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血管高信号征的定义、原理及临床应用
【文章目录】:
1 FVH征的定义及识别
2 FVH征的形成机制
3 FVH征的临床应用
3.1 评价脑动脉狭窄/闭塞和脑梗死
3.2 评估侧支循环及缺血半暗带
3.3 FVH评估血管再通
3.4 FVH征评估预后及转归
4 展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高贤;江金带;李树欣;;弥散及灌注加权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15期
2 张运周,尹岭,朱克;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判定缺血半暗带[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年05期
3 惠品晶,陈谋森,刘春风,张丽,支海红;TCD诊断脑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1997年11期
4 李贞艳;杜玲;徐黎鸣;李传萍;;11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病人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年26期
5 闫保君;刘佳;;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术中的配合与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1年08期
6 颜楚明;马青峰;;动脉自旋标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20年03期
7 杨美兰,张爱琴;TCD检查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探讨[J];山东医药;2000年23期
8 王小兰;周俊莲;张爱东;孙春雷;李岩;谢春荣;王新;;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动脉狭窄的价值与准确性分析[J];系统医学;2018年06期
9 孙松枝,杨玉娟,王玲;脑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监护[J];现代护理;2005年15期
10 陈娟带;钟维章;;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云彩;大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化机制的扩散峰度成像评估[D];郑州大学;2016年
2 王天乐;多模态M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和侧枝循环评估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3 柳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及侧支循环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4 王秀河;磁共振弥散加权与灌注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左敏静;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脑功能与结构的3.0T磁共振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6 曾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7 程静;面向图像细节优化的快速磁共振成像[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9年
8 贾森;快速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9年
9 袁林;基于人脑磁共振成像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
10 赵智勇;基于磁共振成像测温技术的方法学和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青青;氧激发磁共振在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符沁芯(Fu Qin core);3D-ASL联合DWI及MRA评价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3 彭晓澜;水通道蛋白磁共振分子成像对急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的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9年
4 刘晓超;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慢性颈内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定量评估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陈军;多模态MRI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及预后[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6 王建伟;活体脑梗死前后脑代谢的磁共振波谱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7 李楠;心源性脑梗死的影像学与临床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8 邓诗佳;脑梗死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刘建军;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在腹部及盆腔疾病应用价值的探讨[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10 朱艳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3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6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