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左心室心肌力学初步改变
本文关键词: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左心室心肌力学初步改变
更多相关文章: 超声心动描计术 心室功能 三维斑点追踪显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左心室心肌力学变化,探讨3D-STI在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CRT且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的心力衰竭患者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7岁。于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常规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3D-STI测量左心室整体3D应变(D3S)、纵向应变(LS)、环向应变(CS)、径向应变(RS);左心室整体旋转角度峰值(LVrot)和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LVtw)、左心室整体最大径向位移(Dr)、纵向位移(Dl)、三维位移(D3d)等指标。比较术前和术后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将以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RT术后D3S、LS、CS、RS较术前显著提高,LVrot、LVtw、Dr、Dl和D3d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D3S、LS、CS、RS、LVrot、Dr、Dl和D3d与LVEF均相关(r=-0.63、-0.56、-0.51、0.60、0.38、0.80、0.49及0.45,P0.01),LVtw与D3S、LS、CS、RS、Dr、D3d间均有良好相关性(r=-0.45、-0.35、-0.39、0.37、0.37、0.45,P0.01)。结论 3D-STI能有效观察左心室心肌力学改变,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对评价CRT术后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超声科;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计术 心室功能 三维斑点追踪显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分类号】:R540.45;R541.6
【正文快照】: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作为治疗电生理异常的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新手段,其临床疗效常取决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改善。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心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超声科,江苏南京210012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康瑜;崔洁;陈海燕;潘翠珍;舒先红;;三维斑点追踪显像分析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年12期
2 段利科;李玲;谢明星;王新房;陈玉媛;王静;李薇玢;;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的初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3 覃小娟;谢明星;吕清;王新房;袁莉;付倩;段凤霞;陈玉媛;姜岚;李蔚;李玉曼;;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整体应变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Fung J.W.-H.;腾增辉;;组织同步化成像作为评价收缩不同步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的一种新工具[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年08期
2 刘冰冰,邓又斌;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3期
3 王建安;;关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最优化的对策[J];心电学杂志;2006年02期
4 王悦喜;阿荣;任保军;王春燕;孟庆余;丁燕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六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7年01期
5 王涛;夏云龙;;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的一些新认识[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年01期
6 段徐,凌峰;组织多普勒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5期
7 翟大明;朱向明;;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5年06期
8 肖祥彬;;长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3期
9 Brandt R.R;Reiner C;Arnold R.;杜媛;;长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暂中断后的收缩反应和二尖瓣反流[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05期
10 蒋晖;;实时心内超声引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左室电极的放置[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依彤;木胡牙提;马建军;林涛;汤宝鹏;张燕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与中远期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陈斌;胡元平;倪显达;管丽洁;张华;谷笑容;兰莉;;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A];2007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宋振华;张卫泽;;左心室大小和术后收缩压变化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关系[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金丽娟;王亚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郑良荣;耿隽超;胡晓晟;吴必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术后管理[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6 惠玲玲;张卫泽;;基础肾功能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效果[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惠玲玲;张卫泽;陈永清;马凌;韩娟萍;张玉秀;;左心室大小和术后收缩压变化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关系[A];全国第十二届心脏学会第十五届心功能学会和《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成银宏;秦丰明;唐欧杉;陈丽娜;陈钟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5例超反应者临床特征观察[A];2012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郑文渊;陶谦民;郑良荣;陈君柱;胡晓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A];2013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谢上才;金炜;孟伟栋;史浩颖;张建军;汪芳;李昌义;孙宝贵;刘少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患者的死亡原因[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主任 王景峰 整理 王海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救治心衰患者[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妍;超声心动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永乐;超声评价心肌灌注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杨新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心脏机械重塑与心脏电重塑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4 国建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单中心病历分析及再同步化治疗应答预测因子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5 蔡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及远期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史浩颖;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莉;体质指数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2 吕钢;碎裂QRS波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预测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黄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血清糖类抗原125和氨基末端脑钠肽浓度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章超惠;J波、JTc、Tp-ec间期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左室机械重构疗效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6 糜家睿;大内皮素-1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7 吴小红;康复宣教指导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体能、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年
8 吕文青;右室长轴应变及左右心室长轴应变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9 张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神经激素影响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10 余诧;组织多普勒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作用[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49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74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