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山东省某农村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与分子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14:13
   研究背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增长趋势,其中最多见者为大肠埃希氏菌,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产生。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2015-2016革兰氏阴性菌监测报告显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氏菌中的ESBLs检出率为59.4%。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会导致感染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等,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负担。有研究指出,抗菌药物在动物养殖领域大规模应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也加速了耐药菌株在动物与人群中的传播。在山东省,非养殖地区农村居民中该菌检出率为42%;某生猪养殖县农村居民中检出率则高达82.5%。研究目的1.了解山东省养殖地区农村居民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药物敏感性情况和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特点;2.描述山东省养殖地区农村居民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分子分型特点,分析耐药菌可能的传播途径,为该地区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菌株来源:本研究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物与人类细菌耐药性相互影响、传播与干预研究”,在山东省某生猪养殖县12个村庄的居民粪便中分离到的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611株中,随机选取8个村,每村随机选取30株,共240株,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家里是否养猪)。2.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CLSI M100-S27标准,对14种人常用抗菌药物和1种动物专用药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抗菌药物折点值均参照CLSI标准M100-S27,由于CLSI未给出替加环素标准,其折点值参照欧盟药敏试验标准EUCAST2017。3.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检测:使用普通PCR法检测blaCTX-M、blaSHV和blaTEM三种基因型,blaCTX-M型菌株进一步检测是否为CTX-M-1组和CTX-M-9组。4.分子分型:使用DNA提取试剂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提取核酸,参考MLST网站对目标菌进行分子分型实验,对大肠埃希氏菌7个管家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应用Contig软件和CLCsequence软件拼接剪切,得到目标长度序列,上传至PubMLST国际统一数据库获得菌株ST序列型,应用eBURSTv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5.全基因组测序:在相对优势ST型ST10的菌株中,选择多重耐药程度最高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即耐5、6类药物的全部12株菌株,同时在非多重耐药菌中随机选择3株菌进行对比,共纳入15株ST10型产ESBL大肠埃希氏菌。提取DNA并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在PATRIC网站拼接菌株序列,将拼接好的序列上传至Center for Genomic Epidemiology网站进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分析;应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软件进行最短距离法聚类分析。主要结果1.一般情况240株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来自8个村240个居民,每个村30人。其中,男性占55.0%(132/240),女性占45.0%(108/240);年龄范围在18-94岁之间;养猪居民占37.5%(90/240),不养猪居民占62.5%(150/240)。2.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药物敏感性(1)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对头孢噻肟、氟苯尼考、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240/240)、90.8%(218/240)、80.4%(193/240)、79.6%(191/24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头孢西丁、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均低于5%。(2)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率为84.2%(202/240)。耐药谱中耐3-5类药物的菌株占76.7%(184/240);耐6类药物的菌株占7.5%(18/240)。3.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检测CTX-M基因检出阳性率为98.8%(237/240),TEM基因检出阳性率为40.4%(97/240),SHV基因检出阳性率为1.7%(4/240)。其中CTX-M基因以CTX-M-9组、CTX-M-1 组亚型为主,分别占22.9%(55/240)、18.8%(45/240)。4.分子分型240株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中,共检出108个ST型。其中,以ST10最多,共32株,占 13.3%;其次分别为ST38(9/240)、ST648(8/240)、ST206(7/240)、ST48(7/240)、ST46(6/240)、ST6338(6/240)、ST744(6/240)、ST162(5/240)、ST349(5/240)。其它ST型分别有5株以下与其对应。eBURSTv3.0软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部分试验菌株形成14个克隆群。其中,CC10为本研究最主要的克隆群,包括ST10、ST48、ST167等32个ST型,占36.7%(88/240)。5.全基因组测序在15株ST10型产ESBL大肠埃希氏菌中,β-内酰胺酶类、四环素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100.0%(15/15),氨基糖苷类、甲氧苄氨嘧啶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80.0%(12/15),磺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73.3%(11/15),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阳菌素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60.0%(11/15),氯霉素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53.3%(8/15),其它类型耐药基因检出率均在50.0%以下。毒力基因包括gad、iss、cma、iroN、capU等,其中gad基因检出率为100.0%(15/15),iss基因检出率为60.0%(9/15),其它毒力基因检出率均在20.0%以下。聚类分析显示,15株ST10型产ESBL大肠埃希氏菌被聚为两类,其中E004与A012、G055与A022、E042与A025三组菌株与其他菌株相比,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每组菌株均分别来自不同村庄的居民。结论1.该养殖地区农村居民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中头孢噻肟、氟苯尼考、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情况较严重,应加强对这四类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2.该养殖地区农村居民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中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以CTX-M为主,主要亚型是CTX-M-9组、CTX-M-1组;3.该养殖地区农村居民所携带的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子分型存在以CC10为主的小范围聚集性,可能存在动物与人类之间的传播模式。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126.4;R446.5
【部分图文】:

