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亚抑菌浓度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13 01:27

  本文选题:庆大霉素 + 压抑菌浓度 ; 参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年26期


【摘要】: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庆大霉素(GEN)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浮游菌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PAO1对GEN的敏感性。采用96孔板比浊法检测亚抑菌浓度GEN对PAO1浮游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亚抑菌浓度GEN对PAO1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采用化学反应比色法测定亚抑菌浓度GEN对PAO1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GEN对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μg/ml;而当GEN浓度≤0.250μg/ml时,不影响PAO1浮游菌的增殖;当GEN为0.125μg/ml时,能促进PAO1生物膜的形成(P0.05),且在一定范围内(0.125~0.250μg/ml)随着GEN浓度增高,其促进生物膜形成的能力越强;0.125和0.250μg/ml GEN能促进群体密度信号系统相关基因las I、las R、rhl I、rhl R、pqs C、pqs D和毒力因子青脓素、弹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表达(P0.05),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亚抑菌浓度GEN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PAO1生物膜的形成,并进一步促进群体密度信号系统相关基因和毒力因子的表达。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entamicin on phytoplankton and biofilm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1). Methods the sensitivity of PAO1 to Gen was detected by broth dilution method. The effect of sub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Gen on the growth of PAO1 phytoplankton was detected by 96 well plate turbidimetry, and the effect of sub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Gen on the formation of PAO1 biofilm was detected by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The effect of sub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Gen on the expression of PAO1 virulence factor was determined by chemical reaction colorimetry. Results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Gen on PAO1 was 2 渭 g / ml, but when Gen concentration was less than 0.250 渭 g/ml, it did not affect the proliferation of PAO1, when Gen was 0.125 渭 g/ml, it coul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AO1 biofilm (P0.05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Gen was 0.1250.250 渭 g / ml. The stronger its ability to promote biofilm formation, the more 0.125 and 0.250 渭 g/ml Gen could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signaling system related gene (las) and the expression of virulence factor cypus, elastase and alkaline protease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Conclusion Gen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AO1 biofilm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and virulence factors related to population density signaling system.
【作者单位】: 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检验科;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忠强;46例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2000年02期

2 林晓 ,陈美云 ,林其昌 ,陈公平;222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10期

3 王炳华;王炳云;;10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6期

4 黄志强;李丽君;卢娟;;肺结核病合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09期

5 封尊玉;;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策略[J];海南医学;2010年21期

6 刘萍;张志伦;倪丹妮;吴杰红;;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23期

7 吴丽娟,熊尔阳,邓光贵;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6年06期

8 周铁丽,曹建明;一种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新方法[J];陕西医学检验;1997年04期

9 朱小平;78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的初步探讨[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年05期

10 张文英;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调查[J];华夏医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莉;许媛;黄义山;蔡燕;唐中;杨明辉;廖涛;;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周明明;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彭定辉;;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朱丹;李欣;;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分析[A];2005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洪波;贡联兵;;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药敏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徐海茹;田彬;岳娜;胡志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结果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书平;姜梅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7 李春梅;钟晓祝;;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监测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熊娟;梁丽红;;尿液中分离出产红脓素的铜绿假单胞菌[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丁艳苓;陈亚红;姚婉贞;宁永忠;;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瑞琴;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蔡双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耐药变迁及差异蛋白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戴晓天;pH值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4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7 季京淑;铜绿假单胞菌MLST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廖如燕;广东地区三种医院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戚丽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性及其与生物膜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苏敏;光动力疗法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蔡东波;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检测与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鸿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和耐药株相关基因型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4 程新;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与耐亚胺培南菌株基因型检测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6年

5 张伟;烧伤患者分泌物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6 李琬琛;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基因调控及药物对其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7 CHANDA WARREN;亚麻酸联合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效应的群体感应系统机制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8 周小青;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及基因同源性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9 卞婷婷;2013-2015年安徽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10 贾曦;保定市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以及耐亚胺培南菌株基因型检测[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012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012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0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