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6-12 02:00

  本文关键词: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着环境及人类身体健康,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布鲁氏菌检测方法,对其预防及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是一种公认的简单、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但是,在诸多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报道中,人们没有意识到抑制物的存在将影响本方法用于样品检测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因此本文建立了一种含两种内参基因的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方法,在快速、灵敏的检测布鲁氏菌的同时,质控样品DNA及PCR检测过程,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度。方法:以哺乳动物beta-actin基因为内源性内参基因,质控样本DNA;以重组质粒为外源性内参基因,质控PCR扩增过程。针对布鲁氏菌属特异性基因IS711,建立用于样品检测的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方法,优化布鲁氏菌引物浓度、探针及反应温度,并验证其敏感性、特异性及稳定性,做标准曲线。将该方法用于样品检测,并与细菌分离培养检测结果比较。之后,将阳性样品进行布鲁氏菌的SNP基因分型。结果:1)确立了将哺乳动物的beta-actin基因作为内源内参基因,并设计出特异性引物及探针。用于质控样品DNA提取物;选取大西洋鲑鱼β-球蛋白基因片段,建立了外源重组质粒作为外源性内参,用于质控PCR扩增。2)建立并优化了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布鲁氏菌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只扩增布鲁氏菌DNA时,相关系数R2为0.999(Y=-3.34X+42.85);扩增布鲁氏菌和外源重组质粒时,相关系数R2为0.997(Y=-3.13X+40.50);同时扩增布鲁氏菌及内外源性内参基因时,相关系数R2为0.997(Y=-3.12X+40.9)。说明加入的外源及内源内参基因对布菌检测没有太大影响。本检测方法的检测线达5.6拷贝·μL-1,在特异性检测中,布鲁氏菌引物及探针只扩增了六种经典布鲁氏菌,对阴性参考菌均无非特异性扩增。而且,本检测方法稳定性良好。3)将本方法用于样本检测,共检测了30份动物组织样品,360份动物全血,91份奶样,其中检测出7份布鲁氏菌阳性组织样品,12份布鲁氏菌阳性血样及3份布鲁氏菌阳性奶样。4)查找布鲁氏菌羊种3型以及布鲁氏菌疫苗株A19/S19及Rev.1的SNP位点用于基因分型,并设计出特异性引物及探针。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可以直接应用于样品检测,含有两种内参基因的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能够快速、灵敏、可靠的检测出样品中的布鲁氏菌。并将阳性样品进行进一步的布鲁氏菌SNP基因分型。
【关键词】:布鲁氏菌 内参基因 荧光定量PCR SNP基因分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0;R516.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3
  • 1.1 布鲁氏菌简介11-12
  • 1.2 人患布病12-13
  • 1.2.1 人间布病情况12
  • 1.2.2 人患布病发病机制12-13
  • 1.2.3 人患布病的防治13
  • 1.3 布鲁氏菌病的细菌学检测方法13-14
  • 1.4 用于布鲁氏菌检测的PCR方法14-20
  • 1.4.1 布鲁氏菌DNA的提取14-15
  • 1.4.2 单引物PCR技术15-16
  • 1.4.3 多重PCR技术16
  • 1.4.4 荧光PCR技术16-19
  • 1.4.5 其他PCR方法19-20
  • 1.5 内参基因的重要性20-21
  • 1.6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21-23
  • 2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23-41
  • 2.1 实验材料23-24
  • 2.1.1 实验用菌23
  • 2.1.2 实验用试剂23
  • 2.1.3 试验用仪器23-24
  • 2.1.4 实验用探针及引物24
  • 2.2 实验方法24-29
  • 2.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24-25
  • 2.2.2 细菌DNA的提取25
  • 2.2.3 布鲁氏菌属标准品的制备25-27
  • 2.2.4 外源性内参重组质粒的制备27-28
  • 2.2.5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优化28
  • 2.2.6 多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建立28
  • 2.2.7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制备28-29
  • 2.2.8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检测29
  • 2.3 实验结果29-37
  • 2.3.1 标准品的制备29-31
  • 2.3.2 内源性内参基因引物特异性验证31-32
  • 2.3.3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32-35
  • 2.3.4 标准曲线的制备35
  • 2.3.5 灵敏性35-36
  • 2.3.6 特异性36-37
  • 2.3.7 重复性37
  • 2.4 讨论37-41
  • 3 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样品检测41-47
  • 3.1 实验材料41-42
  • 3.1.1 实验用试剂41
  • 3.1.2 实验用仪器41
  • 3.1.3 病料来源41-42
  • 3.2 实验方法42-43
  • 3.2.1 细菌分离培养42
  • 3.2.2 病料DNA的提取42-43
  • 3.2.3 临床样品的荧光定量PCR检测43
  • 3.3 实验结果43-45
  • 3.3.1 细菌分离培养检测结果43
  • 3.3.2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43-45
  • 3.4 讨论45-47
  • 4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方法的建立47-57
  • 4.1 实验材料47-48
  • 4.1.1 实验用菌株47
  • 4.1.2 实验用试剂47
  • 4.1.3 实验用仪器47-48
  • 4.2 方法48-49
  • 4.2.1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选48
  • 4.2.2 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48-49
  • 4.3 实验结果49-55
  • 4.3.1 布鲁氏菌bp26基因序列比对49-51
  • 4.3.2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51
  • 4.3.3 标准品建立51-52
  • 4.3.4 引物温度优化52-53
  • 4.3.5 引物及探针浓度53-54
  • 4.3.6 特异性检测54
  • 4.3.7 灵敏性检测54
  • 4.3.8 重现性检测54-55
  • 4.4 讨论55-57
  • 5 结论57-59
  • 5.1 总结57-58
  • 5.2 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5
  • 致谢65-6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慧明;陈红梅;张益红;孟钵;;采用血小板基因分型对患者血小板选择性输注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12期

