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分析-安贺军,张波,郭雁冰,许继宗
本文关键词:1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医学 >> 1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分析-安贺军,张波,郭雁冰,许继宗
第 1 7 卷 ?第 2 期 2015 年 2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17 No. 2 Feb .,2015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15.02.058
172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分析
安贺军, 张波, 郭雁冰, 许继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06 医院中医科, 北京 100101) 摘? 要: 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学特征, 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将 172 例慢性萎缩性胃 炎患者, 根据中医辨证, 分为脾胃虚寒、 胃络瘀血、 肝脾失调、 胃阴亏虚 4 个证型, 然后调查其症状、 舌脉等证候学资 料,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证候出现频率依次为: 脾胃虚寒 > 胃络瘀血 > 肝脾失调 > 胃阴亏虚; 出现频率高于 5 次 的症状及舌脉依次为: 胃脘隐痛 > 大便稀或溏 > 舌质淡 > 脉弱 > 胃脘胀满 > 胃脘灼痛 > 舌质黯 > 脉涩 > 胃脘胀痛 > 胸胁胀痛 > 食欲减退 > 胃脘刺痛 > 泛酸 > 恶心呕吐 > 神疲乏力 > 食后腹胀 > 口苦 > 舌质红 > 脉细数 > 嘈杂 > 呃逆嗳 气 > 四肢倦怠 > 口干; 在腺体萎缩方面, 脾胃虚寒证较其它证型更为严重, P <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肠上皮 化生及异型增生方面, 胃络瘀血证较其它证型更为严重, P <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对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证候学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总结了该病的病机、 证型规律, 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 证候学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机; 证型 (2015) 02-? 中图分类号: R573.3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3-842X?? 0156-?? 03
Study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Syndrome: An Analysis of 172 Cases AN Hejun, ZHANG Bo, GUO Yanbing, XU Jizong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PLA 306th Hospital,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study the TCM syndromes characteristic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to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 172 case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according to TCM syndrome, were divided into spleen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dysfunction of liver and spleen stomach meridian, stomac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s. And then we investigated their symptoms, tongue and pulse syndrome data to mak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 The syndrome frequency was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cold>stomach collateral stasis>gastric dysfunction of liver and spleen yin deficiency. 参活血化瘀、 散寒止痛, 桂枝温通经脉, 桃仁、 红花 活血化瘀, 水蛭破血、 逐瘀、 通经, 玄胡、 川芎行气止 痛, 上述七味药物共奏活血化瘀、 散寒行气止痛, 对 于寒湿困脾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到了祛风散寒 除湿的功效, 配合穴位贴敷使药物直达病所, 穴位选 取肺俞、 脾俞、 肾俞、 足三里、 曲池、 合穴、 外关、 三阴 交、 阳陵泉。上述穴位从经络传导、 人体解剖、 提高 免疫力等角度进行穴位选取。 贴敷药物以活血通络、 温经止痛药物为主可以有效改善四肢麻木、 疼痛、 袜 套样感觉, 而且能增加周围神经系统的血供, 加速神 经修复。[10]《针灸甲乙经》 有云: “三阴交主足下热 痛, 不能久坐, 湿痹不能行。 ”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三条经脉交会穴位, 具有补 脾、 疏肝、 益肾功效、 调理人体内分泌等功能, 足三里 在 《灵枢 · 五变》 中有云: “邪在脾胃, 则病肌肉痛, 阳气有余, 阴气不足, 则热中善饥, 皆调于三里。 ” 说 明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选取足三里穴进行调 理治疗, 足三里具有补脾益气、 活血通络、 祛风除湿、 调解人体免疫力等功效, 配合人体相关腧穴 (肺俞、 脾俞、 肾俞) 共同起到疏通经脉、 祛风除湿的功效。 综上所述, 当归四逆汤加减结合贴敷对寒湿困 脾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 药基础药物治疗,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 1 ] Lefebvre P. Diabetes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The a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J ] .Rev Med Liege, 2005, 60: 273-277. [ 2 ] A Sathiamoorthy, L P Reddy, S S Sathiamoorthy, et al.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 and diabetic neuropathy[ J ] . ): Indi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10, 27 (???2??? 118-122. [ 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 M ]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9: 18. [ 4 ] 郑筱萸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 M ] . 北京: 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34-384. [ 5 ] 钱荣立, 杨泽, 俺之复 .21 世纪的糖尿病防治 [ M ] . 郑州: 河南 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339-340. [ 6 ] 杜旭光 .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因与治疗 [ J ] . 国外医学 · 内 ): 分泌学分册, 1986 (???1??? 15-18. [ 7 ] 丁立峰 . 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43 例 [ J ] . ): 四川中医, 2000 (???3??? 26. [ 8 ] 王玉萍, 计磊, 李军体, 等 . 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 [ J ] . 中国针灸, 2005, 25 (???8??? 542-544. [ 9 ] 龙卫平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 J ] . 河北 ): 中医, 2008, 30 (???3??? 823-825. [ 10 ] 于秀辰 . 吕仁和教授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 J ] . 中 ): 医级刊, 1997, 32 (???12??? 42-43.
