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124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04 14:22

  本文关键词:124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儿童 婴儿


【摘要】:目的:观察小于12月婴儿及中等年龄(大于1岁小于8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正确认识及治疗儿童IT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124例,其中婴儿组ITP患儿61例,中等年龄组患儿63例,统计两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发病季节,前驱感染史,预防接种史,初诊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检测阳性率,病毒学检测阳性率以及近期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儿童ITP发病无明显季节性;39.3%婴儿起病前有诱因,疫苗接种者占8.2%;58.7%中等年龄组起病前有诱因,无预防接种为诱因者。病毒检测阳性率婴儿组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P0.05)。两组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检测阳性率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婴儿组初诊血小板计数为(8.32±6.48)×109/L,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11.45±8.30)×109/L](P0.05);住院天数为(6.00±0.68)d,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7.00±1.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6.8%,婴儿组近期疗效尤其是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中等年龄组(P0.05);长期随访婴儿组未见持续不缓解病例。两组出血严重程度均较低,尚未发现颅内出血病例。结论:儿童ITP总体疗效良好,尤其是小于12月龄婴儿,其临床出血表现程度轻微,疗效显著,预后好,对此类患儿,应避免过度检查及用药,加强沟通以避免家长的过度恐慌。同时应继续加强儿童ITP发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单位】: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
【分类号】:R725.5;R446.1
【正文快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已明确与免疫相关,2007年欧洲血液病协会研究工作组将其正式更名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临床、预后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小于12个月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彦龙;吴润晖;吴敏媛;张永红;石慧文;谢静;;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前驱病史的临床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石祖亮;黄娟;芦映红;耿哲;杨焱;詹晓芸;赵阿兰;武贝;;124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年01期

2 孙蕊芸;余惠平;;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年04期

3 全美洁;戴碧涛;;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诊断[J];儿科药学杂志;2012年08期

4 刘德新;廖宁;;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5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2年03期

5 李克莉;刘大卫;武文娣;许涤沙;涂秋凤;郑敏;丁峥嵘;唐婷婷;韩悦;方兴;王华庆;;2007~2009年中国六个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院病例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年02期

6 庞铭兴;黄晓丽;李秋云;;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2012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小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2004年03期

2 高举,罗春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年02期

3 孙凤兰;疫苗接种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中国小儿血液;2002年04期

4 宋善俊,姚军霞;病毒感染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年03期

5 姚军霞;病毒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及其发生机制[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1年01期

6 钱新宏,张笑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耘博;黄霞;秦伟斐;毛伟;李维;廖红文;;不同类型献血者血液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年S1期

2 何蓉,阮强,刘兰青,吕绳敏,刘庆,吉耀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母乳中人类巨细胞病毒[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许爱红;张娇;;提高痰标本检测阳性率[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年04期

4 徐文胜,张瑞祺,缪晓辉,郝勇,吴文雅;提高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阳性率的策略[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5 张利通;连建谦;刘俐;许振筑;陈丽娜;;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6 徐英;胡伟;;广东省1986~2005年各初筛实验室汇总HIV检测阳性率时间序列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16期

7 刘谋渊;刘岚;赵娇;余红;;动物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检测方法比较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05期

8 汪晓攀;邹运梅;胡斌;;质量控制小组在提高痰标本检测阳性率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2年03期

9 周仲民;罗保红;;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阳性率的分析[J];吉林医学;2013年15期

10 郭秀仪;袁诗雅;王莉;韩泽平;黄国贤;何金花;;12103例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红;毛旖;黄文芳;;ELISA实验加样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吴文雅;徐文胜;郝勇;缪晓辉;;减少引物3’末端错配对聚合酶链反应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本文编号:1139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139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a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