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MRI技术对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皮肌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20-04-18 22:12
【摘要】:目的:探讨T2 mapping和rs-EPI在皮肌炎患者受累肌群的价值。材料及方法:本研究纳入9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28例皮肌炎患者作实验组,采用国际肌炎评估和临床研究组(international myositis assessment and clinical studies,IMACS)制定的诊断标准。对37例参与者分别行T2 mapping和rs-EPI评估,28例皮肌炎患者受累肌群的炎性水肿行Stramare分级,脂肪沉积行Mercuri分级,评价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单因素ANOVA及Spearman相关性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2及ADC值在水肿组、非水肿组及对照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水肿组的T2值高于非水肿组,非水肿组又高于对照组(P0.05),水肿组和非水肿组的ADC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水肿组和非水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2值在0-7分的受累肌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DC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2值与血清CK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ADC值与血清CK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2mapping和DWI能客观评价皮肌炎患者受累肌群的病变程度,相比DWI序列而言,T2mapping序列不仅能反映受累肌群的炎性活动,还能准确的反映慢性炎症,包括脂肪沉积及肌纤维坏死。目的:利用T2mapping和IVIM-DIW对DM、NAM、MD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材料及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34例DM,14例NAM和13例MD,诊断标准为IMACS,对所有患者双侧大腿11块肌群行T2mapping和IVI-DWI扫描,利用ANOVA比较DM、NAM、MD组患者双侧大腿肌群的T2值及IVIM相关参数(ADC、D、f及D*)之间的差异,分析并比较各参数在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肌病的效能,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DM、NAM及MD大腿肌群的T2均值具有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05),MD大腿肌群的T2均值明显高于DM和NAM(P0.05),但DM与NAM受累肌群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VIM-DWI的参数ADC、D和f在这三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D*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参数ADC和D对于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DM和NAM)和MD的效能较好(敏感性分别为0.706和0.775;特异性分别为0.696和0.643)。结论:T2mapping和IVIM-DWI能鉴别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DM和NAM)与MD,相比较T2mapping,其中IVIM-DWI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效能。目的:评价MR的IVIM-DWI和DKI模型在DM患者大腿肌群的应用价值。材料及方法:本研究纳入1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29例DM患者作实验组,采用国际肌炎评估和临床研究组(IMACS)制定的诊断标准。对39例参与者双侧大腿肌群行常规MRI、IVIM-DWI和DKI扫描,采用ANOVA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IVIM模型参数ADC、D、f、D*及DKI参数MD和MK在水肿组、非水肿组及对照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水肿组的ADC值高于非水肿组和对照组,非水肿组和对照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水肿组的D值高于非水肿组,正常对照组又高于非水肿组(P0.05),非水肿组的f值明显高于水肿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D*值明显高于水肿组和非水肿组(P0.05),水肿组的MD值均高于非水肿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非水肿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MK,水肿组明显低于非水肿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MR的IVIM-DWI和DKI模型能从不同角度无创性客观反映DM患者受累肌群的病理改变特征。
【图文】:
