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供暖锅炉房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07-29 11:12
本文关键词:朝阳区供暖锅炉房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集中供热是北方居民过冬的必要生活措施,当前,供热行业主要采取人工管理等传统方式,存在“高投入、高消耗、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弊端,供热管理部门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供暖单位运转情况、供暖锅炉房能耗状况以及居民采暖质量;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工作必须持续推进,作为耗能大户的供暖行业,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外,还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化、精细化和数字化,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朝阳区市政市容委将这些高科技、高效率的管理手段融入到供热行业的管理过程中,研究开发朝阳区供暖锅炉房远程监测系统,极大地促进供热行业管理向“高效、高质”推进。本文详细阐述了朝阳区供暖锅炉房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对朝阳区供暖锅炉房远程监测系统需求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业务需求、用户角色及用例需求、功能需求、非功能性需求等四个方面。(2)对朝阳区供暖锅炉房远程监测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对系统架构、总体功能、功能模块、数据库的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发建设。(3)实现朝阳区供暖锅炉房远程监测系统,对软硬件进行配置,实现系统功能,并予以展示。(4)对朝阳区供暖锅炉房远程监测系统进行测试,对测试内容进行测试,并展示测试结果。通过朝阳区供暖锅炉房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开发,建立了平台用户登录、平台首页、GIS、系统信息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在线查询、在线预警、在线统计、在线分析等具体工作流程,有效解决了合理运用管理资源、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管理需要等问题,对实际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和辅助作用。
【关键词】:供暖锅炉房 远程监测 供热质量 节能监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11.52;TP2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4-15
- 1.4 论文结构15-17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17-23
- 2.1 GIS17
- 2.2 Java框架Spring MVC17-18
- 2.3 Oracle数据库18-19
- 2.4 服务器Nginx19
- 2.5 B/S结构与C/S结构19-20
- 2.5.1 B/S结构19
- 2.5.2 C/S结构19-20
- 2.5.3 B/S与C/S的联系20
- 2.6 UML统一建模语言20-21
- 2.7 软件工程开发模型21-22
- 2.7.1 传统瀑布模型21
- 2.7.2 螺旋模型21-22
- 2.7.3 喷泉模型22
- 2.8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23-33
- 3.1 组织结构分析23-25
- 3.1.1 组织结构23-25
- 3.1.2 供热主要职责25
- 3.2 业务需求分析25-26
- 3.2.1 监测范围25-26
- 3.2.2 监测内容26
- 3.3 用户角色及用例需求分析26-29
- 3.3.1 系统管理员26-27
- 3.3.2 朝阳管委人员27-28
- 3.3.3 供热管理单位人员28-29
- 3.3.4 锅炉房负责人29
- 3.4 功能需求分析29-30
- 3.4.1 实时状态监测功能29-30
- 3.4.2 管理功能30
- 3.4.3 地图显示功能30
- 3.4.4 统计分析报告功能30
- 3.4.5 电子公告功能30
- 3.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30-31
- 3.5.1 性能需求分析30-31
- 3.5.2 安全需求分析31
- 3.6 本章小结31-33
- 第4章 系统设计33-47
- 4.1 架构设计33-37
- 4.1.1 技术解决方案33-34
- 4.1.2 系统架构34-36
- 4.1.3 网络结构设计36-37
- 4.2 总体功能设计37-38
- 4.2.1 流量、压力、温度监测38
- 4.2.2 管理功能38
- 4.2.3 统计分析报告38
- 4.3 功能模块设计38-42
- 4.3.1 数据采集38-39
- 4.3.2 数据处理与基本管理39-42
- 4.3.3 页面展示42
- 4.4 数据库设计42-45
- 4.4.1 数据模型选择43
- 4.4.2 系统主要数据库E-R图43-44
- 4.4.3 平台基础信息数据表结构44-45
- 4.5 本章小结45-47
- 第5章 系统功能的实现47-57
- 5.1 平台运行环境47-50
- 5.1.1 硬件环境47-49
- 5.1.2 软件环境49-50
- 5.1.3 浏览器设置50
- 5.2 接口对接的实现50-51
- 5.3 系统配置51
- 5.4 部分功能的实现51-56
- 5.4.1 登录模块的实现51-54
- 5.4.2 系统首页模块的实现54-55
- 5.4.3 GIS模块的实现55
- 5.4.4 工作管理模块的实现55-56
- 5.4.5 系统配置模块的实现56
- 5.5 本章小结56-57
- 第6章 系统测试57-65
- 6.1 测试环境及工具57-58
- 6.1.1 硬件环境57
- 6.1.2 软件环境57
- 6.1.3 测试工具57-58
- 6.2 测试要求58-59
- 6.2.1 性能要求58
- 6.2.2 健壮性测试要求58-59
- 6.2.3 安全性要求59
- 6.3 测试组织59-60
- 6.4 测试完成标准60
- 6.5 测试内容60-62
- 6.6 测试用例62-63
- 6.7 测试结果63-64
- 6.8 运行效果64
- 6.9 本章小结64-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红 ,江汉红;用嵌入式Internet技术构建远程监测系统[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12期
2 沈红卫;远程监测系统中下位机瘫痪及其主要对策[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年03期
3 朱一成,季飞;通讯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4年04期
4 张雪平;回转机械的嵌入式远程监测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5年08期
5 童菲;周又玲;;嵌入式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6年10期
6 曾兴元;;远程监测系统实验室平台的应用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7年07期
7 欧阳禾嘉;;远程监测系统实验室平台的应用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07期
8 张平;黄亚宇;;基于Lab Windows/CVI的桥梁远程监测系统设计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8年03期
9 陶秀;樊U,
本文编号:588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588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