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基于多柔比星化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
【图文】:
左室心尖长轴切面示意图
左室节段划分模式图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3.1;R540.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向阳;李玲;周建平;;聚合胶束载药多柔比星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01期
2 贾中服;;国内防护多柔比星心脏毒性的中药研究现状[J];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24期
3 王蕾;;跑台干预对多柔比星抗肿瘤效果和心毒性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年05期
4 苏钰雯;杜军保;;多柔比星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年01期
5 王霞,魏大鹏,蔡美英,李喜荣,刘晓波;载多柔比星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粒和两种免疫毫微粒的体内外靶向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年11期
6 秦燕;张文华;;参芪健心汤治疗多柔比星致心脏毒性40例[J];中医研究;2009年09期
7 刘新福;张辉;尹婵;贺小平;杨华;孙建群;蒋东育;;芦荟凝胶促进多柔比星外渗性损伤修复及其机制的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年12期
8 陶若琳;任丛丛;吴春暖;王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紫杉醇对多柔比星在小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19年11期
9 孙习鹏;万丽丽;郭澄;;多柔比星心脏毒性保护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0年06期
10 施淑萍;杨开岩;金超慧;;多柔比星致静脉炎避免引发医疗纠纷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罗;林能明;;多柔比星药动学研究进展[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蒋慧芳;娄引军;麦文渊;金洁;;多柔比星脂质体在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首次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3 孙巧枝;陈长英;李爱敏;;康复新对多柔比星渗漏性损伤防治的实验研究[A];“河南省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及新技术交流”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4 宁华英;沈卫;;鲤鱼汤对多柔比星肾病模型鼠的保护作用[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C];2013年
5 孙巧枝;;康复新对多柔比星渗漏性损伤效果的实验研究[A];2012年“河南省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及新技术交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张敏;李武平;付菊芳;何华;;几丁糖及二甲亚砜对多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大鼠创面组织的VEGF影响的观察[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周婷;徐峰;;氟西汀逆转乳腺癌化疗药物多药耐药[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8 郭茜;郭家彬;袁海涛;赵君;彭双清;;线粒体功能调节在环维黄杨星D抗多柔比星心脏毒性中的作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9 范云;林能明;方罗;罗吕宏;黄志煜;余海峰;;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10 袁海涛;郭家彬;张廷芬;侯明月;赵君;LI Jin;Paul CaRMICHAEL;彭双清;;PGC-1α在多柔比星心肌细胞线粒体毒性中的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雷光宇 吴惠芳;“楷莱”召回 国产多柔比星脂质商机凸显[N];医药经济报;2012年
2 马长国;Caelyx与多柔比星相比的优点[N];医药导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伟;hSIR2/SIRT1降低蒽环类抗肿瘤药多柔比星的心脏毒性[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陈婷;三阳血傣对多柔比星诱导的骨髓及心肌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
3 郭咸希;多柔比星阳离子脂质体的研制及其抗肿瘤活性、生物安全性、肿瘤新生血管靶向性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4 徐aF;ARK5在肝细胞肝癌对多柔比星耐药性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顾锡冬;miRNA在乳腺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初探[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梁超;FOXO3a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细胞增殖、转化及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彭钊;新型热敏磁性阳离子载药系统共传递多柔比星及SATB1-shRNA靶向治疗胃癌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中洲;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基于多柔比星化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D];郑州大学;2019年
2 张如月;外泌体介导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耐药性的作用及机制[D];郑州大学;2019年
3 孙静;多柔比星对乳腺癌细胞HER2等表达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4 张慧;多柔比星硫酸软骨素—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自组装纳米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5 李絮;药物转运体MDR1和MDR3在乳腺癌多柔比星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以及姜黄素的逆转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6 李天傲;多柔比星—五味子乙素共载脂质体克服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朱晓峰;脂质体多柔比星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安全性评估[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杨一鸣;氧化石墨烯装载多柔比星抗乳腺癌活性的实验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7年
9 张东明;多柔比星前体药STL的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胡萍萍;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基因在人耐多柔比星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中的表达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31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3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