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一种新型绕带平台的设计、建模与控制

发布时间:2017-07-04 01:00

  本文关键词:一种新型绕带平台的设计、建模与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绕带工艺 非线性运动学模型 自调整因子模糊PI控制 自动绕带平台 协调控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线束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愈发广泛。线束生产过程中的绕带工艺,直接影响着线束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而目前绕带工艺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来完成,人工作业成本较高、效率低下且无法满足高精度线束包扎的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了多自由度工业绕带制造过程的控制问题,结合刚体运动学、模糊控制以及协调控制等理论,给出了一类基于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协调控制方法,发明了一类新型的绕带自动化设备,解决了汽车线束行业采用人工进行直线束包扎的工业技术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内容包含如下方面:1)针对汽车线束生产采用人工完成线束包扎工艺过程,利用刚体运动学规律、以及线束与胶带的几何特征,建立了线束包扎过程的两自由度运动规律模型,提出一类多自由度工业绕带制造过程的协调控制问题,指明了汽车线束包扎生产如何实现工业自动化的方向。2)对线束包扎直线运动规律与包扎旋转运动规律进行了解耦,并分别为包扎直线运动规律与包扎旋转运动规律进行了控制器设计,其中包扎直线运动规律按照设定运动进行控制,解耦控制的研究重点是采用基于自调整因子的模糊PI控制方法,对包扎旋转运动机构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包扎旋转运动过程兼具快速瞬态响应的能力与稳态误差最小化的能力。3)利用线束包扎直线运动与包扎旋转运动的非线性耦合规律,对线束包扎过程的两自由度运动进行协调控制,解决线束包扎生产过程的包扎精度低、一致性差的实际控制问题。4)最后,结合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发明了全自动绕带样机,在给定包扎指标下,对直线束进行包扎,并与人工包扎进行了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机器进行线束包扎的精度更高、一致性更好。
【关键词】:绕带工艺 非线性运动学模型 自调整因子模糊PI控制 自动绕带平台 协调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9-11
  • 1.1.1 背景9-11
  • 1.1.2 意义11
  • 1.2 绕带工艺及其发展11-13
  • 1.3 模糊控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13-14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4-15
  • 1.5 论文的组织架构15-16
  • 第2章 新型自动绕带平台设计16-21
  • 2.1 需求分析16
  • 2.2 总体设计16-20
  • 2.2.1 平台组成16-17
  • 2.2.2 控制方案17-18
  • 2.2.3 功能实现18-20
  • 2.3 关键问题分析20
  • 2.4 本章小结20-21
  • 第3章 绕带工艺建模与验证21-29
  • 3.1 绕带工艺参数定义21-22
  • 3.2 运动学模型建立22-24
  • 3.3 模型验证24-28
  • 3.3.1 吻合度指标24
  • 3.3.2 实验设计24-26
  • 3.3.3 实验实施26-27
  • 3.3.4 实验结果分析27-28
  • 3.3.5 模型验证结论28
  • 3.4 本章小结28-29
  • 第4章 自动绕带平台控制方案设计29-45
  • 4.1 旋转绕带模块控制29-39
  • 4.1.1 旋转绕带模块分析29-31
  • 4.1.2 自调整因子模糊-PI控制器概述31-32
  • 4.1.3 自调整因子模糊-PI控制器设计32-38
  • 4.1.4 控制器效果分析38-39
  • 4.2 水平移动模块控制39-41
  • 4.2.1 水平移动模块分析39
  • 4.2.2 模块控制设计39-40
  • 4.2.3 模块控制效果分析40-41
  • 4.3 协调控制41-44
  • 4.3.1 协调控制分析41
  • 4.3.2 协调控制方案设计41-43
  • 4.3.3 协调控制效果分析43-44
  • 4.4 本章小结44-45
  • 第5章 试验验证45-51
  • 5.1 试验验证45-50
  • 5.1.1 试验设计45-46
  • 5.1.2 平台搭建46-47
  • 5.1.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47-48
  • 5.1.4 试验实施48-49
  • 5.1.5 试验结果分析49-50
  • 5.2 现场应用50
  • 5.3 本章小结50-51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51-53
  • 6.1 总结51
  • 6.2 不足与展望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9
  • 附录59-63
  • 附录一:旋转运动主控电路图60-61
  • 附录二:电机2驱动电路图61-62
  • 附录三:触摸屏控制电路图62-63
  • 附录四: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平面二次线束的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1991年01期

2 郭丽红;涂平华;;汽车线束检测仪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年16期

3 唐虹;李明;杨阳;;汽车线束图纸的自动识别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01期

4 刘晴;赵又群;颜俊平;;汽车线束的电磁干扰问题研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年04期

5 朱吉满;徐本柱;凌欣南;刘晓平;;汽车线束工艺工序及工序关系自动生成[J];图学学报;2013年02期

6 孙瑞;施国梁;;电动车主线束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2013年09期

7 Guillemette Paour;;用自复式电路保护器保护汽车线束[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08年12期

8 陆晓燕;陈波宁;季峰;;基于Pro/ENGINEER Cabling的柴油机线束设计研究[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9年06期

9 陈玉红;;汽车线束检验工作的技术重点研究[J];科技传播;2013年24期

10 张旭;汽车线束测试台的可靠性设计[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园;;汽车线束设计[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白冰;;线束系统设计的简要[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建召;;线束的布置[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田金磊;;由线束设计提高车辆安全性[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夏鸣春;;最新线束优化方法[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徐本柱;朱吉满;刘晓平;;汽车线束导通检测自动建模研究[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7 程光春;刘晓平;;汽车线束内联工艺卡自动布局[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吴瑞金;王毅;段继国;郑盈俊;;车装钻、修机线束[A];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9 张龙;徐本柱;刘晓平;;计算机技术在汽车线束设计中的应用[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斌刚;田金磊;;汽车线束温度场实验研究与应用[A];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永红 雨帘;抓“漏网之鱼”“钓”来新订单[N];中国航天报;2010年

2 ;用CAD对线束进行技术改进[N];中国汽车报;2000年

3 张国光;汽车用线缆市场前景亮丽[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4 湖北 燕来荣;谈现代汽车的电气设备线路的连接(二)[N];电子报;2012年

5 沈峰;成飞总装厂线束制造工段获荣誉称号[N];中国航空报;2010年

6 知林;新技术拓宽医学发展思路[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实习记者 黄金生;线价有高低 小心起火[N];消费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安占扬;汽车线束串扰及其动态特性的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郑亚利;汽车线束等效模型分析及其在电磁兼容仿真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3 张新丰;汽车智能电器系统[D];清华大学;2009年

4 高晓平;簇绒地毯织机纱线束—机件系统力学性能分析[D];东华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轶峰;汽车线束一体化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刘美静;基于CHS的机载线束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傅佳;飞机线束工艺数据生成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泽华;基于PLC线束托盘自动化搬送线的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孙建新;电动汽车线束检测系统设计[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晓明;BJ公司汽车线束变更的管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7 洪伟;线束敷设路径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8 郑洪娟;汽车线束制造项目质量环境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王静;一种新型绕带平台的设计、建模与控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邓鹏;汽车线束设计及测试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15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515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6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