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用于噻苯咪唑的选择性检测
发布时间:2021-07-31 19:08
噻苯咪唑具有优异的防霉抗霉性能,在果蔬的防霉保鲜方面应用越来越多,亦可用于食品生产车间防霉,但滥用它会使果蔬、食品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噻苯咪唑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主要侵害肝脏、神经系统和骨髓。因此,开发一种灵敏、精确、简易的噻苯咪唑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石墨烯纳米材料因其二维平面结构以及独特的光学性质、优异的电学性质已在修饰电极材料领域内广泛应用。它导电性能优良,比表面积大,可作为良好的载体,有效增加传感器的富集能力。因此,用适当的方法将石墨烯应用于电化学传感器,可以显著提高其灵敏度和响应速率。本文基于石墨烯优良的导电性能,将其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噻苯咪唑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它以膜代替传统的生物分子用作识别元件,可使传感器对噻苯咪唑既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又具有稳定性好、价廉的优点,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检测。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介绍了本研究工作的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综述了现有噻苯咪唑的常用分析方法。2.采用改进的Hummers和Offeman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将10μL悬浮液滴加到抛光的(Glassy Carbon...
【文章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传感器的基本组成
第一章 绪论IT 的发展,1997 年,分子印迹协会( Society for molecular imprinti Lund University 成立。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于成熟,分子印迹技术已在环境分析(固相萃取、色谱分离)、传感物特异性检测)、模拟酶催化(“仿生酶”)、医学领域(药物递送广泛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对特定目标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能力的材料是指制备具有目标物相同结构和识别位点的高分子材料的技术[5]。的制备一般包括三个过程(如图 1.2 所示):
1.5.2. 研究技术路线本文以噻苯咪唑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对其进行分析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利用 Hummers 和 Offeman 改良[49]的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利用滴涂法制备GO 修饰电极,再利用电化学方法在氯化钠溶液中将 GO 进行电还原,得到 ERGO修饰电极。在此电极表面,以噻苯咪唑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和间苯二酚为双功能单体,采用电化学原位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薄膜(Scheme 1),对电极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分子印迹膜的性能进行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和扫描电镜表征。研究了玻碳电极、GO 修饰电极、ERGO 修饰电极、印迹电极及非印迹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对印迹传感器进行吸附动力学测试,最后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装置及其原位快速检测双酚A[J]. 李龙,张园,朱莹,陈万超,杜一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S1)
[2]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性质及检测技术[J]. 尤娟,郭宏斌,曾绍东,刘元靖,王明月. 农药. 2016(12)
[3]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方向[J]. 李彩侠,马宇亮,黄微薇. 高师理科学刊. 2016(02)
[4]基于石墨烯的毒死蜱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对毒死蜱的测定[J]. 谭学才,吴佳雯,胡琪,李晓宇,李鹏飞,余会成,李小燕,雷福厚. 分析化学. 2015(03)
[5]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龙眼中的噻菌灵、多效唑、己唑醇[J]. 张群,刘春华,吴南村,尹桂豪,吴小芳. 农药. 2014(06)
[6]基于分子印迹膜的电流型传感器检测伏草隆残留[J]. 黎舒怀,万瑶,徐志,尹桂豪.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4)
[7]烟酰胺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研制[J]. 陈升龙,邵义娟,李建平. 食品科学. 2013(22)
[8]基于电化学聚合技术的分子印迹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J]. 商哲一,刘艳丽,刘瑛,宋启军. 分析测试学报. 2013(11)
[9]心肌肌钙蛋白I的分子印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J]. 李成学,张娟琨,蒋树海,张艺,周浩,宋可. 生物加工过程. 2012(03)
[10]分子印迹电位型传感器快速检测猪尿液中的克伦特罗[J]. 梁荣宁,高奇,秦伟. 分析化学. 2012(03)
博士论文
[1]基于分子印迹聚合膜的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研制[D]. 王志华.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模拟物的底物识别与催化机理研究[D]. 董泽元.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 王茂君.重庆大学 2011
[2]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及药物释放行为研究[D]. 王洁.天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14027
【文章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传感器的基本组成
第一章 绪论IT 的发展,1997 年,分子印迹协会( Society for molecular imprinti Lund University 成立。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于成熟,分子印迹技术已在环境分析(固相萃取、色谱分离)、传感物特异性检测)、模拟酶催化(“仿生酶”)、医学领域(药物递送广泛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对特定目标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能力的材料是指制备具有目标物相同结构和识别位点的高分子材料的技术[5]。的制备一般包括三个过程(如图 1.2 所示):
1.5.2. 研究技术路线本文以噻苯咪唑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对其进行分析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利用 Hummers 和 Offeman 改良[49]的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利用滴涂法制备GO 修饰电极,再利用电化学方法在氯化钠溶液中将 GO 进行电还原,得到 ERGO修饰电极。在此电极表面,以噻苯咪唑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和间苯二酚为双功能单体,采用电化学原位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薄膜(Scheme 1),对电极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分子印迹膜的性能进行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和扫描电镜表征。研究了玻碳电极、GO 修饰电极、ERGO 修饰电极、印迹电极及非印迹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对印迹传感器进行吸附动力学测试,最后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装置及其原位快速检测双酚A[J]. 李龙,张园,朱莹,陈万超,杜一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S1)
[2]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性质及检测技术[J]. 尤娟,郭宏斌,曾绍东,刘元靖,王明月. 农药. 2016(12)
[3]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方向[J]. 李彩侠,马宇亮,黄微薇. 高师理科学刊. 2016(02)
[4]基于石墨烯的毒死蜱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对毒死蜱的测定[J]. 谭学才,吴佳雯,胡琪,李晓宇,李鹏飞,余会成,李小燕,雷福厚. 分析化学. 2015(03)
[5]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龙眼中的噻菌灵、多效唑、己唑醇[J]. 张群,刘春华,吴南村,尹桂豪,吴小芳. 农药. 2014(06)
[6]基于分子印迹膜的电流型传感器检测伏草隆残留[J]. 黎舒怀,万瑶,徐志,尹桂豪.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4)
[7]烟酰胺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研制[J]. 陈升龙,邵义娟,李建平. 食品科学. 2013(22)
[8]基于电化学聚合技术的分子印迹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J]. 商哲一,刘艳丽,刘瑛,宋启军. 分析测试学报. 2013(11)
[9]心肌肌钙蛋白I的分子印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J]. 李成学,张娟琨,蒋树海,张艺,周浩,宋可. 生物加工过程. 2012(03)
[10]分子印迹电位型传感器快速检测猪尿液中的克伦特罗[J]. 梁荣宁,高奇,秦伟. 分析化学. 2012(03)
博士论文
[1]基于分子印迹聚合膜的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研制[D]. 王志华.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模拟物的底物识别与催化机理研究[D]. 董泽元.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 王茂君.重庆大学 2011
[2]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及药物释放行为研究[D]. 王洁.天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14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31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