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大鼠缺血性脑梗死相关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扩散峰度成像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29 04:02
【摘要】: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一种较为严重的表现形式,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使缺血性脑梗死成为了全球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它造成的功能缺陷包括梗死核心内的神经元死亡以及邻近或远隔脑组织结构的继发性延迟损伤,神经机能联系不能被用于描述远离原发损伤部位的脑功能或代谢下降现象。临床研究表明继发性的远隔部位损伤与神经症状学之间存在联系,基于这种现象的针对性治疗策略或将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排斥导向分子B(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b,RGMb)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表达随生长发育递减,成年后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受损即重新表达或过表达,此时参与神经再生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针对RGMb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症状及预后。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基于复杂微结构中非高斯特征的水分子扩散分布,应用峰度概念量化水分子扩散偏离高斯模型的程度,较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对组织结构细微变化敏感度高。缺血性病变导致的脑白质损伤对远程部位的继发性影响是DKI用于探测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病理基础。本研究以脑梗死后神经网络损伤的发生机制为主要内容,探寻RGMb在脑梗死后原发灶及远隔部位(梗死镜像区、双侧小脑半球)的表达变化,应用DKI技术观察大鼠脑梗死后相应感兴趣区的信号变化,探讨DKI技术对脑梗病灶及相应远隔位点病理生理状态改变的监测价值,为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发生机制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支持。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SD(sprague dawley,SD)大鼠(体重260g-320g)72只,分成两组:MCAO组(60只,1h、6h、12h、24h、3d每时间点12只),参考Longa法制备左侧MCAO模型;对照组(12只),造模方法同MCAO组,但不插入线栓;造模成功后于1h、6h、12h、24h、3d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磁共振图像采集。扫描序列包括T_1WI、T_2WI、DWI、DKI。对DKI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分别测量各时间点梗死灶基底节区、梗死镜像侧基底节区及双侧小脑的MD、MK值,计算各时间点MD、MK值相对于对照组的变化率。在对应时间点MCAO组12只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大鼠制作脑组织标本,制作感兴趣区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RGMb蛋白表达;对照组于各时间点扫描完成后随机选取6只大鼠断头取脑、制作标本用于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21.0(Chicago,IL)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多组样本间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选择LSD-t检验或Dunn-Bonferroni检验进行多重比较。采用Spearmen相关分析或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RGMb免疫组化半定量结果分别与MD值、MK值及神经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梗死灶、梗死镜像区及双侧小脑半球MD值均于12h达最低值,而后升高;梗死灶、梗死镜像区、双侧小脑半球MK值均于12h达最高值,而后降低;2.与对照组比较:MCAO组1h、6h、12h、24h、3d梗死区MD值显著降低,MK值显著升高;梗死镜像区6h、12h、24h、3d时MD值显著降低,1h、6h、12h、24h、3d时MK值显著升高;梗死同侧及对侧小脑半球1h、6h、12h、24h、3d时MD值显著降低,且各时间点MK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CAO组内同一感兴趣区(梗死灶、梗死镜像区及双侧小脑半球)不同时间点间MD、M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梗死镜像区比较,梗死区1h、6h、12h、24h、3d时MD值显著降低,且各时间点MK值显著升高;与梗死同侧小脑半球相比,梗死对侧小脑半球6h、12h时MD值显著降低,1h、6h、12h、24h、3d时MK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梗死灶、梗死镜像区及双侧小脑半球不同时间点MK值变化率均高于MD值变化率;6.MCAO组大鼠梗死侧核心区、梗死灶镜像区及双侧小脑术后1h起可见RGMb阳性细胞表达增加,24h时阳性细胞数达高峰;7.与对照组比较:1h、6h、12h、24h、3d时梗死灶、梗死镜像区、梗死对侧小脑半球以及6h、12h、24h、3d时梗死同侧小脑半球RGMb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MCAO组内同一感兴趣区(梗死灶、梗死镜像区及双侧小脑半球)不同时间点间RGMb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与梗死镜像侧比较,梗死区1h、6h、12h、24h、3d时RGMb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同侧小脑半球相比,梗死对侧小脑半球1h、6h、12h、24h时RGMb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MCAO组大鼠梗死区、梗死对侧小脑半球RGMb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与MK值呈显著正相关(r=0.892、0.818,P0.05);大鼠梗死区RGMb平均光密度值与MD值呈显著负相关(r=-0.814,P0.05);11.梗死区、梗死镜像区、梗死同侧小脑半球及对侧小脑半球RGMb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与神经功能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28、-0.928、-0.928、-0.783,P0.05)。结论1.扩散峰度参数平均扩散峰度MK值较扩散张量参数平均扩散系数MD值反映脑梗后大脑神经网络连接改变敏感度高;2.DKI可检测缺血性脑梗死后梗死对侧大脑及对侧小脑的参数变化,反映缺血性脑梗死后相关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现象的存在;3.脑梗死诱导排斥导向分子RGMb表达增加,且与神经功能评分和远隔脑区DKI参数变化相关,其表达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梗死相关神经损伤过程和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现象的发生。
【图文】:

趋势图,神经功能评分,趋势,组内


结 果能评分述神经功能评分表(表 1),对对照组和 MCAO 组大鼠进据显示,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在术后3d时达最低值。采用Man比较发现,MCAO 组 1h、6h、12h、24h、3d 评分均较对照;MCAO 组不同时间点组内两两比较时,术后 1h 时评分分(P<0.05,表 3,图 1.1)。表 3 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对照组MCAO1hMCAO6hMCAO12hMCAO24h17 (17, 18)* 7 (7, 7.75)ab6 (6, 7) 6 (6, 6) 5.5 (5, 6)a5(上,下四分位数)CAO 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 MCAO 组内 1h 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与 24h、3d 存在差异(P<0.05)

感兴趣区,两两比较,组内,梗死灶


14图 2.1.2 感兴趣区 MK 值变化及 MCAO 组内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结果2.2 梗死灶、梗死镜像区、双侧小脑半球 MD 值和 MK 值变化率1h、6h、12h、24h、3d 各时间点梗死灶、梗死镜像区、双侧小脑半球 RMK绝对值高于 RMD,两者绝对值均于 12h 达最大(表 6)。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3;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祥龙;李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年04期

2 刘瑛琳;;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18期

3 余明艳;;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18期

4 郭建广;杜改云;;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14期

5 周云彩;;早期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养生;2016年24期

6 胡冬根;叶斌;;社区1781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年05期

7 瞿伦学;;中老年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21期

8 乐春;徐海松;;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年08期

9 杜海兰;何妮;;缺血性脑梗死130例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09期

10 张春;王建国;邹文孝;田维君;;脑脉泰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建;薛海英;;麦普宁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疗效观察[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张英;;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边颖;何志义;孙锋;李正;;bcl-2转染骨髓基质细胞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及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倪建明;沈天真;陈星荣;;缺血性脑梗死的弥散各向异性的时间演变规律[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高鹏;何志义;;踝臂指数、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梗死相关性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于学文;王瑞峰;马红霞;张U,

本文编号:2686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86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