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材料的电极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学位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P212.3;O657.1
【部分图文】:
1绪论??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由分子识别元件即生物活性材料(酶、蛋白、细胞、微生??物、核酸、DNA、RNA等)和转换器件组成的传感器。其检测原理如图1.1所??示:识别元件通过与待测物质进行相互作用,然后根据相关的转换原则由转换器??将检测信号转换为可以测量的物理量(电流、阻抗、电压等),再经过信号处理??装置将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放大信号)并记录、存储、显示在计算机上,最后人??们再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待测物质的浓度。??f?y识别元件转换元件^^??/?7??_?抗体?半导体N信号\??寧十:其微生物:光学元件!?;rzzzy>处理|??食本?基因?热敏元件放大’装罝|??待测物质一?压电装&?j/7?——■^??图l.i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图??Fig.?1.1?The?detection?schematic?diagram?of?biosensor??l.i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类??依据生物传感器转换器件的不同,可以将生物传感器分为光生物传感器、热??生物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等。其中,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具有反应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仪器微型化、成本小、??简单易操作等多种优势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青睐。??按照分子识别元件种类的不同,可以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按图1.2进行分类。??其中
根据电信号计算出待测物的浓度。这种方法一般灵敏度都比较高,所以免??疫传感器逐渐被发展起来(表1.2)。依据检测信号的不同,又可以将免疫电化学??传感器分四种,如图1.4所示。不同种类的免疫传感器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的测试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类型。??<???.二?:?/??'电位型K ̄ ̄ ̄二免_■篇学电容型|??图1.4免疫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Fig.?1.4?The?classification?of?immunoelectrochemical?sensors??1.1.3适体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适体即为一般含有25至80个碱基的单链DNA或RNA片段,这些单链??DNA或RNA片段与目标分子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其是经过指数富集配基系统演??化技术?SELEX?(systematicevolution?of?ligands?by?exponential?enrichment)?(Chen??Z,?e/a/.?2017,?HeX,?da/.?20]7,ZhuZ,?2014)在核酸信息库中经过反复的筛选??得到。另一方面,这些单链DNA或RNA片段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其能够与??核酸、蛋白质、有机物、小分子、多肽链、金属离子等各种配体进行特异性结合。??SELEX即适体的筛选过程如图1.5所7K。为了达到尚度特异性的目的,适体与目??标物质之间可以通过一些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等)形成比??较稳定的空间三维结构,比较常见且受欢迎如发卡结构、G四连体结构等。适体??与传统的抗体相比较有很多的优点:??1)适体与目标物质之间的结合力大大超过了抗体抗原之间的结合力
的目标物质发生反应。电极会将反应的化学信号转化成容易观察分析的电流、电??势、阻抗等电化学信号,通过对电化学信号的分析最终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浓度测??定。电极反应的总过程一般由下列几个过程组成(图1.7):??化学反应?:传质??°'?二?'。-::-7::::::二。_??/?〇'ads??ne ̄7Zl?电子转移??y??/??;R'ads??;?化学反应??;?二?.U?二十:::::::Rbulk??/??图1.7电极反应过程??Fig.?1.7?The?electrode?reaction?process??(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晟豪;杜再慧;张秀杰;黄昆仑;刘清亮;许文涛;;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年06期
2 粟元;李舒婷;许文涛;;气体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年06期
3 许文涛;;刊首语[J];生物技术进展;2019年06期
4 霍修楠;;几种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通信;2018年02期
5 冷雪;;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8年01期
6 吴婷婷;;整合性STEM教育在初中生物传感器选修课中的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7年02期
7 徐恩海;生物传感器简介[J];中学生物教学;2004年03期
8 钱敏;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其发展[J];生物学教学;1993年05期
9 王精明;生物传感器[J];生物学教学;1999年06期
10 马征远;苏琴;杨露;陈大明;;全球生物传感器研发与应用态势分析[J];生物产业技术;201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毅;基于纳米材料与核酸信号放大策略构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2 吕鹏飞;纳米碳修饰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3 杨真;基于软磁材料巨磁阻抗效应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4 王炜;巨磁阻(GM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蛋白与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5 刘鹏;基于免疫脂质体的生物传感器在体外诊断中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6 方碧云;基于新型荧光材料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7 吴婷婷;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核酸现场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8 包增涛;硅纳米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9 孙学成;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10 薛诗凡;基于稀土/核酸化学作用的荧光生物传感新方法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明会;新型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研究应用[D];西南大学;2019年
2 黄廖静;基于苝系物和信号放大的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3 张玉娟;弓形虫重组蛋白SAG1纳米金生物传感器诊断弓形虫病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4 高瑞;基于掺杂型介孔二氧化钛光致电生物传感器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5 杨高霞;新型光电化学生物传感体系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9年
6 袁洋;血红蛋白类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7 郭丽平;基于信号放大的酚类化合物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8 文艺霖;铜钯铂纳米线网状复合物的合成、验证及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9 贾宏亮;金属丝负载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在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9年
10 胡涛;基于新型光电活性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61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6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