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下区肌群的形态和对脑脊液循环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07:51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通过对10例头部标本的头后小直肌的大体解剖和109名健康成人的头后小直肌的磁共振成像研究,然后以头后小直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同样方法对109名健康成人的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进行磁共振成像和测量分析,为健康成人的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的相关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为枕下肌群的功能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1、10具用10%福尔马林保存的成年男性的头部标本。2、109名健康的成年人志愿者(47名男性和62名女性,年龄在19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0 ± 14.10)岁,109名志愿者的颈部未发现病理变化并且收到所有志愿者的知情同意书。二、设备和参数1、设备:使用的磁共振扫描仪是0.35TMRI扫描仪(BTI-035,深圳市贝斯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颈部相控阵线圈配套使用;2、序列:扫描序列是采用T2WI/FSE序列(TR/TE 3,200 ms/115 ms)与5.0 mm扫描厚度、1.0 mm层间隔、256 × 279矩阵、272 × 272mm的投影区配合使用并两次激活。三、方法1、头后小直肌标本的大体解剖和测量利用10具10%福尔马林固定保持的成年男性头部标本,充分暴露头后小直肌的起止点,测量头后小直肌内侧缘和外侧缘的长度,内侧缘和外侧缘之间的夹角以及头后小直肌起止点的宽度,头后小直肌沿分角线的长度。2、志愿者头后小直肌的核磁共振成像和测量志愿者左侧的头后小直肌分别以七个扫描角度进行T2-加权扫描成像。通过标本观察,头颈的中线结构上有项韧带,厚度约5mm,所以0度扫描角的设定应在正中矢状平面左侧旁开5mm处,其他以枢椎齿突(C2)为中心旋转,分别向左转25度、30度、35度、40度、45和50度。根据扫描角度,收集各个角度的头后小直肌斜矢状位T2WI图像。之后,通过MR的工作站测量头后小直肌的长度并比较,把显示最长头后小直肌截面的扫描角度作为最佳扫描角度,然后在该截面,用Mimics软件16.0(比利时)测量头后小直肌的面积,同时测量头后小直肌的起止点之间的全长。3、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截面积的测量利用头后小直肌的研究结果,以30度扫描角,对109名志愿者的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进行斜矢状位连续扫描成像,选取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截面积最大的T2WI断面像,用Mimics软件16.0(比利时)测量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的面积。四、数据分析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包括范围、均值、标准差和95%可信区间。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析邻角、性别和年龄组间的对比,P值小于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测量人体解剖标本中的头后小直肌的形态学参数1、头后小直肌呈扇形,夹角约呈(60.70± 4.36)度;2、头后小直肌的后正中线侧的内侧缘长度为(26.97±5.03)mm,外侧缘长度为(24.51±6.80)mm,头后小直肌沿分角线的长度为(27.77± 5.00)mm,头后小直肌起止点的宽度分别为(7.94± 1.42)mm和(27.23±4.62)mm。二、头后小直肌磁共振解剖参数1、头后小直肌在磁共振30度角斜矢状位T2WI成像时,它的长度达到最大值,因此,我们认为30度扫描角度可视为显示头后小直肌的的最佳角度;2、测量在30度扫描角下的T2WI成像的头后小直肌肌腹的长度,男性为(21.23 ± 2.61)mm,女性为(19.31 ± 2.36)mm,统计分析显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3、对头后小直肌的起止点的长度测量,男性的头后小直肌的起止点之间的长度为(25.74±3.51)mm,女性的头后小直肌的起止点之间的长度为(24.12±3.31)mm,统计分析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4、对30度角扫描头后小直肌的T2WI图像的截面积进行测量,男性为(91.94±27.15)mm2,女性为(73.34 ± 22.01)mm2,统计学分析性别差异明显(p0.05);5、男性和女性组再进一步分成两个年龄组,分别是大于45岁和小于或等于45岁,男性和女性的头后小直肌在长度和面积上没有随年龄发生变化(p0.05)。