收稿日期: 2014-07-26 作者简介: 安贺军 (1969-) , 女, 北京平谷人,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 通讯作者: 许继宗 (1979-) , 男, 河北唐山人, 主治医师, 硕士, 研究方向: 中医内科及针灸。
156
?1 7 卷
? ? 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The symptoms and tongue and pulse frequency higher than 5 were epigastric pain>stool or sloppy>pale tongue>epigastric fullness of epigastric burning tongue dark veins astringent>epigastric pain>Xiongxie pain>appetite epigastric pain with nausea and vomiting of pantothenic acid>lassitude>bloating after eating the bitter>red tongue slippery pulse number>noisy hiccup belch lassitude>dry mouth. In terms of glandular atrophy,,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cold syndrome was more serious with significance, P <0.01. As for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dysplasia, stomach collaterals stasis syndrome was more serious with significance,
P <0.01. Conclusion : Through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 of syndrome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alysis,
it summarized the 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types of the disease, which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study of symptoms and sign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hogenesis; sydnromes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 主要表现为胃部黏膜变薄并萎缩, 黏膜肌层逐渐增 厚, 黏膜上的腺体显著减少, 多同时伴有不典型增 生和肠化生。本病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早期治 疗十分必要。本病属于中医 “胃痞” “胃脘痛” “痞 满” “嘈杂” 等疾病范畴, 病机多为脾胃虚弱, 病理 基础是瘀毒、 痰湿阻滞胃络。西医治疗以保护胃黏 膜、 增强胃动力为原则, 疗效欠佳。中医治疗本病 自古至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但因本病病机比较多 样化, 临床的辨证分型意见也不同一, 影响了本病 的规范化治疗。为此, 笔者将近年接诊的 172 例本 病患者的证候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寻找本病的 病机特点和证候学分布规律, 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 疗, 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据中医证候分型的标准, 确定患者的证候分型。记 录医师经过专门培训, 以保证记录资料的完整、 真 实、 准确。
1.5? 统计学方法
专人负责录入实验数据, 并经 2 人校对。采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研究中, 计数 资料采用 χ2 检验, 并进行频数分析。以 P <0.05 为 差异有
2? 结果 2.1? 证候分布的特点
共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172 例, 就诊时间 为 2010 年 1 月 — 2013 年 12 月, 来源为我院中医科 门诊及病房。其中男 75 例, 女 97 例; 病程 2.1~12.3 年, 平均为 (7.5±1.7)年; 年 龄 44~73 岁, 平均为 (54.37±3.9) 岁。
1.2? 诊断标准
见表 1。4 种证候, 按照出现频率的高低, 依次 是: 脾 胃 虚 寒 > 胃 络 瘀 血 > 肝 脾 失 调 > 胃 阴 亏 虚。 脾胃虚寒证出现的频率较高, 明显高于其他证候, 占 48.26%; 其次是胃络瘀血证, 占 29.65%。这两种 证候的累积频率高达 77.91%, 是本病表现出的最 主要的证候。其它 2 种证候出现的频率较低, 共为 22.09%。