分对大腿肌群的 T2 值和 ADC 值进行比较,总得分为 7 的 T2 值为(80.50±18.37)msec,ADC 值为 1.69±0.20 (x10-3mm2/S),得分为 6 的 T2 值为(75.54±20.21)msec,ADC 值为 1.77±0.24(x10-3mm2/S),得分为 5 的 T2 值为(64.92±18.70)msec,ADC 值为 1.77±0.18(x10-3mm2/S),得分为 4 的 T2 值为(56.12±14.05)msec,ADC 值为 1.78±0.21(x10-3mm2/S),得分为 3 的 T2 值(50.91±12.66)msec,ADC 值为 1.77±0.20(x10-3mm2/S),得分为 2 的 T2 值为(50.41±14.34)msec,ADC 值为 1.76±0.19(x10-3mm2/S),得分为 1 的 T2 值为(49.17±9.52)msec,ADC 值为 1.75±0.17(x10-3mm2/S),得分为 0 的 T2 值为(42.83±5.25)msec,ADC 值为 1.79±0.17(x10-3mm2/S),单因素 ANOVA 检验,病变肌肉的 T2值在这 8 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对各组进行 Student-Newman-Keuls 检验,6 7得分组明显高于 5 得分组(P<0.05),,前 3 组又明显高于得分分别为 1 2 3 4组(P<0.05),且均高于得分为 0 组(P<0.05)(图 3),但这 8 组的 ADC 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图 3 图 4
分对大腿肌群的 T2 值和 ADC 值进行比较,总得分为 7 的 T2 值为(80.50±18.37)msec,ADC 值为 1.69±0.20 (x10-3mm2/S),得分为 6 的 T2 值为(75.54±20.21)msec,ADC 值为 1.77±0.24(x10-3mm2/S),得分为 5 的 T2 值为(64.92±18.70)msec,ADC 值为 1.77±0.18(x10-3mm2/S),得分为 4 的 T2 值为(56.12±14.05)msec,ADC 值为 1.78±0.21(x10-3mm2/S),得分为 3 的 T2 值(50.91±12.66)msec,ADC 值为 1.77±0.20(x10-3mm2/S),得分为 2 的 T2 值为(50.41±14.34)msec,ADC 值为 1.76±0.19(x10-3mm2/S),得分为 1 的 T2 值为(49.17±9.52)msec,ADC 值为 1.75±0.17(x10-3mm2/S),得分为 0 的 T2 值为(42.83±5.25)msec,ADC 值为 1.79±0.17(x10-3mm2/S),单因素 ANOVA 检验,病变肌肉的 T2值在这 8 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对各组进行 Student-Newman-Keuls 检验,6 7得分组明显高于 5 得分组(P<0.05),前 3 组又明显高于得分分别为 1 2 3 4组(P<0.05),且均高于得分为 0 组(P<0.05)(图 3),但这 8 组的 ADC 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图 3 图 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445.2;R593.26
本文编号:2632592
【图文】:
分对大腿肌群的 T2 值和 ADC 值进行比较,总得分为 7 的 T2 值为(80.50±18.37)msec,ADC 值为 1.69±0.20 (x10-3mm2/S),得分为 6 的 T2 值为(75.54±20.21)msec,ADC 值为 1.77±0.24(x10-3mm2/S),得分为 5 的 T2 值为(64.92±18.70)msec,ADC 值为 1.77±0.18(x10-3mm2/S),得分为 4 的 T2 值为(56.12±14.05)msec,ADC 值为 1.78±0.21(x10-3mm2/S),得分为 3 的 T2 值(50.91±12.66)msec,ADC 值为 1.77±0.20(x10-3mm2/S),得分为 2 的 T2 值为(50.41±14.34)msec,ADC 值为 1.76±0.19(x10-3mm2/S),得分为 1 的 T2 值为(49.17±9.52)msec,ADC 值为 1.75±0.17(x10-3mm2/S),得分为 0 的 T2 值为(42.83±5.25)msec,ADC 值为 1.79±0.17(x10-3mm2/S),单因素 ANOVA 检验,病变肌肉的 T2值在这 8 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对各组进行 Student-Newman-Keuls 检验,6 7得分组明显高于 5 得分组(P<0.05),,前 3 组又明显高于得分分别为 1 2 3 4组(P<0.05),且均高于得分为 0 组(P<0.05)(图 3),但这 8 组的 ADC 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图 3 图 4
分对大腿肌群的 T2 值和 ADC 值进行比较,总得分为 7 的 T2 值为(80.50±18.37)msec,ADC 值为 1.69±0.20 (x10-3mm2/S),得分为 6 的 T2 值为(75.54±20.21)msec,ADC 值为 1.77±0.24(x10-3mm2/S),得分为 5 的 T2 值为(64.92±18.70)msec,ADC 值为 1.77±0.18(x10-3mm2/S),得分为 4 的 T2 值为(56.12±14.05)msec,ADC 值为 1.78±0.21(x10-3mm2/S),得分为 3 的 T2 值(50.91±12.66)msec,ADC 值为 1.77±0.20(x10-3mm2/S),得分为 2 的 T2 值为(50.41±14.34)msec,ADC 值为 1.76±0.19(x10-3mm2/S),得分为 1 的 T2 值为(49.17±9.52)msec,ADC 值为 1.75±0.17(x10-3mm2/S),得分为 0 的 T2 值为(42.83±5.25)msec,ADC 值为 1.79±0.17(x10-3mm2/S),单因素 ANOVA 检验,病变肌肉的 T2值在这 8 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对各组进行 Student-Newman-Keuls 检验,6 7得分组明显高于 5 得分组(P<0.05),前 3 组又明显高于得分分别为 1 2 3 4组(P<0.05),且均高于得分为 0 组(P<0.05)(图 3),但这 8 组的 ADC 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图 3 图 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445.2;R593.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岑筱敏;蔡娅菲;马玲;谢其冰;尹耕;左川;;特发性炎性肌病4种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5期
2 焉传祝;;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免疫病理及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632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3259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