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健康人外周血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

发布时间:2018-01-04 21:36

  本文关键词:健康人外周血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 出处:《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酶联免疫斑点法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 白念珠菌


【摘要】:目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临床致死率较高,文中旨在研究白念珠菌免疫优势抗原1,6-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的细胞免疫应答类型,以评估其在侵袭性念珠菌病中是否具有保护性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建立检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念珠菌Fba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与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用白念珠菌重组抗原Fba为刺激物,检测26名健康人外周血PBMC中分泌IFN-γ、IL-4和IL-17A的阳性斑点形成细胞(SFC)频数。结果 Fba刺激后,26名健康人分泌IFN-γ、IL-4和IL-17A的频数分别为23.00(9.75,42.50)个、0(0,0.25)个和1.5(0.75,8.25)个,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IL-4和IL-17A的应答率分别为100%(26/26)、15.38%(4/26)和76.92%(20/26),IFN-γ和IL-17A的应答率显著高于IL-4应答率(P0.01)。其中Fba刺激后产生强IFN-γ应答(SFC≥20)者占57.69%(15/26),而产生IL-17A强应答者1人,无人产生强IL-4应答。健康受试者PBMC应答同时产生Th1和Th17型应答者占65.38%(17/26);其中19.23%(5/26)的受试对象仅产生Th1型细胞免疫应答,无受试对象单独产生Th2型细胞免疫应答。结论白念珠菌特异性抗原Fba诱导的T细胞免疫以Th1型和Th17型为主,提示该抗原将产生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成为理想疫苗的潜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type of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of Candida albicans immune dominant antigen 1 ~ (6) fructose diphosphate aldolase (Fba). To evaluate the protective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in invasive candidiasis. Methods PBMCs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rom healthy individuals were established. Medium Candida albicans Fba antigen-specific T lymphocytes secreted interferon 纬 (IFN- 纬). The enzyme linked immunoblot assay (Elisa) of interleukin-4 (IL-4) and interleukin-17A (IL-17A). The recombinant antigen Fba of Candida albicans was used as a stimulant. The frequency of IFN- 纬 IL-4 and IL-17A positive spot forming cells (SFCs) secre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PBMC of 26 healthy people was determined. Results after Fba stimulation, the frequency of IFN- 纬 IL-4 and IL-17A positive spot forming cells was detected. The frequency of IFN- 纬 IL-4 and IL-17A secreted from 26 healthy people were 23.00 ~ 9.75 ~ 42.50) 0.25) and 1.5 ~ 0.75 respectively. The response rates of IL-4 and IL-17A were 100 / 26 / 26 respectively. 15.38 (4 / 26) and 76.92 (20 / 26). The response rates of IFN- 纬 and IL-17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IL-4 (P 0.01). 15 / 26. One person produced strong IL-17A response, none produced strong IL-4 response. In healthy subjects, both Th1 and Th17 type of PBMC response were found to be 65.38% or 17 / 26%. Of these, 19.23% of the subjects had only Th1 typ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Conclusion the T cell immunity induced by Candida albicans specific antigen Fba was mainly Th1 type and Th17 typ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ntigen will produce protective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an ideal vaccine.
【作者单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临床检验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2536) 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15MS125)
【分类号】:R446.6;R519
【正文快照】: 0引言白念珠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可定植于人体皮肤表面、消化道、呼吸道和女性阴道黏膜。在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或正常生理屏障被破坏后,可引起危及生命的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asis,IC)。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的流行、临床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以及侵入性临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史利宁;胡毓安;廖红;韩雪;韩丹丹;李晓军;李芳秋;;健康人外周血烟曲霉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与结果评价[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12期

2 胡毓安;史利宁;李芳秋;李伟;马春芳;年娜;;白色念珠菌烯醇化酶免疫磁珠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06期

3 李芳秋;;重新认识特异性抗体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04期

4 陆静芬;李芳秋;史利宁;王颖;;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重组蛋白的制备及鉴定[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毓安;王静瑜;商秀娟;李伟;周妍;陆静芬;李芳秋;史利宁;;健康人外周血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年06期

2 孟凡鑫;;白色念珠菌引起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检验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年02期

3 商秀娟;陈笑;李芳秋;胡毓安;史利宁;刘倩;;念珠菌定植引发侵袭性感染早期优势抗原的体液免疫回忆应答[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年01期

4 赖翼;夏超亚;周宏;吴秀银;樊苗;郭慧杰;莫春芬;邹强;刘阳;罗兴燕;;苯并噻唑衍生物BD960抗T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年02期

5 史利宁;陈勇;胡毓安;盛福梅;李晓军;李芳秋;;烟曲霉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5年09期

