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一种对侧控制电刺激器的开发

发布时间:2017-10-04 08:05

  本文关键词:一种对侧控制电刺激器的开发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反馈 功能性电刺激 对侧控制电刺激


【摘要】:生物反馈(Biofeedback)是从20世纪20年代通过监测到的肌电活动,帮助病人进行放松训练开始的,由肌电反馈到现在,已发展成皮肤温度反馈、脑电反馈、心电反馈、血压反馈等多种生物反馈技术。生物反馈技术主要运用于心理康复治疗、术后康复治疗。传统的电刺激主要是神经肌肉电刺激、触发电刺激,助力型电刺激,本论文工作主要依据临床上使用的主流电刺激,分析其各自特点,并紧密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开发一种功能性电刺激仪器。本课题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从患者健侧采集的肌电信号通过仪表放大器AD623进行放大,然后经过由AD8609等电路滤波处理,由MCU进行A/D转换,最后由ARM11主控模块的上位机软件通过液晶屏显示,同时结合健侧实时采集肌电信号数据,通过LMV324等芯片电路实时给患侧特定强度、脉宽、频率的电刺激治疗。本课题根据对侧控制电刺激的特点,采用三段式比例计算,通过对系统的性能测试和实际的临床使用进行验证分析。本课题所研制的系统能够达到处理微弱肌电信号的水平,软件算法和运行方案满足临床使用,并且本系统支持多通道,可以同时进行多人治疗。与传统的电刺激设备不同,此课题体积小、便携性高、人机交互更友好,能给医生和患者以较好的体验,为肢体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生物反馈 功能性电刺激 对侧控制电刺激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9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课题来源9-13
  • 1.1 课题研究的发展与现状9
  • 1.2 选题依据9-11
  • 1.3 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11-12
  •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12-13
  • 第二章 系统设计13-18
  • 2.1 设计思路13
  • 2.2 系统需求及关键技术指标13-14
  • 2.3 贴片电极14-15
  • 2.4 系统设计概述15-16
  • 2.5 硬件设计概述16
  • 2.6 软件设计概述16-17
  • 2.7 本章小结17-18
  • 第三章 硬件设计18-34
  • 3.1 设计方案18
  • 3.2 电源管理模块18-19
  • 3.3 信号采集模块19-23
  • 3.3.1 前级放大21-23
  • 3.3.1.1 滤波21-22
  • 3.3.1.2 陷波22-23
  • 3.3.2 二级放大23
  • 3.4 电刺激模块23-25
  • 3.4.1 升压电路24
  • 3.4.2 保护电路24
  • 3.4.3 输入阻抗电路24-25
  • 3.5 充电电路模块25-27
  • 3.5.1 外部电源供电电路26
  • 3.5.2 内部电池供电电路26-27
  • 3.6 开发平台27-28
  • 3.6.1 平台选择27-28
  • 3.6.2 核心板28
  • 3.7 IC卡刷卡模块28-31
  • 3.7.1 概述28-29
  • 3.7.2 通信协议29-30
  • 3.7.3 联机调试30-31
  • 3.8 外设控制31-32
  • 3.8.1 显示屏31
  • 3.8.2 旋钮控制31-32
  • 3.8.3 LED指示32
  • 3.9 本章小结32-34
  • 第四章 软件设计34-53
  • 4.1 设计方案34-36
  • 4.1.1 开发环境34-35
  • 4.1.2 通信协议35-36
  • 4.2 WinCE的SDK生成36-37
  • 4.3 BSP移植37-38
  • 4.3.1 操作系统移植的背景37-38
  • 4.3.2 BSP移植38
  • 4.4 输入法移植38-39
  • 4.5 GDI描绘数据波形39-43
  • 4.5.1 GDI对象39
  • 4.5.2 坐标系39-40
  • 4.5.3 Device Contexts运用40
  • 4.5.4 画数据波形流程40
  • 4.5.5 软件代码实现40-43
  • 4.6 数据管理模块43-47
  • 4.7 生物反馈训练47
  • 4.8 电刺激治疗模块47-50
  • 4.8.1 神经肌肉电刺激48
  • 4.8.2 触发电刺激48-50
  • 4.8.3 对侧控制电刺激50
  • 4.9 刷卡模块50-51
  • 4.10 设置模块51
  • 4.11 本章小结51-53
  • 第五章 外观和结构设计53-58
  • 5.1 外观设计53
  • 5.2 结构设计53-56
  • 5.3 功能说明56-58
  • 第六章 技术指标的验证及测试58-71
  • 6.1 主要技术指标58
  • 6.2 输入功率58
  • 6.3 测量范围58-59
  • 6.4 最高分辨率59
  • 6.5 输入噪声59-60
  • 6.6 通频带60
  • 6.7 差模输入阻抗60-61
  • 6.8 共模抑制比61
  • 6.9 电刺激输出61
  • 6.10 环境试验61-63
  • 6.11 电气安全试验63-64
  • 6.12 电磁兼容试验64-70
  • 6.12.1 传导发射试验64-65
  • 6.12.2 辐射发射试验65-66
  • 6.12.3 静电放电(ESD)抗扰度试验66-67
  • 6.12.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67-68
  • 6.12.5 浪涌抗扰度试验68-69
  • 6.12.6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69
  • 6.12.7 试验结果69-70
  • 6.13 本章小结70-71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71-72
  • 7.1 总结71
  • 7.2 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7
  • 附录A77-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滢;殷稚飞;戴文骏;伊文超;李勇强;张文通;蔡可书;单春雷;;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年12期

2 谢镇良;聂金莺;邓土保;黄湛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2013年02期

3 王立伟;蔡奇;肖尧;王腾飞;姚弟;毛雪莹;黄启俊;常胜;;生物肌电信号前置放大电路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04期

4 徐秀林;周岳平;郭旭东;张东衡;吴毅;;基于脑血管病患者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的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年02期

5 吴秋宁;邵建龙;吕英英;张志宏;肖文博;;提高单片机测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的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0年02期

6 范学英;张明新;王登磊;;嵌入式系统概述[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年02期

7 伍少玲;燕铁斌;马超;马晓青;黄粉燕;;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功能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年08期

8 罗志增;席旭刚;;一种表面肌电信号测试电路设计[J];测试技术学报;2007年01期

9 朱琳;;肌电生物反馈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年02期

10 吕英俊,杨雪;生物电前置放大器研究与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S2期



本文编号:969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969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1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