2 李天一;陈青锋;吴国琳;;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年02期

3 吴刚,李梅;一种快速、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新方法[J];临床检验杂志;2003年06期

4 肖露露,郝桂琴,叶欣,陈洪涛,谭茵,张升,刘颉;HLA基因分型三种操作系统的效果比较[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年01期

5 吴有利;陆学东;刘键;黄烈;黄晓丽;徐韵靖;;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在HPV基因分型中的应用[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12期

6 包于勤;顾桂玲;沈轶明;王晔;丁苏鄂;詹申宏;赵桐茂;;基因分型在建立谱红细胞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7年04期

7 白雪晴;孙旭光;;镰刀菌基因分型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纵览;2007年06期

8 尤崇革;李晓军;郜莉娜;李菲菲;;高分辨熔解技术常用荧光染料的SNP基因分型能力比较[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8期

9 王艳海;张静;陈卫华;巴特尔;段宝生;;鄂尔多斯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分型的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年04期

10 刘广贤;HLA基因分型的最新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亮;柯国梁;王弛;王春明;吴崔晨;林浩学;杨朝勇;;循环取代酶切信号放大新技术及其在高灵敏SNP基因分型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蔡怡珊;黄金宝;郑大利;;中国部分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基因分型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梁晓岚;杨丛林;孙乐静;杨静波;阎凤英;邱录贵;;脐血HLA基因分型质评结果分析[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辉;王青;羊小海;王柯敏;刘芳;黄晋;刘剑波;欧锦清;;血糖仪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李金恒;刘存刚;孙胜利;曹晓梅;;三维凝胶NAT2基因分型芯片的制备与优化[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复元;吴秀娟;张大军;杜绍财;张瑞;东传玲;;克拉玛依地区HBV基因分型及进化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石油系统分会第五届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蒋小玲;袁静;周伯平;徐六妹;n澤涎潘,

本文编号:442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442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5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