6 张迪;牛雷;楼小伟;杨瑞宁;;白念珠菌烯醇化酶IgG抗体在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中的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2015年03期

7 奚海燕;王颖;黄梅;李玲慧;范明;邵海枫;王卫萍;李晓军;;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在快速鉴定临床酵母菌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04期

8 邓琳;黄苏扬;孔庆涛;李宗辉;桑红;;念珠菌与黑色素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03期

9 史利宁;胡毓安;廖红;韩雪;韩丹丹;李晓军;李芳秋;;健康人外周血烟曲霉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检测与结果评价[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12期

10 胡毓安;史利宁;李芳秋;李伟;马春芳;年娜;;白色念珠菌烯醇化酶免疫磁珠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毓安;史利宁;李芳秋;年娜;马春芳;孔小祥;;用免疫磁珠法检测抗白念珠菌烯醇化酶抗体[J];临床检验杂志;2013年12期

2 马春芳;陆静芬;孔倩倩;韩丹丹;廖红;李芳秋;;念珠菌优势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诊断价值评估[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1期

3 胡毓安;李芳秋;马春芳;年娜;;白念珠菌烯醇化酶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临床检验杂志;2013年08期

4 卢鑫;孙文逵;吴晓东;苏欣;施毅;张秀伟;;气管插管法建立免疫抑制小鼠侵袭性肺曲霉病模型[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04期

5 李芳秋;;重新认识特异性抗体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04期

6 史利宁;邵世和;李芳秋;孔小祥;王仕钦;陆静芬;黄梅;邵海枫;;烟曲霉硫氧还蛋白还原酶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8期

7 王仕钦;李芳秋;史利宁;孔小祥;陆静芬;;白念珠菌烯醇化酶N端肽段ENO1-319P的原核表达和鉴定[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6期

8 孔小祥;李芳秋;王仕钦;史利宁;邵海枫;王卫萍;;抗烯醇化酶抗体检测对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6期

9 陆静芬;李芳秋;史利宁;王颖;;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重组蛋白的制备及鉴定[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5期

10 余楠;车小燕;;免疫磁珠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为国;黄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2 庞传超,黄冰玉,崔绍山,李守柔;兼并复合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念珠菌和其它念珠菌[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5期

3 冯文莉;王艳青;奚志琴;杨静;张润梅;冀英;吴媛;贾晓强;;非白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7期

4 谭宏月;陈丽华;皇幼明;钟彬;顾军;温海;;白念珠菌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年06期

5 侯幼红,王正文,王立新;白念珠菌致病方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0年05期

6 张育华;;白念珠菌与临床[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赵敬军;;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2期

8 牛云彤,李少平;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1期

9 王鲁,刁庆春,蒋戈,刘荣卿,钟白玉;白念珠菌保护性单抗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10 王英;白念珠菌粘附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冬云;谭升顺;马慧群;马韵琴;陈庆秀;;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满旭;王惠平;;白念珠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黄广华;;白念珠菌有性生殖、形态发生及毒性的进化[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慧;徐宁;喻其林;程欣欣;邢来君;李明春;;钙细胞存活途径与白念珠菌的致病性[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阎澜;李妙海;曹永兵;高平挥;王彦;姜远英;;白念珠菌耐药新蛋白——交替氧化酶[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郭仁勇;;白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强基因1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环境对白念珠菌生存及代谢的影响[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曾跃斌;;白念珠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在抗真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周万青;沈瀚;张之烽;张葵;;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景伟芳;王惠平;;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国虹 雨净;微生物的是是非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搏;白念珠菌甘露多糖疫苗评价及白念珠菌侵入人内皮和上皮细胞动态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贾淑琳;香莲方对耐药白念珠菌外排泵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高盈;口腔和阴道黏膜上皮细胞与白念珠菌相互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比较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徐大勇;白念珠菌质膜蛋白CaRch1对细胞质内钙离子稳态和耐药调控功能的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5 胡志德;miR-146a在白念珠菌引发的固有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6 刘泽虎;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7 唐宁枫;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8 王平;阴道念珠菌菌种及香莲方逆转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许懿;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李彩霞;阴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相关白念珠菌基因多态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艳红;HSP90抑制剂对白念珠菌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23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段志敏;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固有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徐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白念珠菌抗菌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严园园;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作用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潘彦卫;白念珠菌Sap与伊曲康唑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吕亚萍;白念珠菌ERG4基因突变/高表达与唑类药物耐药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晴;VVC患者临床分离白念珠菌锌簇转录因子Cap1、Mrr1对外排泵基因MDR1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牛理达;线粒体呼吸链相关基因在不同碳源条件下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9 曹雪姣;法尼醇对白念珠菌cAMP-PKA信号通路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杨宇;基于代谢组学的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80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380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f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