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双侧颈动脉斑块的磁共振影像特征预测急性脑梗死的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3 22:47
目的探讨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的易损特征与非症状侧有无差异,分析单用症状侧颈动脉斑块及联合双侧颈动脉斑块预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入选近期出现脑缺血症状且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颈动脉及脑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双侧颈动脉斑块特征及大脑颈内动脉供血区是否有急性脑梗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比较症状侧与非症状侧斑块负荷及成分特征有无差异。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在预测ACI时斑块特征的比值比(Odds Ratio,OR)以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单用症状侧颈动脉易损斑块及联合双侧颈动脉易损斑块对ACI的预测能力,探究联合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是否能够提升症状侧斑块对AC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97例患者。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的平均管壁面积、平均管壁厚度、管腔狭窄程度均明显大于非症状侧,而平均管腔面积小于非症状侧。症状侧斑块内钙化与非症状侧无明显差异,而富脂质坏...
【文章来源】: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男,75岁,因头晕入院
14图 2:a~c.患者均为男性,均为颈动脉易损斑块并左侧大脑半球 ACI。a.左侧颈动脉易损斑块;b.右侧颈动脉易损斑块;c.双侧颈动脉易损斑块;MPRAGE 均见斑块内出血。
3:症状侧及联合双侧颈动脉斑块磁共振影像特征对急性脑梗死预测价C 曲线。症状侧曲线下面积(AUC):0.63(95% CI 0.52~0.75, p =0.02合双侧曲线下面积(AUC):0.72(95% CI 0.61~0.82, P<0.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及MRI诊断的研究进展[J]. 陈更瑞,方华盛. 中国医学创新. 2017(31)
[2]16排螺旋CT与320排容积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比较研究[J]. 贾云生,高明洋,王焕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07)
[3]影像学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Willis环侧支开放及脑梗死形式[J]. 刘蕾,胡晨,李春芳,吴伟,程焱,薛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9)
[4]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测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J]. 于熙滢,周大亮,郝丹,魏林,于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12)
[5]3.0T高分辨磁共振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差异[J]. 韩旭,刘丹青,崔豹,马露,李依霞,蔡幼铨,蔡剑鸣.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4(07)
[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原因的研究进展[J]. 刘建民,张荣伟,袁绍纪. 实用医药杂志. 2009(02)
[7]MD-CTA对颈动脉不同类型粥样斑块血管壁强化特征的研究[J]. 常时新,李绍军,林翌,曹开明,郝楠馨,汪波,宗根林,王轶彬.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10)
[8]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异质性的病理研究及高分辨MRI影像特点分析[J]. 李树合,周定标,袁晓玲,孙同柱,余新光,许百男,卜博,蔡剑鸣.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08)
本文编号:2915311
【文章来源】: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男,75岁,因头晕入院
14图 2:a~c.患者均为男性,均为颈动脉易损斑块并左侧大脑半球 ACI。a.左侧颈动脉易损斑块;b.右侧颈动脉易损斑块;c.双侧颈动脉易损斑块;MPRAGE 均见斑块内出血。
3:症状侧及联合双侧颈动脉斑块磁共振影像特征对急性脑梗死预测价C 曲线。症状侧曲线下面积(AUC):0.63(95% CI 0.52~0.75, p =0.02合双侧曲线下面积(AUC):0.72(95% CI 0.61~0.82, P<0.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及MRI诊断的研究进展[J]. 陈更瑞,方华盛. 中国医学创新. 2017(31)
[2]16排螺旋CT与320排容积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比较研究[J]. 贾云生,高明洋,王焕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07)
[3]影像学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Willis环侧支开放及脑梗死形式[J]. 刘蕾,胡晨,李春芳,吴伟,程焱,薛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9)
[4]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测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J]. 于熙滢,周大亮,郝丹,魏林,于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12)
[5]3.0T高分辨磁共振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差异[J]. 韩旭,刘丹青,崔豹,马露,李依霞,蔡幼铨,蔡剑鸣.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4(07)
[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原因的研究进展[J]. 刘建民,张荣伟,袁绍纪. 实用医药杂志. 2009(02)
[7]MD-CTA对颈动脉不同类型粥样斑块血管壁强化特征的研究[J]. 常时新,李绍军,林翌,曹开明,郝楠馨,汪波,宗根林,王轶彬.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10)
[8]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异质性的病理研究及高分辨MRI影像特点分析[J]. 李树合,周定标,袁晓玲,孙同柱,余新光,许百男,卜博,蔡剑鸣.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08)
本文编号:2915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9153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