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吡咯差异修饰的纳米材料应用于血清中不同类型标志物检测的传感器研究
本文关键词:聚吡咯差异修饰的纳米材料应用于血清中不同类型标志物检测的传感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壁碳纳米管 聚吡咯 葡萄糖氧化酶 黑接木凝集素 α2 6-唾液酸化聚糖
【摘要】:导电聚合物(conducting polymer)又称导电高分子材料,它是指通过复合或掺杂等手段得到的一类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聚合物。在导电聚合物中,聚吡咯(PPy)由于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成膜性,稳定性和杰出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而电化学传感器相对于传统的分析方法而言,其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无毒环保,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等优势。基于此,本研究根据人血清标志物分子结构的差异,利用导电聚合物聚吡咯为基础设计了两类传感器,一类是根据羧基聚吡咯的功能化表面构建的免疫传感器,另一类是利用合金聚吡咯的电催化活性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原位聚合羧酸吡咯的SAA免疫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本研究选择用离子液(IL)和壳聚糖(Chit)分散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作为电极的基底材料,其不但能够大大提升该传感器的导电性能而且能够解决MWCNTS本身溶解性差、易于团聚的缺点。之后在均匀分散的mwcnts表面采用循环伏安法(cv)原位聚合吡咯,采用cv方式聚合,能够控制ppy在电极表面的聚合厚度同时避免衡电压聚合导致的膜表面粗糙。最后为了成功固定抗体在生物膜表面,我们用衡电压法聚合羧酸吡咯,使其ppy表面功能化带有大量的羧基官能团,根据羧基和氨基的酰氨反应,成功固定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抗体。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sem)表征了ppy修饰在mwcnts表面后的一系列变化,包括修饰了羧基官能团后形貌的改变以及固定了抗体之后的进一步变化。此外,我们还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证明了羧基官能团的成功修饰。本研究通过条件的优化,实现了该免疫传感器的低检测限和高灵敏度。从实验结果来看,在0.001ngml~(-1)到900ngml~(-1)范围内,该免疫传感器线性良好,检测限低至0.3ngml~(-1)(s/n=3)。该工作和市面上主流的saa检测方法elisa结果进行比较,准确度有良好的一致性,但灵敏度和检测范围更好。表明该研究能够为临床工作快速灵敏的检测炎症标志物带来便利。2.基于双金属聚吡咯/葡萄糖氧化酶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血清中唾液酸化聚糖的检测本实验利用吡咯单体的还原特性,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成功还原氯金酸和氯铂酸,制得双金属聚吡咯。该纳米复合膜不仅具备聚吡咯本身优良的导电性和成膜性,并且由于金铂双金属的存在使其具有电催化活性。之后为了增强电化学信号,用葡萄糖氧化酶(gox)代替传统的封闭剂—牛血清蛋白(bsa),在葡萄糖和氧气存在的条件下,GOx能够催化葡萄糖生成葡萄糖醛酸,从而放大电化学信号。在检测靶标方面,我们利用接骨木凝集素(SNA)与α2,6-唾液酸化聚糖的特异性识别,对血清中α2,6-唾液酸化聚糖实现了灵敏检测。整个检测体系在磷酸缓冲盐溶液(PBS)中完成,通过滴加含有葡萄糖和过氧化氢的PBS溶液来定量。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该电化学传感器在0.01 pg mL~(-1)到800 ng mL~(-1)浓度范围内对α2,6-唾液酸化聚糖有较好的线性响应,最低检测限达到0.003 pg mL~(-1)(S/N=3)。该电化学传感器的成功构建,为临床上简便、快捷的检测α2,6-唾液酸化聚糖提供了可能。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6.1;TP2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丁智,张俊峰;聚吡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2年03期
2 王晓冬,顾晓松,张沛云,彭聿平,陈树建,袁春伟;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聚吡咯膜植入试验[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3 李春光,崔刚,金惠子,,林胜杰;5-羟色胺在聚吡咯膜电极上氧化还原机理的研究[J];延边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4 杨水晶;张庆武;余新光;周岩;石军威;张军;顾思奇;;聚吡咯对PC-12细胞轴突生长情况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年09期
5 吴坚,姚健,朱顺星,胡文,陈树建,袁春伟,王晓冬;聚吡咯的安全性研究[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王晓冬,陈树建,顾晓松,张沛云,袁春伟;聚吡咯和背根神经节及游离细胞联合培养形态学观察[J];解剖学杂志;2001年01期
7 周岩;余新光;张庆武;杨水晶;李冰茹;张宜虎;;聚吡咯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2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晓艳;宋根萍;郭荣;;自身模板法合成聚吡咯空心球[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宋根萍;郭荣;;微乳液中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安颢瑗;王立新;任丽;;聚吡咯的化学氧化合成与导电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陈鹏磊;高鹏;刘鸣华;;交叉排列纳米带阵列的构筑及其在聚吡咯纳米图案构筑上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5 肖红梅;朱路平;付绍云;;三维规整排列聚吡咯空心球的制备及其电性能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6 闫长领;刘t
本文编号:1264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26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