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IM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观察
本文关键词:IVIM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弥散加权成像 乳腺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摘要】:1、研究目的(1)探讨弥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2)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slow ADC、f和fast ADC值及常规ADC值的特点并进一步比较slow ADC、f和fast ADC值及常规ADC值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能力;(3)与常规动态增强MRI(DCE-MRI)比较,探讨IVIM能否进一步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能力。2、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最后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90例,共93个病灶,其中良性44例,共45个病灶;恶性46例,共48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单b值、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及多期动态增强MRI(DCE-MRI)扫描。利用GE AW4.6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单b值常规ADC值、多b值DWI图像相关参数slow ADC、f和fast ADC值,同时生成DCE-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乳腺良恶性病变与其自身对侧正常的乳腺组织之间各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乳腺良、恶性组与对照组间ADC值、slow ADC值、ADC值、f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的曲线类型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利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3、结果(1)IVIM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良、恶性病变及正常对照组的ADC、slow ADC、f值及fast 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的slow 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恶性肿瘤的f值明显高于良性病变。(2)良恶性病变ADC、slow AD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97。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1.22×10-3mm2/s、1.07×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2.2%、86.7%,特异度分别为81.2%、95.8%。(3)良性病灶的TIC以I型最多见(占55.56%),而恶性病灶以III型最多见(占54.17%),两种病灶的II型曲线也均较多(良性占37.78%,恶性占39.58%);若将II、III型曲线认为是恶性病变,I型曲线认为是良性病变进行诊断,所得AUC值(0.78)较slow ADC值(0.97)低。4、结论弥散加权成像IVIM模型参数中ADC、slow ADC、fast ADC值及f值能够用来帮助诊断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对比单、双指数模型DWI参数,双指数模型的参数slow ADC能够得到比传统的ADC值、多期动态增强TIC更好的诊断效能。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 乳腺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5.2;R737.9;R655.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英文缩略词11-12
- 前言12-15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15-18
- 1.1 研究对象15
- 1.2 乳腺磁共振成像方法15-17
- 1.2.1 磁共振检查前的准备工作15
- 1.2.2 扫描设备及参数15-17
- 1.3 图像后处理17-18
- 1.4 统计学方法18
- 第2章 结果18-22
- 2.1 一般情况18
- 2.2 各组间单指数ADC值及IVIM各参数比较18-20
- 2.3 各组间slow ADC值与TIC类型比较20-22
- 第3章 讨论22-26
- 3.1 单b值单指数模型DWI22
- 3.2 多b值双指数模型DWI22-25
- 3.3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25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25-26
- 第4章 结论26
- 参考文献26-29
- 附录A 图片29-33
- 附录B 综述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研究进展33-39
- 参考文献36-39
- 附录C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获荣誉39
- 附录D 病人信息收集表39-42
- 附录E 部分原始资料42-44
- 致谢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咏梅;嵇雪芹;贾兵;;彩色像素平均密度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年15期
2 丁榕;;~1H-MR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年04期
3 郭勇,蔡祖龙,蔡幼铨,安宁豫,高元桂,马林,梁燕;弥散加权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初探[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年02期
4 阿米娜,吕新全,吐尼沙,罗文伟,陈再蓉,吉利力;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和维汉族差异的研究[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5年01期
5 张倩倩;王学梅;李银燕;耿晶;张义侠;李响;康姝;;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年06期
6 吴标;罗学毛;梁启堂;钟向阳;陈美容;;~1H-MRS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29期
7 师永红,宫丽平,孙慧宽,李增山;细胞形态与DNA含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周治兰,张国明,王昌富,龚平;细胞形态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体视学定量研究[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1998年02期
9 师永红,宋小燕,任明姬,高林桃,孙慧宽;乳腺良恶性病变细胞形态和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定量的意义[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10 马振申;王大伟;孙秀彬;史浩;庞涛;董桂青;张成琪;;3.0T磁共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量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晖;赵振军;梁长虹;张金娥;曾琼新;;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的综合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张倩倩;王学梅;李银燕;耿晶;张义侠;康姝;李响;;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金光f,
本文编号:1063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06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