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环反应构建多糖基多功能基因载体
本文关键词:基于开环反应构建多糖基多功能基因载体
更多相关文章: 基因载体 开环反应 普鲁兰 MRI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
【摘要】:基因治疗可以治疗先天性遗传和后天性基因异常引起的疾病,受到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基因治疗的关键之一是构建安全、高效的基因载体。相比于病毒基因载体,阳离子基因载体具有转染效率高,无免疫原性,结构易于控制,可大规模制备等优点。随着临床上对基因载体提出MRI/CT成像,荧光成像,抗菌,载药,光热治疗等多元化的需求,构建多功能基因载体具有重要意义。普鲁兰(pullulan)是由出芽短梗霉产生的微生物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肝细胞靶向等优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新霉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基于上述优越性,分别以普鲁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为骨架,利用开环反应构建低毒、高效的多功能基因载体,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在pullulan上接上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引发位点,得到引发剂Pullulan-Br。然后,通过ATRP法引发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得到PuPGMA,进一步用乙醇胺开环反应环氧基团得到阳离子聚合物PuPGEA。最后,通过邻二羟基与硼酸基团的成醚反应,静电相互作用,PuPGEA分别与小分子造影剂GdL, GdW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PuPGEA-GdW, PuPGEA-GdL,构建了具有核磁造影功能的肝细胞靶向基因载体。对该载体系统进行了细胞活性,体外/体内基因转染效率,细胞吞噬和体外/体内MRI造影性能等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普鲁兰的阳离子纳米颗粒PuPGEA-GdW和PuPGEA-GdL的细胞毒性小于“金标”PEI(25 kDa),在肝细胞中的基因转染效率更高。PuPGEA-GdW表现出的MRI造影性能更好。基于pullulan构建的具有肝细胞靶向和MRI造影功能的多糖基因载体的设计为多功能基因载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2、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新霉素分别与羟乙基二硫双缩水甘油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开环反应,乙二胺(ED)封端来增加聚合物水溶性,制备得到可降解/不可降解的超支化聚合物SS-HP和HP。随后比较了超支化聚合物SS-HP和HP的细胞毒性,基因转染效率,细胞吞噬,红细胞溶血,抗菌性能。最后,建立C6脑胶质瘤动物实验模型,评价SS-HP和HP负载p53后的抑瘤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双硫键可以被谷胱甘肽(GSH)生物剪切,SS-HP的基因转染效率显著高于HP,细胞毒性低于HP; SS-HP和HP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用新霉素构建的超支化聚合物SS-HPN和HPN的基因转染效率最高;SS-HPN和HPN负载p53抑瘤基因后具有良好的动物体内抗肿瘤效果。
【关键词】:基因载体 开环反应 普鲁兰 MRI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菌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5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符号说明15-16
- 第一章 绪论16-28
- 1.1 基因治疗简介16-17
- 1.2 病毒基因载体17
- 1.3 非病毒基因载体17-22
- 1.3.1 阳离子载体17-19
- 1.3.2 阳离子脂质体19-20
- 1.3.3 天然多糖衍生物20-22
- 1.4 多功能阳离子基因载体的研究22-24
- 1.4.1 磁共振成像22-23
- 1.4.2 抗菌23-24
- 1.4.3 载药24
- 1.5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24-25
- 1.6 课题的设计意义25-28
- 1.6.1 基于开环反应构建具有核磁造影功能的多糖基因载体25-26
- 1.6.2 基于开环反应构建具有抗菌功能的超支化基因载体26-28
- 第二章 基于开环反应构建具有核磁造影功能的多糖基因载体28-46
- 2.1 引言28-29
- 2.2 实验部分29-34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29-30
- 2.2.2 阳离子聚合物PuPGEA的制备30-31
- 2.2.3 PuPGEA-GdL和PuPGEA-GdW纳米颗粒的制备31-32
- 2.2.4 聚合物表征32
- 2.2.5 聚合物/pDNA复合物的制备32
- 2.2.6 细胞活性评价32-33
- 2.2.7 基因转染效率测试33
- 2.2.8 细胞吞噬测试33
- 2.2.9 体外MRI测试33-34
- 2.2.10 体内实验34
- 2.3 结果与讨论34-45
- 2.3.1 PuPGEA-GdL和PuPGEA-GdW的合成34-37
- 2.3.2 阳离子聚合物的DNA缩合性能测试37-39
- 2.3.3 细胞活性评价39-40
- 2.3.4 体外转染效率测试40-41
- 2.3.5 细胞内吞测试41-43
- 2.3.6 体外MRI测试43-44
- 2.3.7 体内转染效率和MRI测试44-45
- 2.4 本章小结45-46
- 第三章 基于开环反应构建具有抗菌性能的超支化基因载体46-64
- 3.1 引言46-47
- 3.2 实验部分47-53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47-48
- 3.2.2 基于抗生素构建超支化聚合物48-50
