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23 11:55
   目的:通过“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进行干预,并观察其疗效,评价“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拓展思路。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与卒中后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醒脑开窍”针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一天,共治疗四个疗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tDCS治疗,tDCS阳极刺激患侧大脑前额叶背外侧(顶中央沿矢状线往前8cm,再在此点作矢状线的垂直线,旁开6cm,阴极置于对侧眶上缘部)。刺激强度1.2mA,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针刺同对照组。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改良巴氏指数(MBI)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作为评价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工具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采用c~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在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MMSE与MoCA评分均有提高,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的幅度更大,说明在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症状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好。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的疗效更好。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均有所上升,且试验组上升的幅度更大,说明试验组的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优于对照组。在神经电生理指标方面,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P300潜伏期均不同程度缩短,P300波幅均不同程度升高,并且试验组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波幅则显著增高,提示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认知功能损害均有好转,并且以试验组的疗效较显著。结论:(1)“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和单纯“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都能明显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且联合组治疗效果较“醒脑开窍”针法组好。(2)干预后,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降低,MMSE、MoCA评分升高,二者改变方向相反,且随着患者功能的逐渐恢复,事件相关电位P300逐渐接近正常。
【学位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43.3;R493
【文章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2.2 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剔除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4.1 剔除标准
        4.2 中止标准
        4.3 剔除和中止后的处理原则
        4.4 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5 样本量计算
    6 研究对象的分组
        6.1 随机系列产生方法
        6.2 设盲与揭盲
    7 干预措施
        7.1 常规治疗
        7.2 对照组
        7.3 治疗组
    8 干预与随访
    9 结局指标评价
    10 伦理问题
    11 统计学方法
    12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各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1.2 两组患者病例数及脱落数
    2 观察指标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3 安全性检测
讨论
    1 中医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认识
        1.1 中医对卒中的认识
        1.2 中医对认知障碍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PSCI的认识
        2.1 PSCI概述
        2.2 认知与脑的可塑性
    3 针刺的选穴依据
    4 选择tDCS依据
    5 评价指标的选择
    6 联合方案的选择
    7 临床结果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0条

1 李梦雪;洒玉萍;;“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MMP-9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6年12期

2 刘雪梅;;醒脑开窍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95期

3 汪大庆;张强;阴春霆;孙磊;;醒脑开窍汤对脑挫裂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5年S1期

4 王玉萍;;醒脑开窍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年16期

5 杨晓云;;自拟益神醒脑开窍方联合化疗治疗结核性脑膜炎3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年05期

6 陈英;;醒脑开窍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18期

7 刘林;方永奇;;醒脑开窍中药对血脑屏障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08期

8 蒙树煜;程守强;张辉;任灵红;张娟;张新君;薛塞峰;;“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年05期

9 吕建明,王伟志;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BLOOD FLOW OF VERTEBRAL AND BASILAR ARTERIES IN STROKE PATIENTS[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04年02期

10 李建波;“醒脑开窍”法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12期

11 蒋戈利;刘云洁;;“醒脑开窍”针法对假球麻痹病人微循环影响的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12 都兴山;;醒脑开窍汤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7年16期

13 ;“醒脑开窍”针法的基本内容[J];上海针灸杂志;2006年04期

14 孔晔;;醒脑开窍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年05期

15 邓树荣;王贤明;仝树坡;梁涛;李洪韬;何光银;;醒脑开窍针刺加头针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2年10期

16 彭支莲;雷宏;丁盼;李梅;李明祥;;醒脑开窍针刺加电针治疗脑卒中肢体瘫痪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年10期

17 郭笑冬;;“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11期

18 朱蓓蕾;王贞;叶天申;殷为勇;;醒脑开窍针刺加头针法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年11期

19 段跃武,孙雪江,朱美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中风病80例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5年01期

20 胡国强;王崇秀;周继增;贾玉敏;石学敏;;“醒脑开窍”法针刺治疗急性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8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2 李镕源;“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基底节蛋白质组学影响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3 郭永明;“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炎性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的影响[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4 郑圣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医证型分析与益神启窍方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廖秀莲;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鹏;“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仲晨霞;“醒脑开窍”针法预防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陈元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4 张智泉;“醒脑开窍”法不同间隔针刺治疗脑缺血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山西中医学院;2013年

5 郑钟甲;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6 王华;“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耳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潘静;醒脑开窍推拿法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脑血循环影响的观察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王栋;针刺结合中药湿敷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李雪;醒脑开窍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HIF-1α、VEGF及SOD、NO、MDA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张双勇;帖氏“飞针”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94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894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9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