外辐射基本定律
2.2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2.2.1 定义
2.2.2 激光雷达散射截面
2.2.3 基于粗糙面散射理论BRDF计算
2.2.4 半经验五参数BRDF模型简介
2.2.5 基于遗传算法的BRDF模型参数优化统计建模
2.3 阳光地球大气系统辐射
2.3.1 MODTRAN简介
2.3.2 我国各区域不同季节大气模型构建
2.3.3 大气透过率
2.3.4 阳光辐照度分布
2.3.5 天空背景辐射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粗糙海面可见-红外光谱辐射散射特性
3.1 引言
3.2 我国周边海域大气模型
3.3 海面光谱发射率
3.3.1 各向异性粗糙海面发射率理论建模
3.3.2 结果验证
3.3.3 SSE分布特性分析
3.4 可见-红外波段海面光谱BRDF分布
3.4.1 理论建模
3.4.2 海面光谱BRDF特性分析
3.5 我国周边海域海面亮度分布特性
3.5.1 我国周边海域海面温度时空分布特性
3.5.2 中国周边海域风速风向分布
3.5.3 可见-长波红外海面亮度分布建模
3.5.4 中/长波海面亮度分布实验测量与理论模型校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均匀非朗伯地表光谱辐射散射特性
4.1 引言
4.2 中国境内典型地表中/长波红外发射率的时空谱分布特性
4.2.1 典型地表发射率随时间变化
4.2.2 发射率随土壤温湿度的变化
4.2.3 发射率随积雪的变化
4.3 地表可见/短波红外BRDF时空分布特性
4.3.1 MCD43简介
4.3.2 线性核驱动BRDF模型
4.3.3 典型地表BRDF分布
4.4 典型地表宽波段反照率时空分布
4.4.1 反照率定义
4.4.2 WSA随季节变化
4.4.3 WSA随积雪覆盖率的变化
4.5 地表辐射亮度分布
4.5.1 均匀朗伯地表亮度分布
4.5.2 非均匀非朗伯地表亮度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背景环境中目标光散射特性
5.1 引言
5.2 目标几何建模及消隐
5.2.1 几何建模
5.2.2 消隐
5.3 坐标系定义及坐标变换
5.3.1 坐标系定义
5.3.2 坐标变换
5.4 非均匀非朗伯地表复杂环境背景中目标光学散射特性
5.4.1 理论建模
5.4.2 结果校验
5.4.3 掠海飞行目标红外波段光谱散射特性
5.4.4 空中固定翼飞机红外波段散射特性
5.4.5 卫星及钝头锥可见光波段散射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目标可见-红外波段散射特性的并行计算实现
6.1 引言
6.2 基于多核CPU/多CPU平台的并行计算实现
6.2.1 Open MP编程模型简介
6.2.2 基于Open MP并行实现目标散射亮度并行计算
6.3 基于CPU-Xeon Phi异构平台的并行计算实现
6.3.1 Xeon Phi简介
6.3.2 MIC-native模式实现目标散射亮度并行计算
6.3.3 MIC-offload模式实现目标散射亮度并行计算
6.4 基于CPU-GPU异构平台的并行计算实现
6.4.1 GPU并行编程模型简介
6.4.2 基于Open ACC的目标散射亮度并行计算实现
6.4.3 基于CUDA的目标散射亮度并行计算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空间动态目标可见光散射特性
7.1 引言
7.2 坐标系的定义及转换
7.2.1 坐标系定义
7.2.2 姿态描述及坐标转换
7.3 地基探测空间目标散射强度分布
7.3.1 场景建模
7.3.2 计算分析输出报告
7.3.3 地基探测中段高速目标可见光波段光谱散射特性
7.3.4 地基探测卫星可见光波段光谱散射特性
7.4 天基探测空间目标可见光谱特性
7.4.1 天基探测中段高速目标可见光波段光谱散射特性
7.4.2 天基探测卫星可见光波段光谱散射特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仁,奚于成,陈仲林;天空亮度分布用图像数字化系统再现及处理新技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陈仲林;用数字图象研究天空亮度分布[J];照明工程学报;1992年03期
3 陈仲林;似阴天空亮度分布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1993年02期
4 陈仲林;奚于成;;天空亮度分布研究[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5 胡中为,阎林山;哈雷彗星等离子体彗尾亮度分布的理论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1989年02期
6 陈仲林;张青文;郑奠一;;用图象数字化处理系统研究天空亮度分布[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张绍纲;天然光的空间分布——各种参考天空的亮度分布[J];照明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8 杨公侠;薛加勇;;亮度分布对于视觉能力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9 马源;边宇;陈建华;遇大兴;;华南区天空亮度分布的观测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10 陈仲林,郭平;天空类型分维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兴;复杂地球大气和目标光谱辐射散射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何荥;用信息法研究天空亮度分布[D];重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刚;DLP光机特性的分析与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陈帅帅;数据挖掘技术在参考天空分类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葛凌;人工天穹的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廖启栗;基于数码相机的亮度分布测试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4年
5 方家美;图像处理在干涉条纹自适应控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3年
6 严威;LED表面亮度测试方法研究及亮度分析系统研制[D];厦门大学;2017年
7 张靖;数字半色调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丰;抗打印扫描的数字水印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邹远磊;可见/红外波段黄道光光学特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凌舒;基于触觉感知的仿真光幻视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0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40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