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ZigBee 传感器 生理参数 无线传感网络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心脏病、高血压以及发烧等疾病在老年人群中是比较常见的。这几种疾病分别对应了人体的脉搏、血压和体温这三种生理参数,通过对这三种参数的准确及时的测量,可以对这三种疾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在传统的医疗监护中,对于这些生理参数的测量大多采用的方法是,医护人员需要定时面对面对患者进行测量,而对于有些相对落后的地区,测量方法还限于手动测量,这不但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对医疗效果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随着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传感网络的兴起,它们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传感网络为医疗监护领域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基于低复杂度、便携、低成本、高精度的系统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监护系统。ZigBee技术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复杂度低、功耗低、成本低。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模块来采集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三种基本生理参数指标,并通过ZigBee无线网络将所采集数据传输到PC端,这样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准确了解患者的现状,从而据此进行进一步的医疗监护。论文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分析了当前监护系统的现状及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应用情况,分别从国内外远程医疗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引出本文所要设计的主题。论文对现代主流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根据系统需求选择ZigBee技术作为本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方案,选择网状网络拓扑结构搭建ZigBee无线网络。在硬件部分,确定了基于射频收发芯片CC2530的节点方案,终端节点中的传感器分别选择DS18B20传感器、MPX2100传感器以及AD8232传感器,该部分的主控芯片选择的是STM32F103芯片,该芯片的主要特点是功耗比较低,存储空间也足够,这符合系统的设计要求;软件部分,开发平台选择IAR Embedded Workbench,组建了ZigBee无线传感网络,实现了硬件电路以及协议栈的初始化,并且通过串口进行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数据传输通信,实现了数据远程传输;监控中心的PC端的上位机使数据可视化显示。最后论文对该监护系统进行调试和运行,通过所得结果得出本系统对体温、血压和脉搏测量的精确度总体上达到了系统设计要求,而且系统待机时长可以达到几个月。同时也对该系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且对本系统将来可能做出改进和扩展的地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ZigBee 传感器 生理参数 无线传感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TP212.9;TP2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无线医疗的发展及现状12-13
- 1.2.2 国内无线医疗的发展及现状13-14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14-15
- 第2章 系统设计相关技术分析15-26
- 2.1 短距离通信技术对比15-20
- 2.2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20-23
- 2.3 ZigBee无线网络协议层23-24
- 2.4 几种生理参数测量方法24-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26-29
- 3.1 系统需求26
-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26-28
- 3.2.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27
- 3.2.2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27-28
- 3.2.3 上位机设计28
- 3.3 本章小结28-29
- 第4章 系统硬件部分设计29-40
- 4.1 数据采集模块的硬件设计29-36
- 4.1.1 传感器模块设计29-33
- 4.1.2 主处理器模块设计33-36
- 4.2 ZigBee无线通信模块设计36-38
- 4.3 电源模块设计38-39
- 4.4 本章小结39-40
- 第5章 系统软件部分设计40-51
- 5.1 终端节点的软件设计40-43
- 5.2 路由节点的软件设计43-44
- 5.3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44-47
- 5.4 上位机软件设计47-49
- 5.4.1 上位机软件功能分析47-48
- 5.4.2 上位机软件设计48-49
- 5.5 数据库的设计49-50
- 5.6 本章小结50-51
- 第6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51-56
- 6.1 数据采集模块测试51-53
- 6.2 ZigBee网络通信测试53-54
- 6.3 传输距离测试54-55
- 6.4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小波,汪金刚,何为,杨永明;遥测心肺功能监护系统[J];医疗卫生装备;2004年10期
2 姬风庆;董爱华;杨艺;;基于蓝牙技术构建无线中央监护系统[J];医疗卫生装备;2006年06期
3 唐明霞;王秋光;;独居老人无线监护系统用户端的设计[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尹明;谢云;;一种新型无线输液监护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年08期
5 王柏祥;戴燕云;施剑锋;金涛;;蓝牙无线心音、呼吸音监护系统[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范丽芳;韦云隆;魏云茂;蔡卫明;;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监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08期
7 袁艳;;医疗现场监护系统的设计[J];科技信息;2009年25期
8 王坚强;朱彤;李成毅;;移动急救监护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学装备;2011年08期
9 李文秀;李金宝;;智能母婴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1年05期
10 郭兴;李强;酒春惠;赵明智;李萍;;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在医院外老年人跌倒报警的应用报道[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菊梅;吴效明;;基于穿戴式检测技术的社区数字监护系统的设计[A];2008年医疗仪器学术年会暨理事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钱朋安;葛运建;;一种人体体温自动检测监护系统的设计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赵金城;徐圣普;王跃华;边自鹏;胡宏波;崔云莉;周炜;林淑娟;;中央监护系统的研制[A];21世纪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周玉彬;成奇明;吴锋;俞海;;远程实时监护系统的研制和应用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环境危害与健康防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陈云洽;郭钊杰;杜律;;基于WSN的家庭健康监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张寿广;桑田文;张睿;;毫米波Doppler传感器在心脏监护系统中的应用[A];1993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3年
7 周玉彬;成奇明;吴锋;俞海;;基于广域网远程实时监护系统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8 弭强;张金玲;吕英华;朱琳;;基于ZigBee的监护系统设计及其电磁兼容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杨静;;多参数网络监护系统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魏越;王金海;;基于WiFi的多生理参数无线监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海;中央监护系统[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2 记者 曹波 通讯员 许政;南京110引入“关爱通”监护系统[N];江苏法制报;2010年
3 华欣;重庆:移动心脏监护系统通过注册鉴定[N];医药经济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许政;“关爱通”:寻找老人孩子不再“大海捞针”[N];人民公安报;2010年
5 杨斌;山东移动心脏远程移动监护系统显身手[N];人民邮电;2006年
6 晓亮;协助推进心理教育[N];苏州日报;2007年
7 成都 向昆;DW-301医用无线输液监护系统[N];电子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红岗;基于Zynq的分布式心电图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沈澄;基于3G网络的家庭健康监护系统[D];吉林大学;2015年
3 姜鹏;远程医疗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张影;社区医疗模式下远程多参数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5年
5 金钊;基于无源被动定位方法的老年人室内监护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6 严冬;基于IOS平台的智能宠物视频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江苏大学;2016年
7 刘津铭;远程医疗中央监护系统的设计[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8 李海燕;基于多传感器的可穿戴监护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梁威;基于安卓智能终端的多生理参数家庭健康监护系统[D];东华大学;2014年
10 李晓波;面向家庭的生理参数监护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66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56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