表 1? 证候分布 证型 脾胃虚寒型 胃络瘀血型 肝脾失调型 胃阴亏虚型 频次 累积频次 83 51 22 16 83 134 156 172 频率 (%) 累积频率 (%) 48.26 29.65 12.79 9.30 48.26 77.91 90.70 100.00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 [1] 治疗方案》 拟定。西医诊断标准根据 “全国第 2 [2] 届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拟定: 胃镜下黏膜呈结节 状或颗粒状; 黏膜颜色呈现红、 白相间, 白色为主, 黏膜皱襞变平, 严重者消失, 血管清晰可见。病理诊 断: 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 伴有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 生。证候及症状舌脉名称的规范依据: 以 《中医症 [3] [4] 状鉴别诊断学》 和 《中医诊断学》 为标准, 规范 记录患者证候学信息。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主要症状及舌脉的出现频率分析
纳入标准为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排 除标准为: 合并有脑、 心、 肾、 肝、 造血等系统严重疾 病; 准备妊娠或妊娠期、 哺乳期女性; 合并有消化性 溃疡, 或者病理诊断已有恶性病变者; 不能正确描 述信息、 资料不全者。
1.4? 观察指标
参照中西医诊断标准, 制定证候观察记录表。 对于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 由专 门的医师负责观察记录每个患者的症状及舌脉, 如 胃脘部疼痛的程度、 性质, 大便的性状, 食欲情况, 以 及反酸、 呕吐、 神疲乏力、 嘈杂等伴随症状。之后根
将出现频率高于 5 次的症状及舌脉进行了统 计分析, 见表 2。出现的频次在 60 次以上的症状及 舌脉依次为: 胃脘隐痛 > 大便稀或溏 > 舌质淡 > 脉 弱 > 胃脘胀满 > 胃脘灼痛 > 舌质黯。出现的频次在 40~60 次的症状及舌脉依次为: 脉涩 > 胃脘胀痛 > 胸胁胀痛>食欲减退>胃脘刺痛>泛酸>恶心呕 吐; 出现的频次在 40 次以下的症状及舌脉依次为: 神疲乏力 > 食后腹胀 > 口苦 > 舌质红 > 脉滑数 > 嘈 杂 > 呃逆嗳气 > 四肢倦怠 > 口干。在上述的症状及 舌脉中, 辨证为脾胃虚寒的为: 胃脘隐痛、 大便稀 或溏、 胃脘胀满、 食欲减退、 神疲乏力、 四肢倦怠、 舌 质淡、 脉弱, 累积频率 47.55%; 辨证为胃络瘀血的 为: 舌质黯、 胃脘胀满、 脉涩、 胃脘刺痛, 累积频率 44.25%; 辨证为肝脾失调的有: 泛酸、 胸胁胀痛、 口 苦、 胃脘胀痛、 食欲减少、 呃逆嗳气、 胃脘灼热、 恶心 呕吐, 累积频率 33.14%; 辨证为胃阴不足的为: 胃 脘灼痛、 口干、 嘈杂、 食欲减退、 舌质红、 脉细数, 累 积频率 22.65%。
157
?
?
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17 卷
表 2? 主要症状及舌脉的出现频率分析 症状及舌脉 胃脘隐痛 大便稀或溏 舌质淡 脉弱 胃脘胀满 胃脘灼痛 舌质黯 脉涩 胃脘胀痛 胸胁胀痛 食欲减退 胃脘刺痛 泛酸 恶心呕吐 神疲乏力 食后腹胀 口苦 舌质红 脉细数 嘈杂 呃逆嗳气 四肢倦怠 口干 频次 累积频次 83 83 78 161 76 237 72 309 70 379 66 445 61 506 57 563 54 617 50 667 49 716 46 762 44 806 40 846 39 885 37 922 36 958 33 991 30 1021 29 1050 29 1079 28 1107 26 1133 频率 (%) 累积频率 (%) 7.33 7.33 6.88 14.21 6.71 20.92 6.35 27.27 6.18 33.45 5.83 39.28 5.38 44.66 5.03 49.69 4.77 54.46 4.41 58.87 4.32 63.20 4.06 67.26 3.88 71.14 3.53 74.67 3.44 78.11 3.27 81.38 3.18 84.55 2.91 87.47 2.65 90.11 2.56 92.67 2.56 95.23 2.47 97.71 2.29 100
2.3? 各证型病理情况对比
见表 3。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腺体萎缩方面, 脾 胃虚寒证较其它证型更为严重, P <0.01, 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在肠上皮化生方面, 胃络瘀血证较其 它证型更为严重, P <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 异型增生方面, 胃络瘀血证较其它证型更为严重, P <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3? 各证型病理情况对比 证型 例数 轻度 中度 脾胃虚寒型 83 11 19 胃络瘀血型 51 18 15 肝脾失调型 22 8 7 胃阴亏虚型 16 5 6 肠上皮化生 脾胃虚寒型 83 30 31 胃络瘀血型 51 6 15 肝脾失调型 22 8 7 胃阴亏虚型 16 6 5 异型增生 脾胃虚寒型 83 31 29 胃络瘀血型 51 6 14 肝脾失调型 22 7 8 胃阴亏虚型 16 7 5 病理特征 腺体萎缩 重度 P 值 53 <0.01 18 7 5 22 30 <0.01 7 5 23 31 <0.01 7 4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是消化系统临床中常 见病、 多发病。本病病理表现主要为: 胃固有腺体 萎缩减少, 伴有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西方医学对 本病诊断比较准确, 但治疗有一定局限, 主要为根治 HP、 保护胃黏膜、 增强胃动力, 对肠化及异型增生等 病理变化缺乏手段。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显著的优 势。