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脾虚证ICU获得性肌无力与超声下股直肌横截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30 12:33
【摘要】:目的:初步探索脾虚证ICU获得性肌无力(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ICU-AW)与超声下股直肌横截面积(Ultrasound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rectus femoris,US RFcsa)之间的关系,了解脾虚证ICU-AW超声股直肌横截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探讨US RFcsa和医学研究委员会总和评分(Medical Research Council-Sum Score,MRC-SS))的一致性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入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总计67名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PACHEⅡ评分、48小时内是否给与肠内营养等。并由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MRC-SS评分,筛选出ICU-AW及非ICU-AW的患者。经过超声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7.5MHz、4.5cm线阵探头(GE MEDICAL SYSTEMS MADE IN CHINA)、型号:NZCART超声作为测量工具,分别测量患者入住 ICU 后第 1、3、5、7、9 天股直肌横截面积(Rectus Femoris Cross-Section Area-RFcsa),测量点选在左下肢髂前上棘与髌骨上缘连线的中下三分之一处。得到超声图像后,利用软件Adobe_2015_Patch计算出US RFcsa的大小。采用SPSS 22.0及GraPhPad Prism 7.0进行数据统计及绘图。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67名患者,其中ICU-AW组患者40名,非ICU-AW组患者27名。对比两组性别、年龄、BMI、APACHEⅡ评分、入住ICU第一天的US RFcsa没有显著差异(f0.05),而在证型分布(P=0.005)、48小时内是否给予肠内营养(P0.001)、US RFcsa下降率(P=0.02)有显著差异。在原发病的分布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28)。在ICU-AW组患者中,ICU-AW的患者中不同证型患者US RFcsa下降率存在显著差异(脾虚=30.26%,非脾虚=18.85%,P=0.02)。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是否发生ICU-AW与证型具有相关性(φ=0.347、P=0.005)、与是否48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存在着相关性(φ=-0.572、P0.001)、与US RFcsa下降率呈中等程度相关(r=-0.462、P=0.002)。对相关变量行回归分析发现48小时内是否给予肠内营养是仅ICU-AW 是否发生的保护因素(B=-2.218、OR=0.109、P=0.0180.05)。对 US RFcsa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可见ICU-AW组和非ICU-AW组,US RFcsa时间点效应显著(F4、62)=6.766,P0.001),时间点*是否发生 ICU-AW 效应显著(F(4,62)=7.813,P0.001),ICU-AW组任意时间点的US RFcsa差异均是明显的,而非ICU-AW时间点间的差异均不明显。脾虚组和非脾虚组中,US RFcsa时间点效应显著(F(4.62)=6.766,P0.001),时间点*证型效应不显著(F(4、62)=1.23,P=0.3070.001),脾虚证患者在第1-5天,US RFcsa变化是有明显差异的,第5天后差异不明显;而非脾虚证患者任意时间点变化均没有明显差异。对比ICU-AW患者中脾虚和非脾虚的患者,US RFcsa时间点效应显著(F(4、35)=13.393,P0.001),时间点*证型效应不显著(F(4、35)=0.966,P=0.4380.001),脾虚证患者第1-3天患者US RFcsa变化具显著差异,而非脾虚证患者时间点变化基本无明显差异。对患者US RFcsa下降率与是否发生ICU-AW行ROC曲线分析,得出最大约登指数为0.592(P0.05)、对应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66.7%。对患者US RFcsa下降率是否9.24%及MRC-SS评分行kappa一致性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kappa=0.846,P0.001)。结论:①ICU获得性肌无力中,脾虚证患者较非脾虚者症患者US RFcsa在早期下降速度更快、幅度更大。对以后中医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可能有一定指导意义。②以UFcsa下降9.24%或可称为诊断ICU获得性肌无力的新方法,值得更要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6;R4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思琦;张哲;孟健;郑娴;袁东超;王凤荣;;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相关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07期

2 郑超伟;纪云西;周福生;黄贵华;季幸姝;;脾虚证本质研究的困惑与出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江玉;王明杰;;脾虚证的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葛文松,刘杰民,王敏;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误区与对策[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周垒;盛巡;邓丙戌;;健脾除湿汤对脾虚证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S1期

6 张万岱;加强脾虚证本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年01期

7 张大方,李超英,贾晋帮;脾虚证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8 陈家旭,,杨维益;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年03期

9 王建国;马强;宋小平;王英厚;吴培;;党参黄芪对小鼠脾虚证疗效的试验观察[J];中兽医医药杂志;1987年01期

10 张桂珍;方亨娟;李织;;纤维胃镜活检探讨脾虚不同证型在病理形态学上的差别[J];中医药学报;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福生;纪云西;;脾虚证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金敬善;;脾虚证研究的三个层次[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陈达理;;脾虚证现代研究的一点意见[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邱根全;旷欲胜;;脾虚证的免疫学基础[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5 潘德军;;儿童唾液淀粉酶活性与脾虚证的关系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张寅;刘s

本文编号:2688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88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4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