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主客体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0 08:41
【摘要】:目的·:依据心血管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整体模型以及主客体互倚模型,探讨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生活质量(包括躯体维度和心理维度)的主客体效应,为从二元水平制订干预策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在山东省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方便抽取269对住院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资料收集采用简明生活质量问卷、疲劳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Herth希望指数量表、自尊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以及自行设计的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的一般资料问卷。数据整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和HLM 6.08进行分析。结果:1.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和心理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50.00±8.16和49.99±9.45;家庭照护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和心理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49.99±9.88和50.00±10.04。慢性心衰患者和家庭照护者的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和心理维度平均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一般资料特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1)慢性心衰患者的年龄与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呈负相关,不工作、心功能分级较高、病程≥6个月、心衰住院次数≥3次的患者的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得分较低;慢性心衰患者的体质指数与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呈正相关,心功能Ⅳ级、病程≥6个月、心衰住院次数≥3次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得分较低。(2)家庭照护者的年龄、体质指数与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呈负相关,女性、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退休/自由职业/其他、人均月收入1000元、与患者是配偶关系、总照顾时间≥6个月的家庭照护者的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得分较低;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家庭照护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得分较低。3.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与生活质量的关系(1)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和心理维度得分与家庭照护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和心理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133,P0.05;r=0.160,P0.01)。慢性心衰患者希望得分、自尊得分、家庭关怀度得分与家庭照护者希望得分、自尊得分、家庭关怀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315,r=0.318,r=0.436,均P0.01)。(2)62.1%的慢性心衰患者和33.1%的家庭照护者存在疲劳症状,61.7%的慢性心衰患者和29.7%的家庭照护者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存在疲劳症状、睡眠质量问题的慢性心衰患者及家庭照护者的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和心理维度得分均低于无疲劳症状、无睡眠质量问题的患者和照护者(均P0.01)。(3)慢性心衰患者的希望(r=0.290,P0.01;r=0.442,P0.01)、自尊(r=0.178,P0O.01;r=0.392,P0.01)、家庭关怀度(r=0.146,P0.05;r=0.177,P0.01)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和心理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家庭照护者的自尊(r=0.184,P0.01;r=0.351,P0.01)、家庭关怀度(r=0.179,P0.01;r=0.197,P0.01)得分与照护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和心理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家庭照护者的希望(r=0.423,P0.01)得分与照护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得分呈正相关。(4)慢性心衰患者的希望(r=0.167,P0.01)、自尊(r=0.121,P0.05)得分与照护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家庭照护者的希望(r=0.269,P0.01)、自尊(r=0.200,P0.01)、家庭关怀度(r=0.121,P0.05)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4.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生活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1)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的相关因素为不工作、心功能分级为Ⅱ级、Ⅲ级、Ⅳ级、睡眠质量和希望,共解释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22.1%的变异;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的相关因素为体质指数、疲劳、希望和自尊,共解释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34.4%的变异。(2)家庭照护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的相关因素为年龄、职业状况为退休/自由职业/其他、体质指数、疲劳和睡眠质量,共解释家庭照护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25.5%的变异;家庭照护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的相关因素为疲劳、睡眠质量和希望,共解释家庭照护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25.8%的变异。5.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主客体效应分析(1)慢性心衰患者的疲劳仅对患者自身生活质量躯体维度(B=-6.625,P0.01)和心理维度(B=-12.288,P0.01)存在主体效应,家庭照护者的疲劳仅对照护者自身生活质量躯体维度(B=-12.601,P0.01)和心理维度(B=-10.278,P0.01)存在主体效应。(2)慢性心衰患者的睡眠质量不仅对患者自身生活质量躯体维度(B=-7.144,P0.01)和心理维度(B=-5.125,P0.01)存在主体效应,还对照护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存在客体效应(B=-2.936,P0.05)。家庭照护者的睡眠质量仅对照护者自身生活质量躯体维度(B=-7.250,P0.01)和心理维度(B=-6.384,P0.01)存在主体效应。(3)慢性心衰患者的希望仅对患者自身生活质量躯体维度(B=1.098,P0.01)和心理维度(B=1.154,P0.01)存在主体效应。家庭照护者的希望不仅对照护者自身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存在主体效应(B=0.915,P0.01),还对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存在客体效应(B=0.805,P0.05)。(4)慢性心衰患者的自尊仅对患者自身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存在主体效应(B=0.773,P0.05)。(5)家庭照护者的家庭关怀度仅对照护者自身生活质量躯体维度存在主体效应(B=1.221,P0.05)。结论:1.慢性心衰患者和家庭照护者的生活质量正相关,且两者的生活质量均有待改善。2.慢性心衰患者的职业状况、心功能分级、睡眠质量和希望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的因素;慢性心衰患者的体质指数、疲劳、希望和自尊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的因素。3.家庭照护者的年龄、职业状况、体质指数、疲劳和睡眠质量为影响照护者生活质量躯体维度的因素;家庭照护者的疲劳、睡眠质量和希望为影响照护者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的因素。4.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的睡眠质量和希望不仅对自身生活质量有影响,同时患者睡眠质量和照护者希望还会影响对方生活质量心理维度;患者和(或)照护者的疲劳、自尊和家庭关怀度仅对自身生活质量有影响。5.临床医护人员应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着手,重点关注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照护者的希望,将家庭照护者纳入患者的护理计划中,开展以家庭为导向的护理干预,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图文】:

