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平台用户身份挖掘的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P181
【部分图文】:
更接近正常数据。“较远”的异常子区域中的??数据应该远离正常区域和异常子区域。如果测试数据属于“较远”的异常子区??域,则认为该数据很大概率属于新类,图2.2给出了示意图。异常检测器构建正??常和异常区域,异常区域被进一步分成两个子区域。异常子区域以外的区域是??“较远”的异常子区域。??在SENC问题中,如果将分类问题与检测问题分离,那么分类问题可以采??用很多传统的分类器解决。然而,为了模型在数据流上能够高效的工作,本节??提出了一种集成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树作为基模型,检测和分类任务建立在一??个共同核心框架下。而且以往的研究[35,?84]也表明,集成的完全随机树[152]??能够作为一个有效的分类器。在一个框架下,更加易于模型更新。在以下将给??出本文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定义2.2样本分数.?测试样本x输入模型/时,模型将输出一个分数,这个分??数说明x属于新类还是已知类别。??定义2.3已知类区域和异常区域.?基于模型对样本产生的分数
;?:???????-J??图2.2构造“较远”的异常子区域。??更接近正常数据。“较远”的异常子区域中的??数据应该远离正常区域和异常子区域。如果测试数据属于“较远”的异常子区??域,则认为该数据很大概率属于新类,图2.2给出了示意图。异常检测器构建正??常和异常区域,异常区域被进一步分成两个子区域。异常子区域以外的区域是??“较远”的异常子区域。??在SENC问题中,如果将分类问题与检测问题分离,那么分类问题可以采??用很多传统的分类器解决。然而,为了模型在数据流上能够高效的工作,本节??提出了一种集成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树作为基模型,检测和分类任务建立在一??个共同核心框架下。而且以往的研究[35,?84]也表明,集成的完全随机树[152]??能够作为一个有效的分类器。在一个框架下,更加易于模型更新。在以下将给??出本文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定义2.2样本分数.?测试样本x输入模型/时
?(2.1)??T??Z/和Z/分别为路径长度较短和较长的路径长度列表。图2.4说明阈值选择的一??个示例,假设iTree产生一个列表L,曲线SD.bKt/)-〇"(广)1),切,的最??小值点可以将列表L分为两个部分:异常区域和正常区域。最终最小值点将作??为阈值f。注意,阈值f将自动确定,不会引入其它参数。??构建“较远”的异常子区域。在完成了构建异常区域A后,SENCForest??将继续构建“较远”的异常子区域。在阈值f确定以后,可以在每个树的异常??区域A中构建一个球型的区域S。当球型的区域5完成构建后,SENCForest??己经准备好检测新类。当样本落在B以外时,这个样本将被认为是新类。??从检测器中构建一个分类器。这个功能只要记录每个节点中的类别分布??情况F[/],可以理解为记录类别数目,类别种类等。一旦在完成上述步骤??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杰;跨企业网络环境下的用户身份管理[J];信息网络安全;2005年09期
2 王杰;企业信息安全中的用户身份管理[J];信息网络安全;2004年07期
3 王刚;刘海玲;;实施统一用户身份管理系统建设 做好数字油田建设基础工作[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8期
4 王磊;郑任儿;;浅谈校园用户身份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科技信息;2012年26期
5 迟文德;;云计算环境中用户身份认证及访问控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传媒科技;2016年05期
6 王亮;;网络安全用户身份优化认证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6年10期
7 房超;蔡忠闽;沈超;牛非;管晓宏;;基于鼠标动力学模型的用户身份认证与监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8 ;牛津大学研发新技术:通过击键方式验证用户身份[J];保密科学技术;2014年09期
9 那罡;徐健淞;;迷失的用户身份[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7年03期
10 史扬,曹立明;基于击键特征的用户身份校验[J];计算机工程;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慕鑫;社交网络平台用户身份挖掘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2 徐钦桂;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系统可信分析及增强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学雄;基于击键特征的用户身份识别算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2 叶濛;面向移动云计算平台的用户身份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3 陈茂隆;云计算平台下用户身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天津大学;2012年
4 肖亮;基于ASP.NET的网络用户身份认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5 张晓芳;基于网格的用户身份管理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6 李思琦;社交网络间用户身份识别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7 毕开圆;社会网络中用户身份隐私保护模型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8 范宽;基于网络数据流的用户身份近似关联[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金明星;基于802.1X的园区网络用户身份认证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吴梦溪;基于输入特征的用户身份认证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56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5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