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1.研究某三甲医院内粘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2.探索其在院内分子流行病学特征;3.分析耐药菌临床特征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4.以期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和预防、控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2017年1月至9月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物中无重复患者的粘质沙雷菌株标本;2.运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进行细菌鉴定并检测各类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3.采用改良Hodge试验(MHT)从表型方面进行检测碳青霉烯酶的产生;4.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类基因SME-1、VIM-2、IMP-1、OXA-23、OXA-48、NDM-1、KPC-2及超广谱酶类基因TEM、SHV、GES、CTX-M-1、CTX-M-2、CTX-M-9;5.以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ERIC-PCR)分析所有耐药菌株同源性;6.将收集的临床分离物分为粘质沙雷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组(包括耐药和中介)和粘质沙雷菌碳青霉烯类敏感组,提取患者电子病历资料中有效信息,采用χ~2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7.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危险单因素进行二项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剔除重复患者粘质沙雷菌株标本,最终筛选获得粘质沙雷菌碳青霉烯耐药株30株和敏感株15株,标本主要来自于重症医学科和脑外科,以深部痰标本居多。2.粘质沙雷耐药菌株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100%敏感,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曲松呈高度耐药。3.MHT试验显示22株耐药菌表现为碳青霉烯酶表型阳性,8株表现为阴性。4.PCR扩增检测出21株细菌含有CTX-M-14、14株含有KPC-2、6株含有TEM、1株含有NDM-1、1株含有SHV基因,并出现了一株细菌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情况,但仍有7株耐药菌未检出任何碳青霉烯酶和超广谱酶耐药基因。5.PFGE多次实验未做出满意的试验结果,原因待查。ERIC-PCR分析得出30株耐药菌中最多有14株为同一型别,另外为各自的型别。6.临床病历资料经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得出人工气道、抗生素使用(≥7天)、抗生素联合使用、混合感染、住院时长(≥14天)这五个危险因素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7.将P值0.05的五个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得出实施人工气道[比值比(OR值)为9.765,95%可信区间(95.0%C.I.)为1.335-71.436)]和混合感染(OR值为8.206,95.0%C.I为1.103-61.037)是碳青霉烯类耐药粘质沙雷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1.目前该三甲医院内粘质沙雷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耐药基因以KPC-2碳青霉烯酶和CTX-M-14超广谱酶为主。2.30株耐药株中最多有14株为同一型别,可能由院内耐药质粒水平传播感染引起,需要院感、检验科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防范。3.实施人工气道和混合感染作为碳青霉烯类耐药粘质沙雷的临床危独立险因素,应当引起临床的重视,加强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手卫生及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粘质沙雷菌的感染率、病死率,防止耐药菌在院内广泛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44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伟军;;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肺炎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年11期
2 黄中海;王中新;周强;刘周;黄升海;;碳青霉烯类耐药粘质沙雷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3 陈娇;吴秀珍;刘康;胡雪飞;陈开森;张黎明;陈贺;;江西地区鲍曼不动杆菌NDM-1及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年02期
4 赵慧铮;师志云;李刚;赵梅;周晓燕;董辉;贾伟;;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分析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年03期
5 侯沪;李爱敏;唐曙明;;165株黏质沙雷菌耐碳青霉烯类基因检测与克隆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年21期
6 黄勋;邓子德;倪语星;邓敏;胡必杰;李六亿;李家斌;周伯平;王选锭;宗志勇;刘正印;任南;李卫光;邹明祥;徐修礼;周建英;侯铁英;鲜于舒铭;胡成平;艾宇航;王玉宝;秦秉玉;刘进;吴佳玉;郑波;孙树梅;赵鸣雁;吴安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年01期
7 张芳芳;王晓丽;瞿洪平;倪语星;孙景勇;;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主要类型和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年06期
8 杨莉;张红岩;;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年03期
9 章娜;韩海红;庄海英;姚燕萍;刘燕妙;郑汉阳;张学林;;多发胸部外伤合并多重耐药菌株混合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05期
10 孟艳平;朱建州;曹兴华;张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曙俊;ICU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性肺炎临床危险因素探讨及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2 石苗苗;烧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和大肠埃希菌相关耐药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蒯守刚;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
本文编号:
2639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3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