三、头后大直、头下斜肌磁共振解剖参数成像依据头后小直肌的研究结果,对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行30°角核磁共振T2WI斜矢状位成像:1、头后大直肌T2WI断面呈狭长三角形,截面积测量值男性为(183.30± 42.24)mm2,女性(133.05± 26.44)mm2,统计分析显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2、头下斜肌头T2WI断面呈椭圆形,截面积测量值男性为(254.81±46.20)mm2,女性(167.42± 27.85)mm2,统计分析显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3、男性和女性志愿者45岁以上组和45岁以下(包含45岁)组比较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的截面积均没有明显年龄差异(P0.05)。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1min头部转头运动,利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法电影成像技术研究分析转头运动前后的脑脊液各参数的变化,来探讨头部转头运动对脑脊液流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40名成年志愿者参与,主要来自于本项目的研究人员,其中男性16名,女性24名,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26.2±7.2岁,志愿者需要接受磁共振成像,所有试验均经过当事人同意,所有志愿者均无任何心脏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二、方法1、使用美国GE 1.5T MRI扫描仪,采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法电影成像技术,通过周围门控技术,结合心电门控技术,经寰椎上缘截面来测量脑脊液流动的相关动力学参数。2、所有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均需接受两次扫描:第一次扫描在休息后进行,第二次扫描在志愿者进行连续1min头部转头运动后进行。接受扫描时,志愿者身体仰卧,头部转头圈数每秒约为0.5个,当头部由中间位置从一侧转头至另一侧,然后再由另一侧回到原点时,算作一圈。志愿者根据研究人员的指示转动头部,在1min内完成标准的头部运动。min头部运动结束后,工作人员会立即重新进行定位扫描,进行二次电影相位对比扫描。3、将脑脊液的相位对比图像转至AW46 MR独立工作站,使用Report Card 4.0分析软件对脑脊液的各个参数进行分析。用分析软件的兴趣区(ROI)功能来对不规则轮廓形状进行手绘,以圈出寰椎上缘蛛网膜下腔的整个横断面,相关结果用于绘制y轴上的流速波形及x轴上的心动周期分数波形;曲线的正值对应心脏收缩期内头-尾方向的脑脊液流量,负值对应心脏舒张期内尾-头方向的脑脊液流量。我们根据脑脊液的时间参数、振幅参数、容量参数等来分析脑脊液流速的波形状况。三、数据分析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包括范围、均值、标准差。数据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析,P值小于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整个心动周期内相关的脑脊液流动被描述为脑脊液流速一心动周期曲线图,根据该曲线来计算分析颅颈连接处的脑脊液的各个参数。一、时间参数分析。时间参数包括从R波(正向曲线峰值)至心脏舒张期开始的脑脊液流量(R-D)时间间隔内测得的平均值;从R波至心脏收缩期开始的脑脊液流量(R-S)时间间隔内测得的平均值;心脏收缩期脑脊液流量(DSF)持续时间测得的平均值以及心脏舒张脑脊液流量(DDF)持续时间测得的平均值。从统计学上看,1min转头运动前后脑脊液流量的时间测量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振幅参数分析。脑脊液动力学振幅参数包括心脏收缩期最大流速(maximum systolic flow rate MSFR)的平均值、心脏舒张期最大流速(maximum diastolic flow rate MDFR)的平均值、心、脏收缩期脑脊液的平均流速(averagesystolic flow rate ASFR)和心脏舒张期脑脊液的平均流速(average diastolic flow rateADFR)。lmin的头部转头之后,心脏舒张期最大流速和心脏舒张期的平均流速显著加快(P0.05),而心脏收缩期脑脊液的最大流速和心脏收缩期脑脊液的平均流速保持不变(P0.05)。三、容量参数分析。脑脊液容量参数包括心脏收缩期脑脊液流量(systolic CSF flow volumeVS)的平均值、心脏舒张脑脊液流量(diastolic CSF flow volumeVD)的平均值以及净流量(整个心动周期脑脊液净流量net-flow volumeNV)的平均值。1min头部转头之后,心脏舒张期脑脊液流量显著增加(P0.05),而心脏收缩期脑脊液流量保持不变。由于心脏舒张脑脊液流量增加使得1min头部转头之后颅脑方向上的净流量明显增加(P0.05)。