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mine的矿山三维模型建模及应用 ——以金顶铅锌矿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09 21:50
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充分有效的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建立矿山三维地质建模系统相当重要;而在矿山三维地质建模过程中主要是矿山的数字化与实体模型构建,因此“数字矿山”己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而且是矿山开采和生产的核心部分。论文分析了国内外矿山软件及三维建模的研究现状,详细讨论了矿山三维建模的数据源和数据的特点,在建立矿山模型的数据库中,以勘探钻孔的定位表、岩性表、测斜表、化验表为主,构建矿山地质数据库,在矿山三维地质建模方法讨论中,分别就地形模型、矿体模型和巷道模型、块体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行分析描述。基于上述理论与方法,以3DMine软件作为建模工具,构建的矿山地质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金顶铅锌矿实测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实验,首先进行钻孔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表结构的设计与数据的录入;其次利用数据库软件,成功连接数据库与3DMine矿业软件,实现钻孔信息在视图窗口的属性信息显示;最后通过带高程的地形图或散点数据文件、矿体线数据文件、巷道中线或导线网数据文件,利用软件中的建模工具,对资源类型模型、地层模型、地表模型、矿体模型以及巷道模型进行构建。最后对实体模型进行优化与验证处理,分别实...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章 金顶铅锌矿的地质概况
2.1 勘查简史与勘查报告审批情况
2.2 开采简史
2.3 矿区地质概况
2.3.1 矿区地质特征
2.3.2 矿床地质特征
2.3.3 资源储量估算
2.4 基础资料
2.4.1 建模依据的基础资料
2.4.2 勘探线坐标网
2.4.3 基础图件的处理
第三章 金顶铅锌矿钻孔数据库的构建
3.1 金顶铅锌矿的钻孔数据库
3.1.1 钻孔数据库的准备工作
3.1.2 钻孔数据的处理
3.1.3 钻孔数据库的建立
3.2 钻孔数据库的校核
3.3 数据库的三维展示
第四章 金顶铅锌矿矿山三维模型的构建
4.1 地表模型的构建
4.1.1 现状及空区
4.1.2 断层实体模型
4.2 滑坡面及第四系模型
4.3 3D地形地质图构建
4.3.1 主要地层模型建模
4.3.2 自然类型模型建模
4.3.3 矿体实体模型建模
4.3.4 实体模型布尔运算及3D实体矿床
4.4 巷道模型构建
4.4.1 水平巷道的建模方法
4.4.2 直立、倾斜巷道的建模方法
4.5 块体模型的构建
4.5.1 块体模型的参数设置
4.5.2 块体属性设置
4.5.3 块体赋值
4.5.4 估值方法及参数设置
4.5.5 资源统计分析
第五章 金顶铅锌矿三维模型应用分析
5.1 数据库的即时连接与钻孔数据信息的便捷显示
5.2 矿山管理
5.3 露天采场境界设计
5.4 储量动态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178084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章 金顶铅锌矿的地质概况
2.1 勘查简史与勘查报告审批情况
2.2 开采简史
2.3 矿区地质概况
2.3.1 矿区地质特征
2.3.2 矿床地质特征
2.3.3 资源储量估算
2.4 基础资料
2.4.1 建模依据的基础资料
2.4.2 勘探线坐标网
2.4.3 基础图件的处理
第三章 金顶铅锌矿钻孔数据库的构建
3.1 金顶铅锌矿的钻孔数据库
3.1.1 钻孔数据库的准备工作
3.1.2 钻孔数据的处理
3.1.3 钻孔数据库的建立
3.2 钻孔数据库的校核
3.3 数据库的三维展示
第四章 金顶铅锌矿矿山三维模型的构建
4.1 地表模型的构建
4.1.1 现状及空区
4.1.2 断层实体模型
4.2 滑坡面及第四系模型
4.3 3D地形地质图构建
4.3.1 主要地层模型建模
4.3.2 自然类型模型建模
4.3.3 矿体实体模型建模
4.3.4 实体模型布尔运算及3D实体矿床
4.4 巷道模型构建
4.4.1 水平巷道的建模方法
4.4.2 直立、倾斜巷道的建模方法
4.5 块体模型的构建
4.5.1 块体模型的参数设置
4.5.2 块体属性设置
4.5.3 块体赋值
4.5.4 估值方法及参数设置
4.5.5 资源统计分析
第五章 金顶铅锌矿三维模型应用分析
5.1 数据库的即时连接与钻孔数据信息的便捷显示
5.2 矿山管理
5.3 露天采场境界设计
5.4 储量动态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178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17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