- 3.2.3 聚合物/pDNA复合物的制备50
- 3.2.4 表征实验50-51
- 3.2.5 细胞活性51
- 3.2.6 基因转染效率51
- 3.2.7 细胞吞噬51-52
- 3.2.8 抗菌性能52
- 3.2.9 体外溶血实验52-53
- 3.2.10 体内抗肿瘤评价53
- 3.3 结果与讨论53-62
- 3.3.1 超支化聚合物的DNA缩合性能测试53-55
- 3.3.2 细胞活性和基因转染效率测试55-57
- 3.3.3 细胞吞噬57-58
- 3.3.4 抗菌性能评价58-60
- 3.3.5 红细胞溶血试验60-61
- 3.3.6 体内抗肿瘤性能评价61-62
- 3.4 本章小结62-64
- 第四章 总结64-66
- 参考文献66-74
- 致谢74-76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6-78
- 作者简介78-80
- 导师简介80-82
- 附件82-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存保,李峰,王美玲,陈宝娇,刘启旺;麻黄碱衍生物鉡唑烷水解开环反应的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苏宇,李来才,廖显威;碱性条件下两种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开环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峰;冯大诚;何茂霞;蔡政亭;;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酶机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陈琼;朱晓磊;杨光富;;三唑并嘧啶类衍生物的肼解开环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母伟花;方德彩;;吖丙啶和乙烯亚胺在碘化锂作用下开环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周正洪;李康应;李照明;唐除痴;;手性Schiff碱催化的二硫代磷酸对内消旋环氧烷的对映选择开环反应[A];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周正洪;李康应;唐除痴;;(S)-或(R)-1,1’-联萘-2,2’-二氧基二硫代磷酸与内消旋环氧烷的非对映选择开环反应[A];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戴佶;刘春;郑品官;代刚;朱洪友;;螺旋甾烷型甾体皂甙元的开环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杨瑜涛;霍方俊;张晶晶;谢志辉;钞建宾;阴彩霞;;高灵敏性检测生理硫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黄小军;莫东亮;张廷珂;戴立信;侯雪龙;;手性含膦环钯催化的烯基硼酸与氧杂双环烯烃的开环反应[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9 靳立人;黄世俊;张方健;管曙光;;N-羧酸内酸酐与胺的开环反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徐仁顺;马怀军;迟克彬;曲炜;王从新;田志坚;;Pt-HBeta酸性对于催化稠环芳烃选择性开环反应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登泰;激光诱导[2+2]环加成及开环反应的原位拉曼光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肖慧泉;金催化的开环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李燕;α-羰基环二硫缩烯酮中1,,3-二硫戊环的开环反应及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锐;一氧化氮参与的α、β不饱和酮的硝化反应及环氧酮开环反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刘宇;金属试剂参与的环丙烯开环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季秀芳;新型双环环丁酮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开环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韩晓丹;环丁烯酮的开环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亚俊;基于开环反应构建多糖基多功能基因载体[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2 黄晓英;过氧化氢环境友好性氧化开环反应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卿远辉;氮丙啶亲核开环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堂旭;十氢萘选择性开环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孟庆元;有机还原剂在1,2-环氧化合物选择性开环反应中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张彪;2-丁氧基-3,4-二氢吡喃与双位点亲核试剂开环反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卢周;α,β-不饱和亚胺在Oxone和AlCl_3作用下的氧化重排反应与α,β-环氧芳基酮在硝酸铈铵(CAN)和KBr作用下的开环反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于家琳;柴油芳烃选择性开环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韩晓杰;三元环扩环策略在生物碱Melotenine A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刘玉衡;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1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90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