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抢救法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效果
本文选题:定位抢救法 切入点:急诊 出处:《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年03期
【摘要】:目的探讨定位抢救法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黄山市某医院急诊科于2015年1-6月急诊危重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护士定位抢救法(观察组)和常规模式抢救(对照组)方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以及医师和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31.82±7.63)min明显缩短,抢救成功率(96.25%)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4,P0.05;x~2=6.94,P=0.008)。观察组医师及患者家属对护士满意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x~2=4.783,P=0.029)。结论急救护理工作中定位抢救法,使医护人员的人力配置与整个急救流程均得到最合理优化,急救措施得到快速果断实施,争取了生命抢救的"黄金时间",提高了抢救时效,增加了医师和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ositioning rescue method in emergency emergency patients.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 emergency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a hospital in Huangshan City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nurse orientation rescu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routine mode rescue (control group).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 and rescue success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s well as the satisfaction of doctors, patients and family members to nurses.Result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 (31.82 卤7.63)min) and the successful rate of rescue (96.2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 scores of nurses'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Conclusion the location rescue method in the first aid nursing work makes the manpower allocation and the whole emergency flow of the medical and nursing personnel get the most reasonable optimization, the first aid measures are carried out quickly and decisively, the "golden time" of the life rescue is obtained, and the time limit of rescue is improved.Increased physician and patient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with the nurse's job.
【作者单位】: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分类号】:R4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巴桑;读“急诊科现状及展望初探”有感[J];西藏医药杂志;2001年S1期
2 张兆成,王杰;谈中小医院急诊科建设[J];南京部队医药;2002年01期
3 王晓兰;浅谈急诊科护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6期
4 熊纷莲,刘瑛;集体排班在急诊科护理排班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研究;2004年21期
5 ;本刊“急诊急救”栏目征稿启事[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06期
6 张志华;;浅谈急诊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年01期
7 ;本刊“急诊急救”栏目征稿启事[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09期
8 本刊编辑部;;本刊“急诊急救”栏目征稿启事[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17期
9 本刊编辑部;;本刊“急诊急救”栏目征稿启事[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15期
10 本刊编辑部;;本刊“急诊急救”栏目征稿启事[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奇效;;急诊科模式的探讨(摘要)[A];第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2 于传秀;赵伟;;医院为急诊科建设开通绿色通道的感悟[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李彩玲;王彩琴;张永琴;;探讨急诊护患关系的风险及对策[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劲松;刘强晖;;江苏省三级医院急诊科现状调查分析[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张英姿;;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玲;;急诊科医护人员要加强综合抗感染理念[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六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9年
7 徐腾达;;急诊科拥挤度评估及其干预策略[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创刊一周年庆典《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福;;关于急诊科建设的探讨(摘要)[A];第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9 蒋瑞英;郑明山;;对急诊科体制的初步探讨(摘要)[A];第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10 谭秀莲;黄子能;黄秀琼;;急诊科处理医疗欠帐的做法与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柯文;“急诊科女超人”为何“逃离”[N];上海科技报;2013年
2 记者 李亚红 郭沛然;“女超人”为何离开“协和急诊科”[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3 民盟河南省委员会;加强医院急诊科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汪言安;急诊科管理:协调之惑[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彭鑫;四路并进发展急诊科[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姚常房;急诊科建设“各自为政”几时休[N];健康报;2012年
7 Emily;急诊不达标,皆因床位不足?[N];医药经济报;2007年
8 通讯员 赵展兴;加强门急诊力量方便病人就医[N];东方城乡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刘志勇 通讯员 孙进军;急诊科不再孤军奋战[N];健康报;2011年
10 汪波;新加坡医院急诊科管理模式(一)[N];保健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腾达;急诊科拥挤现象系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旭;包干制模式在批量伤员急诊救治中的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2 李美玲;急诊科的性能评估和能力规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许树云;四川省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人力资源配置[D];四川大学;2003年
4 丁华;以效率为核心的综合医院急诊科建筑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管愉;昆山市救护车出车次数、医院急诊人次与每日气温变化的关联性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30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730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