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纳米材料贻贝仿生功能化及其在DNA荧光传感器构建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6-30 15:53
  构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生物相容性的DNA荧光传感器,对环境检测、医疗诊断、发酵工业、食品工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已经发展了许多基于纳米材料的DNA荧光传感器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物分子和金属离子检测。目前所用的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材料和一些新型的二维纳米材料,虽然这些纳米材料做为荧光淬灭剂具有很好的荧光淬灭能力,然而它们通常存在制备困难、价格昂贵以及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因此发展简单、高效而通用的荧光纳米淬灭剂制备方法,对于DNA荧光传感器构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课题以贻贝仿生化学为手段,通过多巴胺氧化自聚并粘附在纳米材料表面实现了多种荧光纳米淬灭剂的制备;这些纳米复合材料展示出优良的荧光淬灭性能并能够对特定序列的单链DNA以及金属离子进行检测。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三个部分:(1)第二章中,通过贻贝仿生化学,我们制备了聚多巴胺包裹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纳米复合材料PDA-co-LDH。利用PDA-co-LDH的高效荧光猝灭能力,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PDA-co-LDH的DNA荧光传感器,研究了其对特异性的核酸系列检测性能。PDA-co-LDH的制备、处...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纳米材料贻贝仿生功能化及其在DNA荧光传感器构建的应用


图1.3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染料的免标记DNA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Hg2+离子和谷胱甘肽??(GSH)的示意图

示意图,氧化石墨,示意图,荧光


米材料类(碳??纳米管(CNTs)?[57]、氧化石墨烯(GO)?[2Q]、碳纳米粒子(CNPs)?[581、富勒烯??(C6〇)?_),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类(二硫化钼纳米片(M〇S2)?@1、二硫化钒纳米??片(VS2)[?、二硫化钨纳米片(WS2)?口1),石墨块纳米片_等等。??例如,致力于研究生物传感器的樊春海课题组多次报道过基于氧化石墨烯、??MoS;^〗米片等荧光猝灭剂用f多色荧光DNA分析、测定ATP、检测Ag+、Hg2+、??Pb2+等金属离子的生物传感器W-66】。如图1.4,樊春海课题组基于氧化石墨烯??的jwi堆积作用,以及其高效的荧光猝火能力,设计了一种多色荧光DNA纳米探??针的传感器。当无靶标ssDNA时,FAM荧光标记的ssDNA探针吸附在GO表??面,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ssDNA探针的荧光被猝灭。当加入靶标DNA??杂交形成dsDNA结构时,形成的dsDNA从GO表面上脱落,使荧光团的荧光??信号恢复,结果表面,GO对ssDNA和dsDNA具有明显不同的吸附亲和力。GO??的大比表面积具有与多个DNA链相互作用的能力,这促使了探索同时检测多个??DNA目标的方法。分别在5'末端Mj?FAM、Cy5和ROX标记ssDNA探针,三种??探针对应三种类型的抑癌基因(pl6、p21和p53基因的外显子片段),由于三种染??料的激发波长、发射波长都不相同,在含有三种ssDNA探针的混合物中加入特??定的目标后,通过观察相应的最大发射波长来实现多色DNA检测。这种基于GO??的多色DNA分析为等位基因识别、分子诊断学等具有挑战性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方法。??Probes?来??p&/、

示意图,纳米,氧化石墨,荧光猝灭作用


?第一章引言???在GO表面,使荧光保留。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以此实现Ag+的定量检测。在??另一篇报道中,如图1.5B所示,樊春海课题组[67]首次发现单层M0S2纳米片具??有高效的荧光猝灭能力和对ssDNA与dsDNA不同的亲和性,以此设计了一种??检测DNA和小分子的传感平台。通过未配对碱基与M〇S2基面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M〇S2纳米片可以吸附染料标记的ssDNA探针,进而猝灭染料的荧光。而??ssDNA探针与其互补的靶标DNA杂交形成dsDNA后,dsDNA与M0S2纳米片??的作用力十分薄弱,ssDNA探针远离MoS2表面,导致探针的焚光保留。因此,??探针的荧光强度变化有望提供目标DNA的定量读数。基于对M〇S2纳米片的深??入研宄,2018年,Panneerselvam课题组[68]设计了一种基于M0S2纳米片作为焚??光猝灭剂,用于可连续检测水中的砷离子CAs(III))的DNA荧光传感器。如图??1.5C所示,M〇S2纳米片可以选择性地吸收Ars-3适配体,并对所附的FAM焚光??染料进行猝灭。加入As(III)后,通过磷酸基团、胺基与As(III)发生配位作用,??Ars-3适配体与As(III)形成G-四链体结构,致使荧光恢复,实现As(III)的定量检??测。??A?B??/?Graphene?Oxide?\??介…皆??声二&??SSO?5?-FAM-TK?TCI?Tl?H?TTl?ATI?TTtt?AAC?M?AAt?ACM?????????r?n??j?QurarlMd?:??■丨??亂?_????,rAM-OClAAI?CVMT(A(lAIM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曹淑超.  能源环境保护. 2015(02)
[2]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和发酵工业中的应用[J]. 郑琦,卢卫红,辛平,关双红.  仪器仪表学报. 2006(12)
[3]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研究进展[J]. 武宝利,张国梅,高春光,双少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4(07)
[4]DNA生物传感器[J]. 吕锐.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 2001(04)
[5]DNA生物传感器及其研究进展[J]. 高志贤.  生物技术通讯. 2000(01)
[6]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 蒋中华,马立人.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995(04)
[7]用于环境监测的生物传感器[J]. 阎军.  环境保护. 1990(07)



本文编号:3258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258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c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