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11-01 07:19
   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是依据化学酶免疫分析方法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全自动定量检测或分析的医用分析设备,现多用于临床对肝病、肿瘤标志物、过敏反应原等医学指标的检测,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医疗检测仪器之一。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涉及多学科技术,我国对该仪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无自主研制的成熟产品。此类产品长期被国外公司所垄断,价格十分昂贵,无法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普及。因此设计出一款操作便捷、检测精度高、成本低的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自动化免疫分析仪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产品特点,阐述了化学发光酶免疫反应的原理,探讨化学免疫分析的工作流程,并以此为基础,对运动控制系统进行分解,并对其中各个子系统的原理及实现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并重点研究了加样模块、温控模块、离心模块、双机械臂协同控制模块及其之间的数据通信。其次,研究了机械臂结构的坐标形式,并根据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运动控制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双机械臂协同控制系统。针对开环控制步进电机不能精确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转盘结构,采用机电结合光电检测单元,有效提高了定位精度和检测速率。根据离心系统的工作原理,综合比较多种电机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合理选择离心电机及其精确定位控制方式,并对离心盘进行了结构设计。针对系统内部布线复杂导致的信号干扰问题,设计了电源管理模块,使得系统布线简洁、结构紧凑、受外界干扰小。然后,完成了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运动控制系统的电机控制和驱动板卡的硬件及软件设计。硬件电路主要包括主控芯片选型、电机驱动电路、隔离电路以及CAN总线接口电路的设计,软件控制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系统日后升级,主要包括脉宽调制模块、CAN总线通信模块、DSP控制模块,并给出了系统软件的控制流程以及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的实验过程。最后,对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进行了测试。首先对运动控制模块电机精度和光电传感器精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运动控制系统能够较好的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对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运动控制系统进行了整机测试,其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设计需求,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学位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H77;TP273
【部分图文】:

贝克曼,系列分析,多自由度运动,子模块


其产品的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一直位于世界顶尖水准,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 CX 系列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如图1.1 所示。国内外市场上有众多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器,其检测速度可达每小时检测 180 次,

系列分析,公司


第一章 绪论。在常规免疫分析实验中,主要采用凝操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临床免场的发展和普及,国内的许多科研院明工作,其中,深圳迈瑞和沈阳东软都其中迈瑞公司更是开发出我国首台拥有图 1.2 为迈瑞公司生产的 BX300 全自的垄断,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建测速率和技术含量方面远不如国外产品、电力、算法、液体路径、温度控制和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都在使用进口

协同控制,实物,转盘


且运算量小、易于拓展、工程实用性强,图 3.2 为双机械臂实物图。图 3.2 双机械臂协同控制实物图3.2 大惯量高速离心系统设计离心系统的作用是将放置在离心转盘试剂卡槽内的样品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完成分离。若离心模块内的离心转盘定位精确不准确,则需要人为参与调整离心转盘的位置,同时也会增加更换试剂的时间,降低分析效率,影响加样机械臂采取后续操作,降低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由于离心转盘上需要放置一定量的试剂卡槽,其半径必须大于特定值,且试剂卡槽需安装在离心转盘的末端,这样使得离心转盘的转动惯量较大,容易造成离心转盘启动与制动较难,定位精度不够。目前市面上的免疫分析仪属于半自动式仪器,控制系统离心模块定位精确低,需要人为参与调整试剂的位置,其工作效率大大降低。3.2.1 离心转盘机械结构设计现有的离心模块的离心转盘因技术上的不成熟以及加工难度大,未对其进行结构优化,整个离心转盘质量大,结构笨重,造成离心转盘的转动惯量进一步增加。为提高控制精度,减轻驱动电机的负载,必须设计一款既满足离心模块的运动要求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小转动惯量的离心转盘[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汉忠;万其;温秀兰;;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年23期

2 肖蕾;程武山;;基于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设计[J];新型工业化;2018年12期

3 邹智慧;杨帅;;自平衡运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J];通讯世界;2016年23期

4 黄细旺;;手制动装调系统中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汽车科技;2017年04期

5 ;西门子运动控制系统新软件可在机器调试之前进行优化[J];冶金自动化;2017年05期

6 唐校;张志;刘畅;;“运动控制系统”课程中的“时空”理解[J];知识文库;2019年04期

7 许玉格;高红霞;罗飞;邓晓燕;;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J];时代教育;2017年07期

8 高富强;陈春江;黄朕;栗忍;;基于FPGA的独立轴运动控制系统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4年04期

9 吴超;江世琳;高岩;李俊;王声文;;一种运动控制系统专用现场总线[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2年01期

10 廖煜雷;庞永杰;庄佳园;;无人水面艇嵌入式基础运动控制系统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本贤;多轴运动下的轮廓跟踪误差控制与补偿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2 云利军;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行为特性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林涛;基于精确时钟协议的网络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王宝仁;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多轴协同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姬帅;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6 赵维佺;网络化运动控制系统资源调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好春;集成视觉的运动控制平台设计及测试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胡永兵;双硅片台超精密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廖煜雷;无人艇的非线性运动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张怡哲;火力/飞行/推进控制系统综合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庆峰;基于ARM和WiFi通讯的3D打印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刘功成;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温景松;双桨单舵无人艇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4 卢章成;双桨驱动水面无人艇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5 曹金晓;基于串行总线的分布式运动控制系统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8年

6 谢超;基于QT的跨平台嵌入式运动控制系统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7 康磊;裁床运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8 王亮;小型无人水面船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9 徐建明;舞台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10 郭荣;WEDM机床运动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程序开发[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65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65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e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