最短距离,大肠埃希氏菌,聚类分析,枝条


A022、A025、E042、G055、H017号居民菌株仅携带gad?—种毒力基因。??3.7.4聚类分析??CLC?Genomics?Workbench软件最短距离法聚类分析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15株ST10型产ESBL大肠埃希氏菌被聚为两类,D035、E0I1、F003、F063分??属f?一大类,其他11株菌属亍-人类。??其中,E004与A0I2在最短距离为0.062处首先聚为-类:A022、G055在??最短距离为0.033聚为一类,在最短距离为0.009处与B00丨、C046聚为-类。??H017、H038在最短距离为0.008处聚为?类;A025、E042在最短距离为0.030??处聚为-类,在最短距离为0.014处与B063聚为?类。前述11株菌株在最短距??离为0.003处聚为-大类。??D035与E011在最短距离为0.031处聚为-类;F003与F063在最短距离为??0.030处聚为-类,在最短距离为0.003处与前述2株菌聚为大类。??????E004?????A012??——????C046????????G055?????A022?????B001?????H017?????H038?????B063??????E042?????A025?????E011?????D035?????F003?????F063???0?060???图3?15株ST10型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聚类分析图??注:树形交点是物种之间共同祖先,遗传距离大小用枝条表示,分支长度表不进化距??离的大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碧琼;陶华林;;肿瘤科住院患者感染大肠埃希氏菌的特征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年28期

2 胡安妥;王娉;张彩霞;蔡阳;陈颖;;5类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食品科学;2018年22期

3 张慧敏;李兆杰;魏玮;杨丽君;高飞;鞠玲燕;李正义;徐成钢;;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6种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快速分型的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年01期

4 李双姝;刘纯成;李兵兵;刘晗;朱叶飞;;淮安市2013-2015年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和流行特征分析[J];海南医学;2016年19期

5 朱惠芳;黄巧萍;;1株与志贺氏菌生化相似、抗原相同的大肠埃希氏菌[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4年04期

6 王建;杨冰;赖蔚苳;王海燕;朱海明;陈秋霞;;广东省动物性来源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年02期

7 邢丽萍;杨月清;李萍;周虓;胡瑞林;解希帝;;呼和浩特市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污染状况调查[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年01期

8 鲁志平;色珠;姚海潮;拉巴次旦;曾江勇;夏晨阳;;兔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J];浙江畜牧兽医;2012年02期

9 金玉娟;刘渠;陈应坚;甘莉萍;杨慧;;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1期

10 郑萍;;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验[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乐;致病微生物新型检测方法及预防体系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2 赵宏;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溯源技术[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3 潘建义;大肠埃希氏菌蛋白质复合物组的鉴定分析及重要复合物的功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孙宗科;水中肠道致病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致病性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艾颖;山东省某农村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与分子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沈杨;携带bla_(CTXM)和1型整合子的IncFⅡ型质粒介导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性传播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9年

3 丁琦;八种不同血清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4 鲁志平;西藏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西藏大学;2009年

5 王占华;医院感染大肠埃希氏菌的发生率及耐药监测[D];泰山医学院;2013年

6 杨晓丹;牦牛大肠埃希氏菌病蜂胶疫苗的研制[D];西藏大学;2009年

7 张洪华;大肠埃希氏菌K-12糖代谢的外膜蛋白质组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赵萍;大肠埃希氏菌K12胞浆盐调节蛋白和复合物组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姜川;小鼠白细胞介素17A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D];泰山医学院;2010年

10 谢润欣;城市污水中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三种毒力基因的定量PCR检测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4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64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a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