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高水站综合自动化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3-12-29 18:16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领域——电网也日益朝自动化方向发展。在电网自动化体系建设中,变电站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目前我国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为此,针对绵阳市11OkV高水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设计改造,开展变电站的综合系统设计、在线系统设计、保护系统设计以及系统的优化设计等工作。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首对11OkV高水变电站的设计规模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站实现自动化的需求与结构特点,进而设计合适的自动化系统结构。其次针对高水站的具体情况,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整体设计,主要包括站端系统和主站系统的设计,通过这两个环节组成整个自动化系统的具体功能。接着对变电站的在线监控及智能辅助系统进行设计,通过该模块的设计,实现变电站内设备的在线监测,避免站内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损坏、老化等原因,引发电力事故,同时配置了智能辅助系统,能够对系统提供相应的辅助策略,提供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为了确保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本文还对保护系统进行了相应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电压等级设计采用了相应的保护方式和不同的器件,并根据智能变电站的特点,确定了保护测控装置、故障录...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设计
2.1 高水110kV变电站设计规模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特点
2.2.1 集中式结构
2.2.2 分布式结构
2.2.3 分层分布式结构
2.3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变电站整体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 站端系统设计
3.2.1 站端系统总体设计
3.2.2 视频监控子系统
3.3 主站系统设计
3.3.1 硬件设备组成
3.3.2 传输网络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变电站在线监控及智能辅助系统设计
4.1 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4.1.1 在线监测技术以及IED技术
4.1.2 变电站设备在线监测
4.2 智能辅助系统设计
4.2.1 系统结构
4.2.2 系统功能
4.2.3 智能辅助系统配置原则
4.3 本章小结
5 变电站保护设计
5.1 系统的继电保护及其元件保护
5.1.1 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
5.1.2 元件保护
5.2 保护测控装置的设计
5.2.1 保护测控装置的功能分析
5.2.2 保护测控一体化设计方案
5.3 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一体化系统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优化设计
6.1 二次设备组屏优化
6.1.1 常规变电站组屏方式
6.1.2 组屏优化整合的条件
6.1.3 组屏优化方案
6.2 交直流一体化系统设计
6.2.1 系统结构
6.2.2 一次部分设计
6.2.3 监测部分的设计
6.3 工程效应分析
6.3.1 社会效应分析
6.3.2 经济效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76199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设计
2.1 高水110kV变电站设计规模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特点
2.2.1 集中式结构
2.2.2 分布式结构
2.2.3 分层分布式结构
2.3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变电站整体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 站端系统设计
3.2.1 站端系统总体设计
3.2.2 视频监控子系统
3.3 主站系统设计
3.3.1 硬件设备组成
3.3.2 传输网络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变电站在线监控及智能辅助系统设计
4.1 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4.1.1 在线监测技术以及IED技术
4.1.2 变电站设备在线监测
4.2 智能辅助系统设计
4.2.1 系统结构
4.2.2 系统功能
4.2.3 智能辅助系统配置原则
4.3 本章小结
5 变电站保护设计
5.1 系统的继电保护及其元件保护
5.1.1 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
5.1.2 元件保护
5.2 保护测控装置的设计
5.2.1 保护测控装置的功能分析
5.2.2 保护测控一体化设计方案
5.3 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一体化系统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优化设计
6.1 二次设备组屏优化
6.1.1 常规变电站组屏方式
6.1.2 组屏优化整合的条件
6.1.3 组屏优化方案
6.2 交直流一体化系统设计
6.2.1 系统结构
6.2.2 一次部分设计
6.2.3 监测部分的设计
6.3 工程效应分析
6.3.1 社会效应分析
6.3.2 经济效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76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87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