模型图,社会整体,心血管,心理


(如:年龄、性别等)、心理领域(如:焦虑、抑郁等)、社会领域(如:社会支逡逑持、社会经济地位等)三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健康,,同时健康反过来也会影响逡逑生理、心理和社会领域,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最初提出用于评估心力衰逡逑竭患者的抑郁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目前该模型已被应用于房颤、冠心病[66]等逡逑心血管疾病中,探讨心血管健康(如:生活质量、死亡率等)的生理、心理和社逡逑会的影响因素。逡逑生理领域邋^逦^心理领域逡逑Vwv逡逑图1心血管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整体模型逡逑4主客体互倚模型逡逑主客体互倚模型(Actor-Partner邋Interdependence邋Model,邋APIM)由邋Kenny邋等[61]逡逑提出,具体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考虑到二元关系中个体所提供数据的非独立逡逑性,是一种新的分析二元数据的方法,为更好地解析二元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逡逑和手段,目前该模型主要被应用于婚姻、家庭等研究领域。1^111^等[67]认为,个逡逑体的因变量不仅受到自身自变量的影响,还受到某一特定范围内特定客体自变量逡逑的影响。APIM的标准模型包括4个变量

模型图,假设理论,模型,睡眠质量


希望、自尊作为心理因素,家庭关怀度作为社会因素纳入本研究,并依据逡逑主客体互倚模型,探讨以上因素对慢性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生活质量的主客逡逑体效应,为从二元水平进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本研宄的假设模型如图3所示。逡逑慢性心衰患者逡逑(疲劳、睡眠质量、希望、\逦^邋慢鸷者邋、逡逑自尊、灥关怀度邋\逦\逡逑家庭照护者逦/逦\逦/逡逑疲劳、睡眠质量、希望、乙逦/逡逑自尊、家庭关怀度逡逑图3本研究假设理论模型逡逑21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47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登平;;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01期

2 李亚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33期

3 曹云艳;;中西医结合改善2型糖尿病并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7年03期

4 李皖迎;;探析慢性心衰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09期

5 卜庆锋;刘杰;刘来勇;;无创呼吸机对高龄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的疗效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年02期

6 蒋慧;;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6年07期

7 郑涛;胡颖;;血小板计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6年07期

8 戎艳莉;刘丽杰;;艾灸肺俞、心俞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J];现代养生;2017年14期

9 唐啸;;对付慢性心衰的“四大金刚”[J];健康生活;2015年04期

10 唐永红;;曲美他嗪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如秀;;中西医结合治疗对60例慢性心衰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影响[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何学贤;王华忠;唐云献;罗敏;谭可为;魏萍;;慢性心衰患者CA125测定的临床意义[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赵水华;;对慢性心衰规范治疗的几点建议[A];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交流及推广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洪艳;王建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68临床观察[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5 毋领娟;王永霞;;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研究的思考[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6年

6 沈炳权;陈明;朱霞;张丽;;磷酸肌酸钠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老年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7 张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初探[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8 潘晓群;王春木;;黄连素与疏甲丙脯酸联用慢性心衰100例临床观察[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黄鑫玲;李欣春;李琳;胡志希;卢林竹;凌志强;左世国;刘思凯;;慢性心衰常见中医证治概述[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10 杨兰;马莉;董晨明;薛莉花;贾雪琴;刘丽;;慢性心衰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意义探讨[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皓;慢性心衰患者夏季注意事项[N];中国医药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李惠钰;慢性心衰长期管理任重道远[N];中国科学报;2019年

3 通讯员 崔玉艳 程守勤;慢性心衰患者5年病死率超50%[N];家庭医生报;2018年

4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王毅;谈慢性心衰的治疗体会[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5 广文;慢性心衰患者夏季护心五要点[N];医药经济报;2017年

6 朱国旺;运动康复可为慢性心衰患者带来益处[N];中国医药报;2015年

7 本报记者 陈雪薇;慢性心衰中西合璧待绽放[N];医药经济报;2014年

8 杨叁平;慢性心衰治疗要抓关键[N];河北日报;2012年

9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 高怀林 博士;慢性心衰治疗有新思路[N];保健时报;2010年

10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博士 高怀林;慢性心衰治疗新思路[N];保健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天慧;慢性心力衰竭免疫炎症因子与“毒”邪致病相关性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张强;中医药干预慢性心衰文献分析及运动康复临床疗效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张艳;益气活血中药对慢性心衰AngⅡ及其受体信号传导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高艳玲;慢性心衰时运动治疗对心肌、骨骼肌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汪芳;NT-proBNP对慢性心衰患者病情评估、疗效判定及预后预测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6 万洁;慢性心衰中西医疗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逯金金;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及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郑伊能;基于心音的慢性心力衰竭分期诊断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9 王W

本文编号:2657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57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f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