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纳米颗粒标记的ICP-MS病原细菌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3 04:28
病原细菌是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存在于食品、水和环境中的病原细菌能够引起多种疾病的爆发。准确、快速的检测病原细菌对控制疾病爆发、预防疾病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病原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培养法、抗原抗体免疫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及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微生物培养法是临床检验的“金标准”,但是整个检测过程较为繁琐,所需要的检测时间也较长,对突发事件中的样品检测无法及时获得分析结果。免疫学的方法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通过免疫反应识别靶分子进行检测,其优点是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但在实际应用中获得相应抗体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且其特异性易受抗体来源的影响。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以核酸分析为基础,通过体外合成探针对病原细菌体内的特异性DNA或者RAN进行识别和检测,其中以放大反应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具有高灵敏性、准确性的特点,对核酸的检测能达到痕级,针对低含病原细菌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所需放大引物的设计过程复杂,检测过程繁琐,对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基于各类生物传感器的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酸适配体技术在病原细菌的检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致病菌检测的文献中应用的主要领域分布图
图 1.2 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分型步骤[4]Fig. 1.2 Overview of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typing methods for Listeria and L.monocytogenes[4]1.2.1 传统的培养法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检测法是根据病原细菌所具有的繁殖特性,在培养基中筛选和分离细菌,再根据形态学特征(如染色及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和生理学(如在给定培养基上的繁殖情况)、生化学特性(如膜脂质组成)对病原细菌实行鉴定。传统培养法通过单个细菌增殖成多个菌落获得放大的检测细菌信号建立而来,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可靠最准确的病原细菌检测手段。近年来利用培养法检测的细菌种类种类很多[5-8]。这些检测手段要求样品中具备较高浓度的被测病原细菌,且因依赖于临床检验人员的 验和技术水平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6, 9],而且耗时较长,检测周期一般为 6~7 天,过程繁琐,在富集、培养条件、定 以及快速检测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满足检测要求[10, 11]。另外,现有方法大多 次只能对单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进行快速检测,都获得了较高的准确率。感器的方法器的发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早的传感器的设物传感器是酶电极。近年来,各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其快速低消耗等特点,不断地被开发利用。生物传感器以酶[41]、抗细胞[46]、组织、DNA 等生物活性物质作为识别材料(识别元别元件发生生化反应,利用物理化学仪器监测与待测物绑定的可定 的物理、化学信号来实现对待测物质的检测和监控件、物理化学信号转化装置以及被测物本身三部分构成了生要素,如图 1.3 所示。
本文编号:2913895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致病菌检测的文献中应用的主要领域分布图
图 1.2 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分型步骤[4]Fig. 1.2 Overview of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typing methods for Listeria and L.monocytogenes[4]1.2.1 传统的培养法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检测法是根据病原细菌所具有的繁殖特性,在培养基中筛选和分离细菌,再根据形态学特征(如染色及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和生理学(如在给定培养基上的繁殖情况)、生化学特性(如膜脂质组成)对病原细菌实行鉴定。传统培养法通过单个细菌增殖成多个菌落获得放大的检测细菌信号建立而来,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可靠最准确的病原细菌检测手段。近年来利用培养法检测的细菌种类种类很多[5-8]。这些检测手段要求样品中具备较高浓度的被测病原细菌,且因依赖于临床检验人员的 验和技术水平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6, 9],而且耗时较长,检测周期一般为 6~7 天,过程繁琐,在富集、培养条件、定 以及快速检测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满足检测要求[10, 11]。另外,现有方法大多 次只能对单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进行快速检测,都获得了较高的准确率。感器的方法器的发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早的传感器的设物传感器是酶电极。近年来,各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其快速低消耗等特点,不断地被开发利用。生物传感器以酶[41]、抗细胞[46]、组织、DNA 等生物活性物质作为识别材料(识别元别元件发生生化反应,利用物理化学仪器监测与待测物绑定的可定 的物理、化学信号来实现对待测物质的检测和监控件、物理化学信号转化装置以及被测物本身三部分构成了生要素,如图 1.3 所示。
本文编号:2913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91389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