根据临床表现, 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 “虚痞” “胃 痞” “嘈杂” “胃痛” 范畴。 中医认为, 脾与胃共居中焦, 互为表里, 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也是气机升降之枢 纽, 共同参与机体对食物的吸收和运化。本病病机 多为脾胃虚弱, 以脾胃虚寒为多, 之后因虚致实, 伴 有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 病理产物阻滞胃络, 胃络失 养, 终致萎缩、 肠化等病理改变。 从本次研究的证候分布特征来看, 按照出现频 率的高低, 各证型依次是: 脾胃虚寒证 > 胃络瘀血 证 > 肝脾失调证 > 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出现的
频率较高, 明显高于其他证候, 占 48.26%; 其次是 胃络瘀血证, 占 29.65%。这两种证候的累积频率高 达 77.91%, 是本病表现出的最主要的证候。脾胃虚 寒证所占比例最高, 说明本病的病机主要为脾胃虚 弱、 阳气不足、 虚寒内生。脾胃功能减弱, 主要表现 为胃脘隐痛、 大便稀或溏、 胃脘胀满、 食欲减退、 神疲 乏力、 四肢倦怠、 舌质淡、 脉弱等一系列脾胃运化减 弱、 气虚、 阳虚临床症状。胃络瘀血证在本病中也占 有较重的比例, 说明本病出了脾胃虚弱之本外, 尚存 在瘀血内阻之标。概因本病病程较长, 迁延不愈, 久病入络, 络脉瘀阻, 如 《临证指南医案 · 积聚》 中 云: “初病在经, 久病入络, 以经主气, 络主血, 则知 其治气治血之当然……初病气结在经, 久病则血伤 入络” ; 《素问 · 痹论》 中云: “病久入深, 营卫之行 涩” 。脾胃虚弱, 不能化生气血, 亦可致气虚血瘀。 虚寒内生, 瘀血内阻, 日久络脉失养, 终致渐生肠化、 异形增生、 癌变等坏证。土虚木乘, 多致肝脾失调, 运化失司, 气机升降不调, 郁热、 痰湿内生, 表现为泛 酸、 胸胁胀痛、 口苦、 胃脘胀满、 胃脘胀痛、 食欲减少、 呃逆嗳气、 胃脘灼热、 恶心呕吐等症状, 故肝脾失调 也是本病的一个重要证型。而脾胃虚弱, 运化欠佳, 阴液生化不足, 则可表现为胃阴亏虚之证, 表现为胃 脘灼痛、 胃脘胀满、 口干、 嘈杂、 食欲减退、 舌质红、 脉 细数。 就 本 病 的 症 状 及 舌 脉 出 现 频 率 来 看, 胃脘隐 痛、 大便稀或溏、 舌质淡、 脉弱、 胃脘胀满、 胃脘灼痛、 舌质黯等症状出现频率最高, 其次为脉涩、 胃脘胀 痛、 胸胁胀痛、 食欲减退、 胃脘刺痛、 泛酸、 恶心呕吐, 再次为神疲乏力、 食后腹胀、 口苦、 舌质红、 脉滑数、 嘈杂、 呃逆嗳气、 四肢倦怠、 口干, 说明本病主要与脾 胃虚寒、 瘀血、 肝脾失调、 胃阴虚等病机关系密切。 脾胃虚寒证是本病的最主要证型, 其症状舌脉出现 频率较高的依次为: 胃脘隐痛、 大便稀或溏、 舌质 淡、 脉弱、 胃脘胀满、 食欲减退、 四肢倦怠、 神疲乏力; 其次为胃络瘀血证, 其症状舌脉出现频率较高的依 次为: 舌质黯、 胃脘胀满、 脉涩、 胃脘刺痛。 通过对各证型与病理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我们 发现, 在腺体萎缩方面, 脾胃虚寒证较其它证型更 为严重, P <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肠上皮化 生方面, 胃络瘀血证较其它证型更为严重, P <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异型增生方面, 胃络瘀血 证较其它证型更为严重, P <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说明脾胃虚弱、 虚寒内生是导致腺体萎缩的最 重要的原因, 也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而胃络瘀血, 胃 体失养, 是致使肠上皮化生、 异形增生的罪魁祸首。 综 上 所 述, 本次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 状、 舌脉、 证候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寻找出其中的规 律, 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基 础。今后的研究中, 将根据这些规律, 探索本病的最 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1 ] 张万岱, 陈治水, 范北海, 等 .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方 ): 案 [ 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4, 12 (???5??? 314-316. [ 2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 J ] . ): 胃肠病学, 2006, 11 (???11??? 674-683. [ 3 ] 邓铁涛 . 中医证候规范 [ M ] .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0: 352-353. [ 4 ] 邓铁涛 . 中医诊断学 [ M ] .4 版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37-138.
158
本文关键词:1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5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9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