四、头部转头运动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因最初转头运动之前的净流量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目的通过对6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1min头部点头运动,利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法电影成像技术研究分析运动前后的脑脊液各参数的变化,来探讨头部点头运动对脑脊液流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60名成年志愿者参与,主要来自于本项目的研究人员,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9± 1.041岁。志愿者需要接受磁共振成像,所有试验均经过当事人同意,所有志愿者均无任何心脏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二、方法1、使用美国GE 1.5TMRI扫描仪,采用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周围门控技术,结合心电门控技术,经寰椎上缘截面来测量脑脊液的各个参数。2、所有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均需接受两次扫描:第1次扫描在休息后进行,第2次扫描在志愿者进行连续1min头部点头运动后进行。接受扫描时,志愿者需要身体仰卧,头靠磁共振试验床,点头运动每秒约为0.5个,当头部由中间位置到最大程度仰头一侧后回到原点,然后再由原点到最大程度低头一侧再回到原点时,算作1次头点头运动。志愿者根据研究人员的指示进行点头运动,在1min内完成标准的30次点头运动。1min点头运动结束后,工作人员会立即重新进行定位扫描,接着是第2次电影相位对比扫描。3、将脑脊液的相位对比图像转至AW46 MR独立工作站,使用Report Card 4.0分析软件进行脑脊液流量分析。另外,还可以使用分析软件的兴趣区(ROI)功能来对不规则轮廓形状进行手绘,以圈出寰椎上缘蛛网膜下腔的整个横断面;相关结果用于绘制y轴上的流速波形及x轴上的心动周期分数波形;曲线的正值对应心脏收缩期内头-尾方向的脑脊液流量,负值对应心脏舒张期内尾-头方向的脑脊液流量。我们根据脑脊液的时间参数,振幅参数和流量参数,来分析脑脊液流速的波形状况。三、数据分析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包括范围、均值、标准差。数据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析,P值小于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心动周期相关的脑脊液流动被描述为脑脊液流速—心动周期曲线,根据脑脊液流速—心动周期曲线来分析颅颈连接处的脑脊液流量的各个参数。一、时间参数分析。时间参数包括从R(正向曲线峰值)波至心脏收缩期开始的脑脊液流速时间间隔(R-S)、从R波(正向曲线峰值)至心脏舒张期开始的脑脊液流速时间间隔(R-D)、心脏收缩期脑脊液流速持续时间(DSF)、心脏舒张期脑脊液流速持续时间(DDF)。从统计学分析显示,1min点头运动前后的脑脊液流量的时间参数测量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二、振幅参数分析。脑脊液动力学振幅参数包括心脏收缩最大流速(maximum systolic flow rate MSFR)的平均值、心脏舒张最大流速(maximum diastolic flow rate MDFR)的平均值、心脏收缩平均流速(average systolic flow rate ASFR)的平均值和心脏舒张平均流(average diastolic flow rate ADFR)的平均值。lmin的头部点头运动之后,心脏舒张最大流速和心脏舒张平均流速显著减慢(P0.05),而心脏收缩最大流速和心脏收缩平均流速保持不变(P0.05)。三、容量参数分析。脑脊液容量参数包括心脏收缩期脑脊液流(systolicCSF flow volume VS)的平均值、心脏舒张期脑脊液流量(diastolic CSF flow volume VD)的平均值以及净流量(整个心动周期脑脊液净流量net-flow volumeNV)的平均值。1min的头部点头运动之后,心脏舒张期脑脊液流量显著减少(P0.05),而心脏收缩期脑脊液流量保持不变。由于心脏舒张期脑脊液流量减少使得1min点头运动之后颅脑方向上的净流量明显减少(P0.05)。四、头部点头运动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因最初点头运动之前的净流量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
【图文】:
爆:M1头后小直肌大体解剖(背视图和下视缘之间的角度。LL显示外侧缘的长度,CPmi沿着其分角线的长度。OW表示ROCC是枕骨。RCPmi,头后小直肌。%剑倒蠼峤冢校粒咀档暮蠊#裕校咀刀龋停瘫硎荆遥茫校恚榈哪诓嘣党ざ取#拢槠鸬愕目矶龋桑妆硎荆遥茫校恚橹沟愕
本文编号:2679819
【图文】:
爆:M1头后小直肌大体解剖(背视图和下视缘之间的角度。LL显示外侧缘的长度,CPmi沿着其分角线的长度。OW表示ROCC是枕骨。RCPmi,头后小直肌。%剑倒蠼峤冢校粒咀档暮蠊#裕校咀刀龋停瘫硎荆遥茫校恚榈哪诓嘣党ざ取#拢槠鸬愕目矶龋桑妆硎荆遥茫校恚橹沟愕
本文编号:2679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798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